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规划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不仅是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的经济决策 ,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决策 ,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 ,就是到 2 1世纪中叶全国实现现代化时 ,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面貌 ,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基础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有新的思路 ,建立新的机制 ,促进西部地区环境、生态、经济、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部文化由于固有的历史缺陷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建设西部和谐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西部文化的转型不是文化要素的简单迁移,而是文化结构的改革和重组。要建设西部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兼容共存、协调有序”的原则,建构“以人为本”的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主体.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以人为本,实现机制的转化.要以人的利益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目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4.
发展民族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基础。西部地区民族教育相对滞后,西部大开发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道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为广大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在积极响应,大搞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一个可能会对西部大开发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经济犯罪.预防和惩治西部开发中的经济犯罪应该是与西部开发建设同等重要、同步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西部大开发健康有序地进行,保证党中央的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分析东部开发中经济犯罪的规律、特征及成因出发,探讨西部开发中经济犯罪防治的重要性,劣势因素和优势因素,以及经济犯罪防治的重点.以期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要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 ,既要有政策、资金的支持 ,还要有科学、信息的支持。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信息储存和检索系统的核心”的图书馆 ,在西部大开发中可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持 ,因而它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图书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进而论述了图书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其作用的具体方式以及图书馆建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 ,文章分析了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指出西部小城镇形成和发展受其客观条件限制 ,只有尊重西部的客观事实和城市发展规律 ,才能实现西部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原则,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保证西部大开发的社会主义方向,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大开发,实现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是宏伟空前的开发,它涉及10多个省区市60%的国土和23%以上的人口.西部大开发也是我国向着贫穷落后的战略决战,西部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60%,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西部大开发不仅对于振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而且对于促进全国经济与社会的更大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西部大开发必须在汲取国内外经济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西部的特点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实行正确的产业政策.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西部的生态特点,西部大开发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绿色产业道路是西部开发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 ,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然而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使得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巨大障碍。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基础建设资金特点 ,提出一系列有效融资对策 ,以解决西部基础建设资金紧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张安全网”。统筹城乡低保制度有其必要性,它是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是降低制度运行成本、规范农村低保制度的需要,也是完善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统筹城乡低保制度也有其可能性,它无论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还是实践基础来看都是可行的。而实现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就要做到城乡低保认识观念的统一、城乡低保政府责任的统一、城乡低保资金筹集的统一和城乡低保管理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和谐思维的本质特征、构建原则和构建路径。分析表明,和谐思维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提升和思维致向,具有系统和生性、求同存异性、动态平衡性和主次层级性等本质特征。在和谐思维建构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人本性、实践性、系统性和超前性等基本原则,同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基础,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和谐思维建构,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权的有效保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核心理念,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依托人的主体性,以人为目的。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现实基础,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价值基点,必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制度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保障对于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并合理界定、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适合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鉴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在民生方面的工作力度有限,分析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分析认为,中央政府以及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要转变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以公共社会责任为中心,着力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之道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不仅生态环境建设可收到成效,而且和谐社会也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从发展中求生存、在和谐中求发展,妥善协调解决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出现了相对和谐的社会景象,形成了“和谐边区”的雏形。这一尝试,其意义不在于这种“雏形”有多么完善和自觉,而在于它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目前中国社会诸多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政府公共政策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主导作用.而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及实践方面的诸多因素决定了政府公共政策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政府应切实转变治国施政的理念,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并对社会生活进行必要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公平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是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的分水岭;是否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是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弱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水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公平社会的基础。追求适度公平是以推动社会和谐为己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底线公平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分工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形成柔性调节机制,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平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看,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福利,一种经济制度,它还是一种责任体系,一种道义承诺,一种社会架构。  相似文献   

19.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公平与效率、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局部公平与整体公平、理想公平与现实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各项经济与外在物化指标的发展,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本研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观——均衡、补偿、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