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玉生 《天府新论》2004,3(3):123-127
悲剧主要通过崇高的对象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之中遭受厄运或者被毁灭从而由表层的被否定而跃向深层的否定之否定,这样悲剧就达到了对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的间接肯定,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本身得到升华。各种悲剧冲突展现了人类争自由的社会实践过程,展现了人类社会由不自由向自由的目标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悲剧的结局有肉体毁灭型、精神损伤型、和解团圆型三种,这些悲剧的结局通过否定的方式间接肯定了人类实践——创造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本文不同意把悲剧归入崇高的传统美学规定,这一规定植根于古希腊悲剧及其相应的艺术学的悲剧体裁观。崇高以总体为旨归,而悲剧的中心却是个性的毁灭。悲剧突出了人类总体进程中以个性为牺牲代价和个性被自身力量所毁灭的历史辩证法。个性超前抗争天折与个性滞后消磨于总体惰性结构,构成了悲剧的两大类型。悲剧所唤起的个性意识是马克思所预言的全面发展的人历史生成中积极能动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1,(4):112-116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狼文化"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一种新元素。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狼既是草原自然生态的"晴雨表",也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寄寓与依托。狼,以及由人与狼的关系而衍生出的"狼文化",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救赎。  相似文献   

5.
"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新时期文艺的双重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便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的异化,因而需要双重的关怀.而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也便同时具有了"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双重使命.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就当代中国大陆的文艺现状而言,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束缚,渴望满足必要的肉体欲望和物质需求的时候,文学艺术所实现的"初级关怀"也便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合理价值;而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当人们的物质欲望已得到充分膨胀,渴望获得必要的感性超越和精神救赎的情况下,文学艺术则应该更多地承担起"终极关怀"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6.
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目前学界已有初步共识.而(准)悲剧风格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艺术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中国文学历来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意识资源,但经典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经由王国维到鲁迅传递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中,体现出一种既具西方因质又兼容东方底色的悲剧品格.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品性呈现出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过客"式悲剧风格类型,它崇尚由尼采的酒神冲动所导致的毁灭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最逼近经典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格调;其二是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与理性的现实存在之间冲突所引起的生存之悲,它更倾向于对悲剧精神所承担的艺术拯救,也更富于审美蕴藉和艺术冲淡意味;其三是对庸常性生存和经验化存在的一种悲切之思,其沉沦化存在本相的书写与东方式命定观的相互制衡形成了悲剧性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7.
"难得糊涂"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糊里糊涂,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忍让与避就,而应该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思索与进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种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感伤;从哲学意义上看,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又应该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封建社会后期,"难得糊涂"思想所体现的,则是一种封建社会及文化对人性的压抑性.在广泛流行的过程中,"难得糊涂"思想的核心内涵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其积极进取的思想成分逐步丧失,而其消极、退让意义上的思想成分却得到了强化."难得糊涂"思想的产生,乃中国文化发展之必然,而它的变异及广泛流行,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这一悲剧的产生,肇始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封建社会及文化的压抑性,以及封建专制王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恣意践踏与摧残.  相似文献   

8.
一“乡土小说流派”作家们虽和鲁迅一样具有“五四”人道主义胸怀,但没有达到鲁迅乡土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这除了哲学文化意识的强弱深浅之外,主要还应归因于小说的悲剧艺术观的相异。鲁迅先生是融悲剧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为一炉,在充分地肯定个体人生和个体生命由痛苦的毁灭而达到的“形而上”的意志永恒升华的过程中,表达了超越常人的与痛苦相嬉戏的悲剧审美意识,是对生命本体的经验性描述,具有生命宇宙观的意义观照;“乡土小说流派”的众多作家,只是站在普泛的人道主义视角上,对苦难和人生的毁灭作常态的描述,来揭示社会的罪恶和阶级的压迫。这种古典主义的悲剧观被博克解释为这  相似文献   

9.
刘爱琴 《齐鲁学刊》2007,(4):107-110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展示给世人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谴责了美国庸俗的文化媒介、混乱的学校教育、漏洞百出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弗洛伊德性学说的异化者们。小说幽默的语言和怪诞的风格蕴含着严肃的本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这部人性畸态和死亡叙事交织建构的文本是对"乱伦"、"复仇"和"毁灭"母题的重新抒写。其悲剧性所带来的启示使其与文学史上的悲剧经典一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悲剧原是指戏剧的一种类型。其作品反映了人类生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主人公往往在无法改变的生存困境中坚执自己的信念,遭受巨大的折磨,并以自我毁灭而告终。作品通过这一悲剧性的命运昭示出人类精神的崇高和理想的辉煌。在西方文学史上,除戏剧外,一些著名的小说与诗篇也体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与宗教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文学中的悲剧意识常常根源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在基督教教义中,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独立色情的事物,相…  相似文献   

