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漂泊流浪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中国新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特别是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得比较鲜明的小说,几乎都写到了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展现了他们生活的困顿和灵魂的不安定。他们总有欲求,是最不安分的,同时又总感到失落,在行动上总是漂泊的,在精神上总是流浪的,在心理上总是具有无根的感觉。于是灵魂到处流浪,精神无所寄托。这也正是知识分子独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心理。一部知识分子的形象史,就是知识分子漂泊流浪和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在他笔下有两类特色鲜明的英雄形象。一类是浪漫激昂的青春英雄,一类是坚守信仰的悲剧英雄。本文将主要以他的小说《北方的河》、《心灵史》及90年代以来的散文随笔为中心,具体分析张承志笔下的英雄人物和其作品在后新时期展现的道德理想色彩,从而更好地把握他的英雄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3.
漂泊是中国现代流浪文豪艾芜一生执著的情结,它的生成源自家庭与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合力。从《南行记》中可以看到艾芜“漂泊情结”所蕴含的对奇险、瑰怪的自然美的膜拜,对生命力粗犷、耐苦、勇敢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探索、进取的褒扬的深切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5.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乌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相似文献   

6.
文章把张承志作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文学现象,分析了他的皈依宗教的原因在于回族血统的感情、英雄情结的共鸣、宗教道德的感召,探寻了他信仰道路上的流浪者形象和他对流浪者的情感,阐述了他在中国信仰的意义包括文化建构和人性关怀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小说的英雄主义情结,张承志笔底人物超脱飘逸的精神追求、豪迈轩昂的气质品格,张承志小说流溢出的凛然正气与蔚然雄风,以及张承志所一再呼唤的清洁的精神,都可以说是中国文学豪放派美学风格的传承。张承志的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独树一帜,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豪放派美学风格的文学样本。  相似文献   

8.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流浪与回归都是文学上的一种寓意和象征。逃离和流浪是为了逃避僵硬的现实原则,流浪的目的是为归根返本,重返那些生命的本源地以便达到真正的心身安居。但回归本源对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美国人来说已变得遥不可及。海明威所谈的回归本源,实际上是要证明现代人失去了本源感。失去本源感的现代人注定了要漂泊流浪、无处安居。  相似文献   

9.
《野性的呼唤》和《雪虎》这两部作品是杰克.伦敦的两篇著名的中篇小说。从精神分析角度来探讨这两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可知这两部小说都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而且在《雪虎》中还包含有埃勒克特拉情结。从而可以说明无论是巴克还是雪虎,他们都是伦敦精神的化身,是伦敦童年的白日梦得以实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北迁季节》是苏丹著名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著作。曾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出版,是当代最重要的阿拉伯小说。本文拟通过分析文中主人公穆斯塔法漂泊流浪的一生,结合他本人的身份认同困难与边缘他者现状,对文中的流浪母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12.
品赏生香     
作者篱介:韩放,1981年出生于四川泸州,流浪,写诗,写小说。现居北京。他是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不要尖叫》、《那一年南来北往》。他是歌手,写出并演唱《那一年南来北往》《一路狂奔》等歌曲,注解漂泊心声;他是泸州人,充满着如水雾般升腾的才气,勤奋、年轻、优秀。他是小说?是诗歌?是音乐?  相似文献   

13.
从试图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 ,张承志开始了严肃认真的探索 ,而在他找到最完美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形式后 ,他发觉 :“倾诉在本质上只能是诗。”他追寻感情浓烈的倾诉 ,他寻找色彩绚烂的雄壮 ,他抒发壮美激昂的感情。而这 ,恰恰成了作家张承志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这是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说的一句话。这也是蠡湖中心小学校长钱建国极为欣赏并常常对学校老师们说的一句话。自踏入教坛的第一天起,钱建国心中便揣着一个火热的教育梦想,那就是:成就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追寻他的教育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他为实现自己  相似文献   

15.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领域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他在创作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在其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狼"情结。  相似文献   

16.
杰克·伦敦(1876—1916)是中国介绍较多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五十部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就是1903年发表的小说《野性的呼唤》。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瑞典皇家文学院198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其长篇小说《蝇王》(1955)蜚声文坛。戈尔丁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的小说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和他的家喻户晓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在我们阅读伦敦和戈尔丁的《野性的呼唤》与《蝇王》时,可以发现,尽管这两位作者所处的国度、时代以及他们各自的社会经历和创作意图等等都不相  相似文献   

17.
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吉尔吉斯民族(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著名作家,他和中国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作品大都以草原为背景,都呈现出了共同的审美气质和浪漫主义特征:他们都重抒情,注重吸收民间素养,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所采用的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很好地契合了民间最基本的审美风格--自由自在.联系他们的天然纽带是大草原和他们身上独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回族小说家张承志、鄂温克族小说家乌热尔图、藏族小说家阿来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 ,或取得了令人钦羡的丰硕成果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他们各自都具有不同类型的、相当高度的文明基因。  相似文献   

19.
在《吉陵春秋》中,在台马华作家李永平藉由"借来的空间"——吉陵镇万福巷,以异乡人的"恶托邦"情结投射想象国族的堕落失贞、罪恶原乡的含混无序,意在重构消逝的辉煌古文化中国图腾。李永平力图通过"恶托邦"书写在文本中的呈现,着力探究"恶托邦"的生成机制,彰显身份认同游移与离散的焦虑、文化原乡颠覆与终极追寻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回族小说家张承志、鄂温克族小说家乌热尔图、蒇族小说家阿来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或取得了令人钦羡的丰硕成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各自都具有不同类型的、相当高度的文明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