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初刊载于一九三四年一月《闻国周报》第11卷一至四期、十至十六期。全文七万字,分二十一节,犹如二十一首诗,又象是二十一幅彩色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为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一位仙女。她既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的情节非常简单。它描写了一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孤处的人家,里面住着摆渡的船夫和小孙女。老船夫年逾古稀,小孙女情窦初开。茶峒城里,码头大哥顺顺,有两个儿子,都那么雄  相似文献   

4.
论沈从文的《边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先后被译为多种外文。这部小说问世后,曾有“震动中外文坛”之誉,这虽然是溢美之词,但它受到国内外不少读者的爱好却是事实,且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文苑提供了别人所未曾提供的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秀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它能开扩读者的视野,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和美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边城》看似柔情似水的描述中,实际蕴含着一股抗争之气,而这股抗争之气是一种坚强面对生活,默默承受命运赋予的使命,敢于抗争的精神气质。本文通过分析《边城》中人物的硬气,探讨人物的精神品格及作者寄予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一个具有经典的自主性意识的作家,其作品《边城》问世七十多年以来,在不断变化的评价中构筑了经典地位。梳理《边城》的经典化历程,考察不同的阐释者在殊异的历史语境下对作品经典元素的肯定,目的在于揭示文学经典的价值不是现成的,它是在各个时代的人的参与中生成的。经典化就是不断挖掘作品经典性元素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文本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人性善的杰作”,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被看作是善的悲剧。但《边城》的悲剧不仅仅是由于“不凑巧”这一表层原因造成的,其内涵要丰富、复杂的多,既有人物主体意识的缺失,也有孤独寂寞基因的羁绊,还有碾房阴影的挤压。因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它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题材本身的特异性,著称于现代文坛。《边城》写于一九三四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美国学者金介甫称之为“伟大的湘西抒情作品。”它是一首诗,抒写了一个纯洁真挚、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它是一幅画,绘出了湘西地区的山光水色,风习人情。小说故事简单,情节单纯。湘西山城茶峒渡船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同时被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所爱,哥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不幸落水淹坏,弟弟傩送痛苦万分,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一部具有“韵外之致”的艺术建构,它不仅使人联想到古典诗文中表达的怀乡忧思情怀,更使人领悟到沈从文作为现代人的生命体验的诗性寄意和对民族生存忧患的象征性寓意。这种诗性寄意和象征性寓意,是通过作家所营造的桃源梦境、所安排的开放性环状结构来承载的,从而形成了“圆融绝妙”的“边城”神韵。  相似文献   

10.
从1934年在《国文周报》上连载开始,《边城》总共产生了六大重要版本。通过这一系列的版本流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沈从文先生对于文本的精雕细琢。本文主要就《边城》不同版本的不同内容对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曾用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笔名。一九○三年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九一八年小学毕业后,当过小兵、文书,作过屠宰收税员和报馆的校对。一九二三年,因受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来到北京,本想升学读书,但没有成功。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边城》的美洋溢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沈从文用童心观照世界,把自己的经验与翠翠的视角融为一体,写出了童心的纯粹。沈从文视童心为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在《边城》里通过以翠翠为核心的人物群体得到强调,彰显了童心所创造的奇迹。但是《边城》的美丽中隐含着人生无常,沈从文感受到了现代性的脚步正在进入古老的湘西。他意识到神的存在要依赖牧歌的环境,而这在现代社会难以得到保证,因而不免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之叹。《边城》是二佬唱给翠翠听的情歌,也是人们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一本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独具湘西苗族风格.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边城》问世之后,曾震动了中外文坛,先后被译为多种外文,并有从边城走向世界之誉。为什么沈从文的许多作品,特别是《边城》会受到国内外众多读者的喜爱,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能受到国内外许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作者以独特的苗族风格和个人风格,为文苑提供了别人所未曾提供的反映湘西苗族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作者怀着对湘西  相似文献   

14.
《边城》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作品描画的湘西世界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世外桃源,多少人留连其中不忍离去。但是,或许很多读者也都隐隐感觉到了美丽背后的哀痛,沈从文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现实无奈的咏叹让人对《边城》有了新的思索:这里并不是人间的天堂,人物的悲戚命运解构了优美的湘西世界。笔者试图从此切入,以探究沈从文“人生形式”背后隐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沈从文的生平,可见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在《边城》中亦可见道家文化的痕迹,由此可知,道家思想已深深地渗透到沈从文的灵魂中。  相似文献   

16.
考察《从文自传》之中的“身份预设”,不难发现,“乡下人”,便是沈从文对自己所作的“身份预设”。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言之,倘若说20世纪30年代《从文自传》之中的“乡下人”内涵主要是从创作层面出发,针对“城里人”而言的。那么,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则更多是为了凸显自身精神的独特性与思想的边缘性。实际上,这种凸显,恰是这一时期,沈从文对自身思想源头进行了清醒审视之后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揉情的笔调、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了故乡湘西的青山绿水、世态人情;用理想构筑起乡村社会的理想世界,并且谱写了一曲善良、淳朴、自然、朦胧的爱情赞歌。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先生是位著名的苗族作家,也是位具有诚实、忠厚、善良、淳朴的人情美的学者。他一九三四年写的中篇小说《边城》,以优美的文笔,抒情的调子描述了“脚踏三省”的边城茶峒的绿水青山、人情风物。因此,被中外学界称为“用小说形式写的无韵诗”。他借小说为手段,追求美,创造美,捕捉生活中美的事物,从而以审美的角度选取题材,描绘现实生活,寄托他对美所持的见解与愿望。一部《边城》,蜚声中外,世人称赞沈从文先生以丰富的想象、浓郁的抒情、温馨的意境为方法,画出了澄彻、透明、纯洁的湘西山水,写出了山乡人民坚强、勤劳、执  相似文献   

19.
湘西是一个苗汉杂居、半封闭的边远地域,有着楚地方巫鬼文化的深厚传统。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异样的民俗风情,富有活力的淳朴人物。一九O二年,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沈从文成长于山明水秀的湘西,小小年纪便随军队穿行于千里沅水之上,对湘西的山水风物有着广泛地了解。正是这些有灵气的山水为沈从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浪漫的背景,也培养了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悟力,从而使这位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作家创作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副文本的引入成为研究文学内部与外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探寻文本本身也具有开拓性与丰富性。沈从文的《边城》作为其代表之作,引领我们进入独特的湘西世界,在文本的创作及发表过程中,围绕《边城》文本周边的副文本组成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阐释意义及史料价值。文章就将从《边城》的新旧题记、题识五种以及注释和标题等副文本来具体论述《边城》为我们呈现出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