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问责权是一个国家权力系统中的总枢纽,如果它能够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获得有效建设,整个国家权力系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实现法治化。以法治主义为参照系,对当代中国问责权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祖澜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2)
由于官本位的历史传统以及制度的非体系化和操作性的困难,我国当下的"官员问责"在法治化的道路上陷于困境.为走出这一困境,在理论上,"官员问责"的法治化首先是构建一种能够提供合法预期的行为规则体系;在路径上,既要注重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使之成为良法,又要树立起良法被遵循的文化基石,由此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型问责. 相似文献
3.
行政问责的制度困境及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6):33-36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问责实践的各个阶段都存在问题。事前阶段的问题是问责触发的非常态化,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客体范围不全面;事中阶段的问题是问责标准弹性过大,问责配套制度供给不足;事后阶段的问题是缺失对问责的救济制度规定,缺失对被问责官员去向的制度规定。为此,需要明确行政问责主体及其权限,拓宽行政问责适用范围,统一行政问责标准和责任形式,完善行政问责程序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是目前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现状及现时的保护途径等方面来分析、探讨农民工通过加入工会,行使结社权来保护其权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分析了农民工结社权行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法律存在的缺陷。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正这些缺陷的建议,以促进完善和畅通的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治化途径出现。 相似文献
5.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一直未形成明确的,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作为2000年以来颇为引起关注的一项制度,行政问责制是公共行政基本原理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权责一致的民主政治发展要求,也是改善中国政治环境和促进我国政治与国际化接轨的现实需要。特别是2008年以来,突发事件、公共事故频发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度是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迫切需求。但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实施行政问责制的进程中存在诸多困境,急需加以制度化和法律化规范,并且完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6.
7.
梁晨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2-109
行政问责以回应性为核心,并且结合追责的实现方式,是代议制民主模式下权力对民意的服从以及民意对权力的监督要求。从现有药品监管领域的问责事件来看,我国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存在偏重事后问责、问责对象模糊不清、裁量余地过大、政府的回应方式与力度不能满足问责制的基本要求,以及问责处理结果的透明度不足等问题。为推进药品监管行政问责的法治化,在实践中应做到于法有据、权责一致、全面问责、公开透明以及社会共治。 相似文献
8.
行政问责的范式变化:从传统到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68-72
传统行政问责范式较为简单,问责内容一般被理解为在政治授权体系基础上形成的责任回应,研究方法一般采用解释性方法.现代行政问责的研究以罗美泽克的研究成果较具有代表性,罗美泽克以"期望管理范式"取代了传统的"对责任的回答范式",罗美泽克的研究价值在于从概念、研究方法和体系内容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现代行政问责范式的基本架构.笔者认为现代行政问责范式的发展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现代行政问责范式正处于形成阶段.二是现代行政问责范式正处于多种范式竞相发展过程.三是现代行政问责范式发展中已经出现了某些起到突出影响作用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陈力予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5):65-70
行政问责制度作为建构责任政府的重要制度保障,其针对问责程序与问责机制的合理设计是关涉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问题。以行政问责制度为视角,通过对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制度的文本解构和分析,描述、解释了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制度的各个组成要素,着重讨论了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模式和制度设计,揭示了社会发展、危机管理和法制化建设的需要与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和变革关系,并探讨了由行政性问责向程序性问责转变的相关条件。针对我国各地方行政问责制度相互关联的各个核心要素,剖析各地方行政问责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党内问责制度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期、曲折发展期、恢复发展期、全面发展期的百年求索之路。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来看,党内问责制度的变迁是宏观环境、政治变量、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党内问责制度的变迁,从严治党的政策理念等政治变量推动着党内问责制度的完善,关键节点决定了党内问责制度的走向,路径依赖使得党内问责制度不断强化。总体而言,党内问责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体系化、法治化的鲜明特征,展现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以抓住“关键少数”为指引、以全覆盖监督为途径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胡建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5):48-60
对警察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警察行为对公民自由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其中最大的发现有两个,一是英美警察执法中大量存在的歧视性境遇,二是警察亚文化成为导致警察执法背离法治的根源。因此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政治性监督不仅有必要,而且会增加。警察机关有着自由裁量权的现实需求,但是必须将其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同时只能是法院拥有对“规定的范围”进行最终审查权。21世纪以来,英美开始倡导以民主警务模式来规范警察的自由裁量权。民主警务模式区分了警察“业务责任”和政府“政策责任”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这将保护警察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相对独立性,同时鼓励政治当局对警务政策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2.
汪金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6,(4):6-10
责任清单制度是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是践行贯彻“法定职责必须为”目标要求的集中体现,是现代政府探索突破传统问责制体制困境而构建运转有效问责机制的制度性回应.从责任清单创设渊源、问责特点等层面入手,探讨责任清单制度施行推广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健全完善责任清单制度,并以此为抓手助推政府问责制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地方行政问责制的发展与困境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问责风暴盛行是当代中国地方行政问责制折射出的重要政治生态特征;问责风暴盛行的根源在于问责制法治化程度不高;同体问责薄弱、异体问责盛行为问责风暴创造了环境基础,问责法制的缺陷无法为行政问责提供制度基础,使得“由谁问”、“向谁问”、“问什么”、“如何问”等问题冲突频频;只有促动问责权向法治化方向发展、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并重点建构党内问责制,才能走出地方行政问责的当代困境。 相似文献
14.
陈鹏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28-3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来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是确保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碳排放权已经成为一种日渐稀缺的资源。国家通过将有限的碳排放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在平均碳排放额度之外赋予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家庭一定数量的只能用于交易的额外额度,以帮助其获取相应的收入,既有助于国内碳排放权地区分配正义和家庭分配正义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缩小我国地区之间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周亚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6
现实中,中国被问责官员大量无原则复出,这不仅使问责制流于形式,而且使公民对政治感到失望、悲观和冷漠,并使政府逐渐丧失公信力。制定被问责官员复出制度固然十分重要,但在制定具体的复出制度前,首先必须确立相应的复出原则,特别要坚持\ 相似文献
16.
17.
黎晓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2):66-71
我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主要是通过执政党制定的政策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其运作采用了政治操作模式.这一模式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但也存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时执政党监督缺乏法定机制和程序等不足.因此,有必要制定<多党合作法>,用法律规范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政治协商机制和程序等内容,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运作由政策化向法治化推进.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成就、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51-55
行政问责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实施行政问责制有赖于建构较为完善的制度基础。但从全国各地的实施情况看,建立真正长效的行政问责机制仍然任重道远,行政问责制的推行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当前,完善行政问责制度,迫切需要解决问责意识淡薄、权责关系不清、问责程序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谷源秘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13-117
教育行政问责是当前发达国家提升公共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之一。实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有利于提高教育官员的责任意识,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问责也不断推展。借鉴国内外行政问责制及教育问责制的理论方法,研究目前中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构中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理论和操作框架,力求对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发展发挥指导作用。教育行政绩效问责需要以科学评估为依据,以责任追究为最后手段。教育行政问责制要想取得实效,需要加强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