11.
自启蒙主义时代以来,救赎被作为一种宗教幻象而被人们所遗弃.然而当现代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却又在理性的层面无法解决之时,救赎之于人类文化的价值又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现代性反思的理论重镇,其理论中所包含的救赎意旨在其批判理论的建构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以她独道的视觉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抒写着人类生存的困顿与无奈 ;勾勒着充满活力而又直视人性的悲剧。她笔下的悲剧大多都洋溢着一种荒凉感 ,这正昭示了她悲剧的内涵 ,人类因无法摆脱自身的弱点 ,才挣扎不出自己既定的命运 ;由于人性本身的矛盾及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 ,才导致人性的毁灭  相似文献   

13.
姜士昌 《东岳论丛》2022,(9):128-136
R.S.托马斯是威尔士当代诗坛泰斗。他虽终身栖居乡野,却时刻心系人类命运。他诗歌中的“机器”意象是人类悲剧命运的象征,是诗人借以反对现代物质世界的有力武器。在托马斯的诗歌中,“机器”不但毁灭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刺激了人类的贪欲,剥夺了人类的宁静,使人类精神沦丧,人性尽失,更裹挟着人类向自我毁灭的深渊狂奔。托马斯对这种“机器”主导下的自我毁灭式传统工业文明展开了猛烈抨击,其目的不是要兜售所谓的原始主义,而是要借此表达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期盼。  相似文献   

14.
喜儿与祥林嫂的悲剧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上,从人物所生活的那个历史环境中去寻找原因.他们同属于“社会悲剧”。但各自悲剧原因在方式上是截然不同的。代表喜儿的进步势力敌不过黄世仁的邪恶势力,她在肉体上遭到摧残,但在精神上是不可战胜的。喜儿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更多的是肉体上的“毁灭”,是公开的、外在的,显而易见的,暂时的;而祥林嫂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主要是灵魂的毁灭,这种毁灭是隐藏的、内在的,不易觉察的,是长久的。祥林嫂灵魂毁灭的悲剧比喜儿的悲剧更为深刻,这是鲁迅悲剧领域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杨菊 《阴山学刊》2007,20(5):17-21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欧洲期间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悲剧快感的创新性理解,在悲剧快感、悲剧精神、悲剧缘由这几个方面尤其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他强调悲剧快感是由于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从而消除了因郁积的能量导致的高强度的紧张,郁积的能量在得到宣泄和缓和后,就引起了快感。在悲剧精神上,他是既悲观又乐观,但归根结底是乐观的。他看重的是悲剧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失败毁灭但依然强烈的人类的尊严以及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感。关于悲剧缘由,朱光潜由于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特别重视命运在悲剧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混乱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完成救赎的平民悲剧.米勒巧妙地运用合唱团、突转和发现等传统戏剧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并引导观众审视历史和现实.同时,米勒开拓性的塑造了一位平民悲剧英雄并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悲剧精神,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心灵净化之感,并为因个人过失而陷入道德困境的人提供了道德启谕.从对传统戏剧手法的继承和开拓两方面对《萨勒姆女巫》进行剖析,在总结米勒悲剧观的基础上揭示该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主题思想,挖掘米勒对人性的思考和教谕.  相似文献   

17.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贪欲及贪欲如何克制的问题就成为人类思想家永恒的话题.正如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家发现贪欲并非人类先天的身体"原罪"所致,而是后天的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那样,中国古代<礼记·乐记>作者亦得出了几乎同样的结论.故<礼记·乐记>不仅主张不是通过"祛身"而是通过"反身"而节欲,而且还从"人化"即"文化"的思想出发,把向一种审美化的身体的回归提到了人类文化的议事日程.由于这种回归基于中国式的阴阳和合的生命之美而非西方式的纯粹的意识之美,它有别于现代西方种种不无唯心化的"审美救赎"的思想,而为我们代表了一种极其深刻又不无切实的人类的"审美救赎"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悲剧小说发展概述刘新生我们在这里所谈的"悲剧小说",是指运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展示悲剧精神,描写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倾向,体现着美好、善良人生的不该否定却被否定、不该毁灭却被毁灭,揭露、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的人生的作品。由中国独...  相似文献   

19.
高钟 《江汉论坛》2003,(12):81-83
在中西文化激荡之际,洪秀全抉择采用了西方文化浅陋的宗教部分,并以此为旗帜发动了太平军起义.但这浅陋的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社会(包括农民大众)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曾国藩敏锐地看到了刀光剑影之下的文化冲突与危机而大作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儒学)与载体(绅士与农民)组建湘军,并依靠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这一内在活力来革新文化机制,整合社会,最终将带有西方文化变调的太平军淹没在血泊之中.所以,太平军失败的根本因素在于文化抉择的失误,而这一悲剧在其1853年进入湖北之际就已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0.
诗人自杀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升华能力"来缓解心理能量积聚所带来的压力,而一旦艺术的补偿功能无法继续发挥作用,艺术家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可能。然而,伟大的诗人一定是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人,他们是意义的创造者,同时和自己的创造物又是一种融合无间的关系。因此,诗人之死首先是意义之死,诗人通过死亡把自己留在贫乏时代来临之前,用毁灭完成了最后的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