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从而推动社会变迁。陕北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脱离农业生产,职业开始多元化,乡村人口流动加剧,同时依附于农业的思想、文化规制以及生活方式遭到遗弃;陕北乡村经济模式的变革使得窑洞的传统匠作制度解体,而这些是陕北民居窑洞及其村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加之,城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陕北窑洞及聚落不能满足陕北居民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趋向而面临被遗弃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陕北窑洞建筑的变迁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北窑洞建筑变迁的历史回顾 ,阐述了陕北的土窑、接口窑、石窑和薄壳窑等窑洞的变迁情况。列举近年来陕北一些有代表性的窑洞建筑实例 ,由此分析在现代建筑科学理念影响下的陕北窑洞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影子 《百姓生活》2014,(7):63-65
提起陕北米脂,人们总会想到名扬华夏的闯王李自成,也会想到秀甲天下的“米脂婆姨”。因为这里是李自成的故乡,而“米脂婆姨”呈就是米脂的一张文化名片。没有到过米脂的人,可能不知道米脂县城,  相似文献   

4.
陕北窑洞的生态美学意蕴与和谐潜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理层面对陕北窑洞的生态美学意蕴与和谐潜质做了挖掘;它上承原始穴居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精神,蕴含着天地自然亲亲融合的环境意识,包含了顺应自然的建筑意识,法天观地的造型意识,是一种人性化的人居场所。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扬和窑洞民居圈在现代文明面前的缩退,进一步发掘利用其可服务于当代生活的古朴智慧,已经成为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5.
陇东窑洞是原始洞穴居住形式的延续和发展,以"陶复"、"陶穴"为主要类型.陇东窑洞的经济实用,体现了朴素自然的美学意义,涉及到民俗文化、周易文化、天人合一.面对趋向消亡的陇东窑洞,必须做好能体现陇东文化特点的窑洞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记录文化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的构成要素。陕北方言是黄土地锻造的,它不仅积淀着陕北文化,而且体现着陕北文化。透过这种独特的方言艺术,可以回溯曾经的陕北历史,领略精深的陕北民俗,解读淳厚的陕北人性。陕北方言凝结了陕北人的智慧,也雕塑了陕北文化。  相似文献   

7.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接之地,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之一。陕北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服饰、生活习性除了受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之外,也深受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遗风。陕北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了陕北的民族融合历史,同时也说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来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陕北庄园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旅游潮流。陕北的庄园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艺术特色和精神感染力。根据对庄园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提出了陕北庄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对策、形象定位对策和宣传促销的对策,并提出了在进行陕北庄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循序渐进,提升旅游硬件和软件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窑洞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为独特、最具地方色彩的住宅之一,其聚落布局、营建手法、建筑形态、装饰陈设等,都充满了丰富且朴素的生态思想.学习和继承窑洞民居中蕴含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构、因材致用、因势利导等生态思想和设计手法,对现代居室的生态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陕北民歌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陕北民歌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可笼统地概括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方面。异化是保留原语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译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陕北民俗与西方民俗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异化不能达意或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还应适当地辅以归化或以其它方法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生土窑洞民居近年来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复杂。研究从生土窑洞民居的现状入手,从自然环境、传统习俗、社会伦理、建筑技术等多个角度做了深入剖析,找出窑洞民居没落的根源所在,探讨生土窑洞民居的未来如何保护与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生土窑洞是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山西平遥横坡村生土窑洞民居改造设计为例研究通过多种改造利用方式,既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参考,并以此为途径探寻生土窑洞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12.
窑洞的生态优势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传统民居之一的窑洞 ,对干旱气候和多种地形的适应性充分体现出生态建筑的特征。窑洞所具有的内在逻辑与朴素生态优势 ,对现代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区城市化问题刍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陕北地区的城镇化建设 ,应立足本土实际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运用市场规则与机制 ,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陕北的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努力培植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 ;尝试“生态移民”,促进人口集中 ,走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小城镇建设以县城镇为重点 ,强调发展县办企业而不是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4.
将中介语理论应用于普通话学习就产生了普通话中介语理论。利用中介语理论来研究陕北普通话的语音特征及形成原因,对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陕北民俗体育活动的社会性功能和价值意义的研究认为,陕北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健身娱乐、教育启发、表演丰富等社会功能。将陕北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普通高校公体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势的分析,其具有提高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渗透,丰富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陕北红军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这一相对偏僻的地方,不但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及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陕北红军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统一、由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陕北红军建立后,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经过长征最终落脚陕北,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陕北设施农业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延安郊区和县南沟流域为例,分析了设施农业在我国陕北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表明设施农业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自然资源有限和环境条件脆弱的陕北农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北科技扶贫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北17年科技扶贫中,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以产业带动陕北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具体做法和成绩。讨论了科技、产业和扶贫之间的关系,认为发展产业是陕北科技扶贫的基础,发挥科教单位的技术优势对扶贫进行科技支撑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对广泛吸收高等院校参与,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扶贫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与贫困地区需求相匹配的扶贫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口增量大,超载多,素质低,居住散,贫困重,性别比高,是目前陕北人口的主要问题。其基本对策在于,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坚决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无形资本 ,对陕西经济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知足常乐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择业观念 ,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发展观念 ,所有制问题上“左”的观念 ,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旧道德观念 ,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几种主要观念。通过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改革、扩大开放、体制改革等措施 ,实现陕西民众尤其是政府的观念转变 ,对陕西迎接西部大开发、实现伟大历史复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