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新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4):53-56
《古赋辨体》是赋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它的出现是对前代律赋、文赋弊端的反驳,是配合元代科举制度为试子取法的圭臬,也是赋体自身发展的一个理论性总结。总之,它以"真情"为尊,以"六义"为法,以"祖骚宗汉"为口号,不仅对于前代赋体的正变源流多有真知灼见,而且开启了元、明、清赋学研究中一次规模宏大、纵贯三代的以复古为主流的尊体、辨体思潮。 相似文献
2.
踪凡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2,49(5)
元祝尧所编之《古赋辩体》10卷,是中国赋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该书现今可见的版本有6种:明成化二年刻本;明嘉靖间3种刻本(熊子修刻本、康河刻本、苏祐印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本文对这6种版本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文字比勘,认为成化本是现存诸版本之祖本,该本据祝氏家藏稿本刻印,文字准确,内容完整,可以校正此后诸版本之错讹,并且能够全面反映祝尧的赋学观念与赋学成就.四库全书本对祝尧原书有所删削,十分可惜,但其中文渊阁本文字可靠,书法隽秀,使用颇为方便;而文津阁本则错误较多,其价值远在文渊阁本之下. 相似文献
3.
杨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31-35
祝尧<古赋辩体>将风、赋、比、兴、雅、颂等六艺手法引入辞赋批评中,认为古赋艺术手法的特点是比赋合用,情、理、辞三者兼顾.祝尧的古赋艺术论与其古赋本体论、古赋流变论一起构成了他的古赋理论体系.祝尧以情为本、情在理先、理由辞出的文论思想,是对六朝情采论、宋朝情理论、辞理论的总结,开明代以来文论之风气,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飞阳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2-17
《古赋辩体》对“古赋”作出系统性的阐述,祝尧所谓“古赋”绝非简单的时间概念,也非单纯的赋类名称,而是统摄时间、经义、体制多维尺度的理论内涵,对后世产生久远的影响。清人在此基础上衡量“古赋”,破除“祖骚宗汉”独尊古赋的局囿,呈现古律并尊的整体趋向。而在具体创作上,推崇融律于古,以法为尊,从而完成“古赋”观念的重塑。究其根本,清人尊体意识兴起,变“古”由价值判断为程度判断,借古颂今,以立新规。“古赋”是一个相当通变的概念,广义上泛指律赋以外的赋,狭义上则专指汉赋,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彰显古代赋论的实用性、思辨性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牛海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75-79
《古赋辩体》之后的元朝赋论大都深受祝尧"祖骚宗汉"复古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对祝尧所论也多有补益,有的对其未曾涉及的领域有所论述,有的对其偏颇与矛盾之处有所更正,有的还扩大了学习古赋的范围。虽然这些赋论由于缺乏系统性,历来关注较少,但对于元后期辞赋的复古思潮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可视为对祝尧赋论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伏涤修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28-432
清初词论家们努力恢复词的雅正传统,因此他们着重强调词曲之辨。在强调辨体的同时,清代词论家们愈益强调推尊词体,由浙西派朱彝尊到常州派张惠言周济再到晚清诸词论家,他们的词学观经历着较明显的由辨体向尊体的理论批评转向过程。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清代词学的成熟,它同时也是清代词创作繁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许学夷明诗辨体批评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41(2)
关于明代诗歌的价值,明清以来有诸多纷争。许学夷对明诗总体成就的认识及对明代诸名家诗的辨体批评实践,对于我们更为客观地评价明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学夷认为,明诗总体成就虽无法与前代相比,但这并非等于明人没有创作出直追唐人的好诗。明诗成就最高的两种体裁是歌行与七律。明初高启、杨士奇等人擅长五言古诗,明中后期诗人无法企及;歌行体各个时期均有大家,以李梦阳、高启成就为最高;七律在明中后期较为纯熟,何景明为明朝七律第一,至嘉靖诸子虽气象宏大而实少变化,日益趋于雷同。 相似文献
8.
张利群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4)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魏晋时期开始注重对对象的文体进行辨体批评,包括对文体的分辨、归类、比较;文体特征的认识;文体风格的判断和确定。这种对文体形式的批评集中体现在对文与笔、韵文与散文、诗与词、文与史的比较辨析中,既由此而形成了文体论,又由此而指导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从而构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优秀传统和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蔚凤燕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0-311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严羽的<沧浪诗话>可谓是一部继往开来的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理论,如"妙悟"、"取法乎上"等,对中国古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沧浪诗话>中包含着辨体的思想,体现了作者明确的辨体意识,<沦浪诗话>中的辨体理论是我国古文论中辨体理论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田甘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115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它对宋以后的诗学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其中的"辨体意识"是严羽诗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严守诗歌的"当行本色"与诗文界限、确立以盛唐诗歌为师法对象和诗内诸体界限辨析等方面内容。而严羽严辨诗体的目的有二:一为直接目的,开拓学诗者的眼界,提升其见识;另一个是终极目的,要为后学指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学诗门径。严羽辨体意识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从实践角度讲,宋诗发展至南宋已显露出诸多弊端,严羽欲找出时弊,规范宋诗的发展方向;从理论角度讲,在诸体文学之中,诗学理论发展得最为完善,创作法则最为严格,故破体产生之时,反对的声音,即辨体意识也最强烈。 相似文献
11.
