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化现象学的论题提出以来,认知科学或心灵哲学与现象学这两个所谓的对立阵营都开始积极地思考第三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之间对话的可能性。这需要首先澄清内省法的基本特征及背后的笛卡尔式“我思”概念,指出笛卡尔式二元论导致的对两个视角的错误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思考非内省意义上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第二代现象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芬克在《第六笛卡尔式沉思》中尝试将思辨哲学的要素引入现象学,同时借助现象学意义上的“绝对者”概念,描绘先验现象学的完整图景。一方面,绝对者作为现象学观察者,通过揭示先验主体性的世界构造进程和自身的先验处境,实现自我展开和自我认识;另一方面,绝对者也在描述现象学分析中不断触及直观被给予性的边界,并尝试通过建构现象学突破描述现象学的方法论限制。尽管芬克引入了思辨要素,但他并非在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上使用辩证法,而是仅用作展示性方法,同时严格依照发生现象学分析提供的法则和现象的本质必然性进行现象学建构。通过对于绝对者概念的阐释,芬克最终在先验现象学的框架内使描述现象学和建构现象学、先验唯心论与先验宇宙论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生活在欧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新的科学成果和新的解释方法对笛卡尔的思想及其研究兴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生理实验来揭示心灵(Mind)产生原因,并进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但当时科学的发展状况使得笛卡尔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宗教迫害也使他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只能以隐晦的语言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他的二元论哲学正是这一背景的必然产物。尽管后世哲学在笛卡尔的影响下走上了歧途,但人们仍然能够从他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观、意义观和符号观三个角度考察了皮尔士符号学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出二者都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而和康德哲学比较接近,二者都认为意义的基础是人类身体经验中的共性,二者对符号的分类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二者之间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5.
二元论世界观源于人类主体意识的确立,也是人类精神需求的内在倾向。但二元论所确立的心身对立的世界图景使得意识或者以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或被完全否定而消失于无形。具身现象学通过考察"行为"的性质而揭示出的心身同一论,不仅超越了二元论及其结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元论,而且代表了一种以有机生命为着眼点的意识研究的趋势。从二元论到具身概念兴起的过程,是人们对意识范畴的否定之否定的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始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将一种理性的、探究的态度落实到学术领域内,来研究觉知、目的、意义以及个人的与社会的经验.胡塞尔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一条通过洞悉越来越深入的实在来达到真正意义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运动被看作是克服笛卡儿式二元论哲学困境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潮流,其主要动机是力图摆脱主张内在实在的心理主义和外在实在的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7.
笛卡尔质疑17世纪流行的关于动物的认识方式,以二元论为基础,采用演绎法,并借助《圣经》和神学理论,以“奥卡姆剃刀”清除了动物身上具有感觉灵魂的设定。笛卡尔认为,动物没有思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感觉和激情,动物是没有意志的“自动机”,动物不是道德主体,不负有任何道德责任。笛卡尔动物观的革命性源于他的形而上学,他对动物并不持有“工具论”的观点,但他的动物观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观。笛卡尔驳斥动物具有灵魂的说法,突出了人的灵魂的不朽性。他看到了灵魂不朽对道德的必要性。笛卡尔哲学对动物的观点是残忍的,其解释并非完全公正。  相似文献   

8.
吴海龙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5-16,26
胡塞尔在哲学危机和欧洲人的危机下建立自己的哲学。要想把自己的哲学建设成严格的科学,胡塞尔必须另 辟蹊径。胡塞尔就是在批判休谟、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建立了现象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糸部颜色字的字型分析 ,探讨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并进一步揭示古人颜色观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词因其自身的魅力丰富着语言文化的内涵,从颜色词的词义、起源、人文意义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几个侧面可以揭示颜色词在中西文化理解上的差异与相似。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西方对颜色的认识以及所赋予的联想和文化意义有所不同,英语中的常用颜色词在一些固定搭配的语言场合下使用时,具有其特殊意义,此时已失去原有颜色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早期把动物比作自动机,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观点,由此从动物界扩展到了整个物质世界,为其机械唯物论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并通过身心二元论的视角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拥有理性的灵魂。在后期,笛卡尔用身心交感说消弭其早年在灵魂与肉体之间划下的鸿沟。笛卡尔的动物观是在充满着矛盾和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发展的,虽然有人提出质疑,但它仍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及后世哲学起到了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心物二元论"或者"心物区分"学说可以说是笛卡尔哲学中影响最大、最受争议同时也是遭到最多误解的理论之一。它并没有简单地宣称心灵与物体是不同的,而是主张这两者之间是"实在的区分"的。什么是笛卡尔的"实在的区分"?"实在的区分"这一概念给心物区分证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困难?笛卡尔为什么要提出并且坚持心灵与物体之间的"实在的区分"?本文将集中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国外学术界关于赛博空间体现与非体现的争论.探究了赛博空间体现现象学的哲学基础,认为现象学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赛博空间的体现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平台.揭示了技术与体现的关系,提出了技术与体现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体现是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本质条件,另一方面,技术也纠正或增强了身体的知觉能力.  相似文献   

15.
身心关系是西方哲学家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解决身心二元论也是包括现象学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所致力的共同目标之一。德国新现象学家施密茨在考察身心二元论理论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极富启发的新尝试:身体性理论和身体动力学观点,以此来说明意识、体验、情感,解释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接触,并消除对它们的传统理解。  相似文献   

16.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制约了颜色词的意义演变,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本文运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理论,对"颜色词"在英汉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论述了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的异同,及产生的原因.旨在增强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异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周云 《百色学院学报》2006,19(1):103-106
以红色和绿色这两个较常用的颜色词为例,通过寻找词源,探讨文化内涵,从而揭示了红、绿两种颜色在英汉语言中不仅只表现其表层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出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相关的更深层的意义。不同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同一个颜色词有多个引申义的现象,体现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从埃利希提出"活法"概念直至当代的法律多元理论,从与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有关理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活法理论的形成理路、鲜明特点和在当今的强势发展.此外,针对国内学者围绕活法理论和法治建设道路的有关争论,文章指出了活法理论的多重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性关系被近代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自我意识自身之内的直接性关系所取代。但笛卡尔还保留了我思与我在之间的推论性,康德通过批判我思背后我在的实体性和推论性,由此在直接性的自同一的自我观上走上极端,并不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种二元论,身心关系的难题被转化为现象与物自身的关系的难题,这种二元对立的难题直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得以解决。实践活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重新圆融与统一,只有在这种统一视域中建立的主体性哲学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目的是整个刑罚理论的基石,在刑罚目的理论中报应论与预防论的争论由来已久。由于我国法治的特殊背景和特殊预防自身理论的缺陷,注重特殊预防论在我国已没有存在的根基,相反却偏离了法治的方向。在基于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综合衡量后,报应论前提下的一般预防是我们当前法治视野下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