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人才成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家庭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有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教师。孩子从小就会从家长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说:家长的言行是教育子女。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无忧无虑、衣食富足,从小养成了贪玩好耍、  相似文献   

2.
张学忠 《科学咨询》2005,(22):14-15
家庭是孩子休栖的港湾,更是孩子起航的码头.家长是孩子的经济供应商、行为监护人,更是孩子的第一任和永远的老师.因此可以说,一个好的家长等于一个好的孩子;因此自古以来"家教"一词甚行;因此<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的建议><学会赏识你的孩子>等家庭教育类书刊、报道、探索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孩子休栖的港湾,更是孩子起航的码头。家长是孩子的经济供应商、行为监护人,更是孩子的第一任和永远的老师。因此可以说,一个好的家长等于一个好的孩子;因此自古以来“家教”一词甚行;因此《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的建议》《学会赏识你的孩子》等家庭教育类书刊、报道、探索层出不穷。那么,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家长应树立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观,在平常教育中应侧重培养学生那些品质,  相似文献   

4.
1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在社会上经常能够听见这样的反映“大学生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做简单的饭菜、不会问路等等”,近期媒体报道“女大学生失联、受骗”也不在少数。当今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打工浪潮遗留下来的留守儿童较多,许多孩子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影响孩子人格的塑造。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一经形成便具稳定性,成为一生的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对他的学习、生活、人生道路、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萨格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一但形成自然而然就会暴露在公众面前。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但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培养过程必然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也体现着老师的方法和智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处在养成之中,可变性强、可塑性大。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作业潦草,是特别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事,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成绩,家长撕孩子的本子,老师三令五申地讲作业字迹工整,格式规范的诸多好处,甚至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重作,似乎都无济于事.家长拿孩子无可奈何,老师也觉得毫无所措.其实,学生作业潦草,根源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老师,下面我对学生作业潦草谈五个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正1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在社会上经常能够听见这样的反映"大学生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做简单的饭菜、不会问路等等",近期媒体报道"女大学生失联、受骗"也不在少数。当今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打工浪潮遗留下来的留守儿童较多,许多孩子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影响孩子人格的塑造。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家长在家教中训斥、责骂孩子的不良行为入手,就家庭软暴力对少儿的危害、相关因素、消除家庭软暴力所采取的措施及开启少儿智慧之窗的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依据,为家长教育孩子提出了建议,让其走出家教误区,使家庭软暴力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家庭中成人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并拥有终身学习的心理习惯,更加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略述了当代我国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家长的责任以及成人教育对家长进行儿童心理教育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有的教师说某些学生是“5+2=0”,意思是说一周五天的学校教育和两天的家庭教育相抵消,效果为0。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他们出生到入学均在家长的直接关怀下生活,父母对他们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家长的言教和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但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由于家长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  相似文献   

10.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孩子众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依赖于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深究贫困农村地区广大学生行为习惯差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受历史原因影响,农村广大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家长的放任教育状态下,缺乏约束,久而久之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其次,随着农村广大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农村更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而大部分留守儿童都依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众所周知,隔代教育是缺失的教育,这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更是令人担忧:再次,现代资讯的发达,许多不良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充斥着孩子们的大脑,这些信息对孩子们的不良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县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学校由于缺乏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几次逃学回家.最后,家长不得不随孩子到北京,陪伴着孩子完成大学学业.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小太阳"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2.
儿童从小到大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素质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有益的补充,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 当前学校、家庭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三结合"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结合"的力度不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校教育被家庭教育所抵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杨永萍 《科学咨询》2009,(14):15-15
家庭与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主体,事实上孩子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与家庭中度过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学校,家长和社会,在这三个方面中,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抓住前两者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学生教育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分离焦虑"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每个孩子在初入幼儿园时都要面对,困扰着很多家庭。以西安石油大学幼儿园为例,从几个措施入手,分析了如何帮助新入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入园生活。措施包括:尽快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早些调节孩子的生活规律,坚决培养孩子上幼儿园的习惯,家长要给孩子信任感,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家长要信任理解老师。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是三峡库区一所靓丽的移民新校,全校3000多名学生百分之七十来自普通移民家庭,还有近百分之三十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都是城镇里相对较贫困的弱势家庭子女,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差,学业成绩不好.为此,学校开展了贫困学生教育课题研究,倡导用"爱"滋润孩子的心田,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质量,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但怎样让良好行为习惯伴随孩子健康成长呢?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作用和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学校、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多年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8.
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家长在家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是一个永远也难以定论的课题,孩子在不断成长,这个问题也在不断更新.可以说,孩子在家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更新方法和观念的过程.几年来,孩子渐渐成长,在家培养孩子方面我也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20.
张安富 《科学咨询》2008,(16):14-14
为了提高家庭心理辅导的水平,促进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理想的人格,就必须强化家长对家庭之爱的认知.如果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够对国家、社会、自己、孩子有一个更真实和更深刻的了解,既能更好地当好家长和指导自己的人生,又能更好地引导自己孩子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