以细致的文本阅读为基础,分析东汉末年文学大家蔡邕赋的整体风貌。作为汉魏文风嬗变时期的关键人物,蔡邕对汉末文风的转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虽然认为"辞赋小道",未加全力制作,但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他的赋作成就却依然相当可观。经辑佚考证,他的赋现存18篇,总体而言,这些作品具有题材多样化、篇幅短小化、表现个性化、情感真挚等特点,充分彰显文风转换时期的鲜明特征,对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及魏晋时期的作家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龚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87-89
庾信的创作以其四十二岁出使西魏被留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赋作亦在这两个时期中大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前期有风格清新绮艳之作,亦有风格凄婉悲凉之作。 相似文献
13.
王齐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48-57
赋体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弄清这一问题,能加深对于赋的文体特征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赋体文学.汉代赋论家的赋体探源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有把文学体裁和文学方法、起源和来源等混为一谈的毛病,但他们都看到了楚地作家和楚文学与赋体文学的密切联系.不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无论是从文化精神还是从文体风格上都与赋体文学有较大差异,荀子赋作乃其晚年入楚所作,时间晚于宋玉作品,因此赋体文学的真正创始者是宋玉.赋的丈体特征反映了势尊道卑的政治语境下丈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与心态,同时也显示了丈人由王者之师的角色期待向言语侍从之臣的现实处境转化的文化轨迹.宋玉的处境和心情对于后世丈人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的文体创造开启了有汉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4.
Lunzhuwangmu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前秦时氐族散文家苻朗《符子》,集中体现老庄“无为”思想,并不乏文才横溢的寓言体散文之作。整体分析《全晋文》载清人严可均辑苻朗佚文,联系苻朗身世与所处国势,史文印照,尽显作为氐族贵族及亡国者的苻朗在“魏晋风度”之中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5.
李乃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79-81
座右铭书之于纸,以自戒为旨归,从载体到题旨与纪功铭、器物铭均有鲜明区别,是铭类中独特的一种.<文选>铭类中所录崔瑗<座右铭>作为典型代表,其人生观以儒家的守愚和道家的守雌为底色,形成了内方外圆的低调的人生态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8-54
辞赋的本质要义在于铺陈与情感,这是导源于《离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自先秦两汉到唐宋,辞赋铺陈与抒情的功能逐渐丧失。先秦《离骚》的怨怼激怒之情,两汉骚赋的孤独忧愤之感,是以骚体篇幅的广博、句中兮字连接更长字词构成的长句结构、散语的广泛使用和凭虚夸饰为语用支撑。魏晋六朝小赋虽以体物言情为要,但情感寡淡,言之无物,多为个体吟叹,缺乏前代的忧国壮情。这是由于篇幅的精短、上下属对和联句声韵讲求的影响。唐宋以将,律赋主导,篇幅字数、押韵规则和隶事用典的进益讲求,使得律赋无情。赋体究因体制的限定而丧失初始的本质特征,遂为异体。 相似文献
17.
王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
通过对赋体文学和古代小说多维度比较和分析认为:由于赋的文体特征和文人雅文学情结等方面的作用,传统古代小说深受赋体文学的影响,这表现于虚构增饰、韵散相间、夸张手段、场景描写等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8.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朱熹的文体学思想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儒家的哲学理学思想密切相关。首先,关于辨体尊体论,朱熹提出了亦须先识得古今体制雅俗向背的辨体经典论断,这是中国古代辨体批评史上的关键链条之一。其次,在古书辨伪之辨体上,朱熹以此辨体批评方法来辨识古书真伪等,既有系统的辨体理论又有具体的辨体批评实践。他把辨体作为方法来辨伪的代表是《伪古文尚书》和《麻衣易说》。第三,朱熹对《诗经》的诠释方法和纲领,即读诗须先识得六义体面之辨体为先思想,是他亦须先识得古今体制的进一步引申和强调。最后,在处理辨体和破体这一对立范畴的态度和方法上,朱熹持辩证通达的观点,其核心主张就是变而不失其正。作为理学家,儒家思想的中庸理念及其论《易》时相关的经权、常变等朴素辩证观,都是他辨体通变观的哲学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60-68
随着秦桧的去世,专制恐怖的文化环境开始松动,压抑已久的爱国热情开始苏醒。孝宗即位后的种种举措更促进了爱国热情的高涨。在这种激昂向上的社会氛围中,一种以自信为核心、以露才扬己、悲壮豪放为情感基调的士人风貌和文学风尚成了士风文风的主调。这个时期的辞赋总的倾向是感情饱满、个性张扬、恃才骋气。文人们喜欢通过辞赋来宣泄富于张力的情感、独拔流俗的思想、傲岸不群的人格。辞赋的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激昂慷慨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个人的胸襟才华得到充分张扬、入世情怀得到充分展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历代赋集与赋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1,38(6)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一明显的现象,即评论家往往 通过对作品的整理以表达其批评思想,作为文学批评分支的赋学批评也不例外。历代赋论家 编纂了大量的赋总集、选集、别集(专集),尤其是到清代,赋集编纂风气炽盛,成果汗牛充 栋,成为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上均值得重视的现象。从史学观来看赋集的编纂,表现出与古 代赋学批评同步发展的情形,而从批评观来看,则赋集编纂也包括了赋的文体性质、赋创作 分类、古赋与律赋、赋作家群体研究以及对赋话产生之影响等丰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