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是当代社会最深刻、最复杂的变迁过程,而公民意识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蕴涵则引发着现代化中最深层的精神变革。公民意识的发育要以市民社会的存在为依托,市民社会催生了新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形成,这不仅提供了公民意识生成的契机,同时市民社会自身的发展也为公民意识提供着必要的发育机制和基本要素,因而市民社会构成公民意识发育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下而上的以公民社会建设为基础的“社会本位观”相较于自上而下的以政治权力结构改革为基础的“权威本位观”更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没有公民社区就没有公民社会.公民社区建设是公民社会建设的立足点和抓手,以公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掀起一场公民社区建设运动,推动私人的公民化,尤其是农民的公民化是打破中国现代化所面临挑战和困境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民概念来自西方,公民文化在西方是主流价值,它们的引入可以更好地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服务,并有利于我国公共精神的培养和实现.文化建设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涉及中西文化的定位,而且还有公民文化权作为公权,它与私权之间的较量与均衡.公民权不是终极目的,根本的是个人自由独立价值的实现,为此,公民文化又具有阶段性特点,但在目前却是实现自我提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公民概念来自西方,公民文化在西方是主流价值,它们的引入可以更好地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服务,并有利于我国公共精神的培养和实现。文化建设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涉及中西文化的定位,而且还有公民文化权作为公权,它与私权之间的较量与均衡。公民权不是终极目的,根本的是个人自由独立价值的实现,为此,公民文化又具有阶段性特点,但在目前却是实现自我提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理论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湘莲 《学术界》2007,(3):87-91
社会资本不仅是公民社会的基础,也是一切政治共同体的基础。公民社会与公民信任成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这也使得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有了广泛的结合。公民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资本,而且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作。培育公民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主体意识以及信任和宽容精神,既是当代公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在构建现代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展公民社会,落实公民权利,培养公民意识,对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49-53
社会资本深深影响着社会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求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之匹配,社会资本中的公民参与网络在市民社会中生成,是市民社会中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市民社会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发达的市场经济,更需要与传统的权力社会关系模式完全不同的公民参与网络模式的支撑,而存在于社会资本中的公共精神也成为了市民社会中的必备精神.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的生成与公民身份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结构最大的变化在于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公民社会空间。作为历史范畴的公民社会所具有的品德,对我国公民身份的变迁起着共生性的推动作用。公民意识不断增强,改革之前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及二元色彩逐步被现代公民的角色所代替。公民身份是极其复杂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根据现代公民身份理论,其基本含义主要强调单体公民的公共生活中的权利、责任、义务精神,对共同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公民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庆钰 《文史哲》2003,(3):122-127
公民文化建设或称公民政治文化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在一些方面虽有重合 ,但无论在本质、内容还是目标上 ,二者都有很大差别。为了避免因强调公民道德建设而模糊和忽略公民文化建设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宪法为基本根据 ,提出并论述公民文化建设的一些规范和准则 ,对于公民社会建设 ,无疑具有现实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公民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古老的概念。随着时间推移,公民社会具有不同含义。对于转型中的我国而言,我们的社会制度背景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公民社会不言而喻的制度背景,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个前提。这样就可能出现,我们在说公民社会的时候,不同人会有不同理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取向改革。为中国公民社会萌发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公民社会萌发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全球化、网络化浪潮,为中国公民社会萌发提供了契机;长期积淀的文化和历史基础,为中国公民社会萌发积累了精神资源。非营利组织兴起成为中国公民社会最主要的结构性支撑;公民社会力量开始以各种方式影响党和政府的政策;公民社会力量日益明显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分担公共事务治理职能,提供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直接影响着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建设。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实现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市民社会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惟有欧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土壤才能孕育出市民社会并促其成长。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市民社会是私人活动领域的理论抽象并以此对应于作为公共领域抽象的政治社会或国家。市民社会所源出的CivilSociety一词,自古希腊城邦时代起在西方就有着涵义不尽相同的多种指谓,它既可译为市民社会,又可译为公民社会,还可译为文明社会。当它被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加以表述和阐发时,它便恰如其分地指谓着CivilSociety在西方某一特定时代的主要意义。由于市民社会蕴涵着丰富的本土文…  相似文献   

13.
对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我国而言,政治国家以外的市民社会应是社会领域的全部,包括城市和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要想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农村落后的政治与经济现状,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促进我国农村市民社会的成长,农村市民社会的成长对于我国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有其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市民社会其实应当称作"城市社会",它既包括狭义的市民社会,即近代市民社会;也包括古代公民社会和近代政治国家。相比之下,马克思所谈论的"自然形成的社会"本质上是乡村社会,而未来的"人类社会"则是超越了城乡对立的自由人联合体。这样,乡村社会、城市社会、自由人社会,就成为他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而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性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其实是与此对应的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5.
伍俊斌 《学术界》2006,1(2):72-77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典型身份社会。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身份是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个体具有高度的依附性。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和泛行政等级制度,将社会建构成一个超大型的科层结构,社会呈现准身份特性。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契约社会。市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自主、平等、法治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呼唤契约文化、契约理论和契约实践,以推动体制变革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姜淼 《理论界》2007,(6):4-5
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我国封建传统观念的遗留影响,我国公民文化建设面临巨大困难。为此,应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完善民主政治、积极培育主体意识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民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杨巧蓉 《学术探索》2007,(6):97-102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的悠长发展历程,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之发育、发展、生成始终与西方国家社会转型保持着相互照映的密切关系。其经验、理念中的一般性内容,可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经验参考,可为中国市民社会生成所借鉴。中国作为后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历史背景、制度环境和当下社会境况,注定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市民社会必将依循一条符合现实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社会转型所生发的现代因素催生市民社会的自身发育、市民社会的成长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动力,二者互动发展,共生共强,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与当代公民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概念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受到广泛关注 ,被用以分析社会交往、政治活动、经济组织等各个方面。本文指出社会资本的基础是社会信任 ,它可以成为构建当代公民文化的基石 ,通过营造社会资本和社会信任 ,就能够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善治视野下我国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羚雁 《理论界》2007,(11):6-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善治已成为受人关注的新的治理理念。善治力图通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有效合作,达成两者间的默契,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新的公共行政改革不仅对政府改革与政府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对现代公民意识及公民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善治治理理念逐步成为改革目标的今天,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以及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也成为公共行政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区域,德语中的市民社会与英语世界的市民社会概念涵义存在着歧义,并非完全同一。相对于德语语境来说,发端于英法等国的市民社会概念是携带着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的,而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概念还存在着历史文化意识在其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是附着在国家之中的,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与德国文化意识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