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国学者汪震、江恒源、陈钟凡、陈青之等从心理学的层面对朱熹心性论作出分析,并对其心理学思想作了阐述,认为朱熹对心、性、情、欲、意、志、才、知觉、思虑等心理要素作了界定,对各心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建构了初步的心理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分析朱熹的心理学在宋代心理学乃至中国古代心理学史上的地位。这种从心理学层面对于朱熹心性论的研究,不仅是民国时期朱子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朱熹门人后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包括对于朱熹主要门人尤其是蔡元定、蔡沈、黄榦、陈淳等人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对于朱熹门人的后传脉络的研究,以及对于宋元明清朱子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是现代朱熹门人后学研究的开端和学术基础,而且其中所提出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可以为今天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格物致知"的概念出自《大学》。在唐宋儒学复兴的背景下,"格物致知"经过宋代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发掘与阐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成为宋明理学认识论、工夫论与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议题。而李光地作为清初重要的朱子学者和朱学领袖,格致论既构成了其理学思想中富有特色与创造性的一部分,亦是其融摄陆王心学的主要方面与典型表现之一。在对"格物致知"文义的解释上,李光地受到陆九渊特别是王艮的影响,偏重以知本、知性明善言格致。在对格物致知内涵和方法的理解与诠释上,李光地着重突出了格物的道德属性与伦理优先性,相对抑制了对于客观事物之理的关注,从而缩小了格物的范围,减弱了格物的知识性与认识论意义。同时,他还肯定了王阳明恢复《大学》古本的主张,并提出"《大学》之宗,归于诚意"的观点。由此可见李光地对陆王心学的融摄是深刻、系统且多方面的,是基于自己的理解、体悟而做出的批判性吸收与折中,而这正是其建构自身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心本论是唐君毅哲学思想的基础,而陆王心学则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他的心本论有三个重要环节心体存在之发现;心体超越之证明;心境关系之展开.唐君毅以现代心理学和西方哲学改造传统儒学心性论,使得他的心本论超越了陆王心学,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理心之争"是宋代以来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道学问",一个"尊德性"。在关于人之本性、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以及道德修养方法方面,既有殊异之处,又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6.
陆王心学在明中后期得到发扬光大。本文阐述了陆王心学是奠定晚明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而陆王心学在这一时期确立为文化宗主地位又是与晚明文学繁荣不可分割的。文章特别论述了汤显祖的“情格理”是受陆王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陆、王心学在明中、后期得到发扬光大。本文阐述了陆王心学是奠定晚明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而陆王心学在这一时期确立为文化宗主地位又是与晚明文学繁荣不可分割的。文章特别论述了汤显祖的“情格理”是受陆王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8年《北京仲裁委员会调解规则》的实施,意味着中国仲裁机构运用调解的方法解决争议不仅有仲裁与调解相结合,还有单独的调解。依前述规则,调解的采用费用低、时间短,即使调解未成功也不至拖延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时机。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固然获得成功,但单独调解理论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为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调解作为传统纠纷解决方式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即调解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从在线调解技术手段和实践情况入手,可以对在线调解进行一定的价值分析,并对传统的调解方式能否在线进行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战争与灾荒作为民国时期的两大显征,其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连年内战,国库空虚,水利建设经费竭蹶,致使政府防灾无力;战争本身也会带来兵灾,破坏城乡生产、生活设施条件,降低社会层面抵御灾荒的能力;"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既是1931年江淮水灾的产物,同时又加重了水灾救济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摘要:概述了1946年广西参议会议长选举的纠纷以72.纠纷最终在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协商与妥协之下得以解决的事实,说明了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治运作的核心。派系政治使民国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国民党体制也成为党、政、军利益分争的根源,并由此形成了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3.
由欧阳修撰写《范公神道碑》而引出的范仲淹与吕夷简解仇公案,在南宋庆元年间引起了周必大与朱熹之间的激烈争论,前者认为吕、范始终未曾解仇,后者则坚持两人确有解仇之事。但周、朱两人争论的实质并不在于对是否解仇进行事实判定,而是两种非常不同的关于党争的政治思想间的交锋。周必大在政治上信奉调和思想,坚持朝廷用人当不分党派,兼收并蓄。朱熹则主张政治的首要之务在区分"君子""小人",坚决反对两者杂用的调和倾向。在整个南宋时期,两种思想皆不乏追随者,但总体上看,周必大所代表的调和思想获得更多青睐,调和构成了南宋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陈亮的著名辩论在古人眼里是性命与事功之争;而到了某些现代学者那里,又成了功利主义儒家对正统儒家的挑战。然而西方的"功利主义"概念根本不适合用来指称陈亮的立场。而这种不适合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这场著名争论的实质。其实,朱陈的分歧并非在是否要功利,而在更加深刻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层次。朱陈之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含义丰富的古人如何理解历史与政治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系统论证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论证了天理的实际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心、格物和致知等道德修养工夫。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不仅与其本体哲学、人性双重和知行关系密切相关,而且服务于性命不一以及等级名分。这使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既有宋明理学的时代特征和共性,又有迥异于其他理学家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文化记录着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方式 ,反映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 ,是市民阶层心智的结晶。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文化模式 ,造成了对市民群体的消极导向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阻滞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自朱熹讲学 ,白鹿洞书院之精神始有以特立世间、垂宪后世 ,而朱熹穷于仕途 ,志不得伸 ,亦欲藉鹿洞讲席宣示其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基督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圣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知识分子对民族现实处境的深切关注。民国时期,再次进入中华民族视野的圣诗经历了一次本土化变革,大批怀揣爱国主义理想的基督徒投身于这一进程,并将自己对民族国家、社会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基督教文学的入华扩充了民国基督徒的文学视野,激发了创作灵感,赋予了中国文学新的生机,并助推了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情怀的良性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新儒家学说对所针对的文化受众产生了重要影响,伦理学说实际上是建立在他的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朱熹在最高的本体范畴、理(念)的具体化、世界的形成过程以及世界形成发展的动力来源等方面的具体观点,并试图从多个角度给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