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乃良 《西部论坛》2001,3(3):50-52
古代诗人的创作中有大量咏马写驴的作品,诗人借马以写壮怀,借驴以抒逸情。咏马写驴反映的是中国文人的两种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审美心理。诗人借马展示的是一种英雄形象,借驴实现了一种诗人的造型,从而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侠”和“儒”两种角色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诗人处于多元共存、多元冲突、多元一体的动荡的文化形态建构中 ,面临着民族文化、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的多重精神压力。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困惑中 ,少数民族诗人在比较后走向回归 ,并最终试图超越自我。这是少数民族诗人追寻精神原乡的痛苦的心路历程 ,也是当前文化形态下少数民族诗人所必然采取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多元主义民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西方的、以考察社会中多元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一种政治思潮。多元主义民主思潮又可分为古典多元主义民主和新多元主义民主,前者以戴维.杜鲁门、罗伯特.达尔和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的影响最大,后者以克劳斯.奥夫和查尔斯.林德布鲁姆为代表。罗伯特.达尔对多元主义民主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因此他被视为古典多元主义民主和新多元主义民主的综合性代表人物。达尔对麦迪逊式民主理论和平民主义民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借鉴,对托克维尔民主理论进行了吸收,提出了MDP社会理论和多头政体理论,其观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野兽以其威猛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往往为诗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铁栏与火》、穆旦的《野兽》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虎》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等"野兽"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虎"、"豹"等主导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铁栏、观众意象的描绘和组合,寄寓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主观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这种"野兽"意象的力量之美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5.
赵艳喜 《殷都学刊》2008,29(2):62-66,156
宋初,举朝上下弥漫着一股崇尚白居易的风气,宋诗也以“白体”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学者多关注宋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对白居易的学习,然而王禹偁却推崇另一位诗人“须知文集里,全似白公诗”,此即当时一位颇受皇帝重用、位高权重又喜好赋咏的李昉。李昉在宋初堪称白居易最忠实的追随者。与王禹偁受困于仕途的坎坷磨折不同,李昉更有条件追仿白居易的闲适生活和闲适诗风,由此也成为宋初主流风尚接受白居易的代表,代表着王禹偁之前宋初“白体”的真正风貌。  相似文献   

6.
沉雄与悲壮:七月诗派现实主义特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江天 《中州学刊》2006,(3):233-235
七月诗派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是中国新诗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它不仅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借鉴了其他艺术方法,形成了一种丰富复杂的现实主义。绿原、阿陇、鲁黎、曾卓这几位代表诗人以自己的创作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同时也延伸、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内涵,显示出现实主义在诗歌领域的多元发展趋向和巨大的包融性。  相似文献   

7.
赏析爱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歌体现了爱德加·爱伦·坡的诗歌创作原则 :音乐感和忧郁美。坡在其著名文学评论《创作原理》中说 ,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死亡 ,而美丽的年轻女子的死亡更让人痛彻心骨。诗中美丽的安娜贝尔丽正是诗人所钟爱的年轻的亡妻弗吉尼亚的化身。该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坡对诗歌音乐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伤感主题的执著偏爱 ,诠释了他所主张的诗歌创作原则 ,即视觉和听觉、节奏和音韵、想象和情感间的和谐统一。诗人也采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更突出了诗歌主题并渲染了气氛。诗是一场梦境 ,但读过良久之后仍意味隽永 ,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的诗歌经历了由靡弱到性灵的转变,清朝建立后,又重提经世致用向着师古崇雅方向转变.如果说,遗民文学的风貌代表了鼎革之际的创作风貌,那么山左"贰臣"诗人群及其台阁诗歌的创作则代表了清诗的发展脉络.其既有遗民文学的痛苦呐喊,也有台阁文风的悠游不迫,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心理结构呈多元形状 ,其中怀古情结直接影响了诗人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活动。李白的理想精神与盛唐文化气氛是一致的 ,但这种理想又不可能在盛唐实现。在理想幻灭的苦闷中 ,是怀古情结给李白的矛盾心理带来了恰当的调适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多恩以其独特的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的诗风独立于英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被欧美现代派诗人奉为现代诗歌鼻祖。多恩是一位思想意识极为复杂而又矛盾、想象极为丰富的诗人,其诗歌中的意象不管多么突兀、令人费解,都可以看做是他思想意识的瞬间流露和情感的凝结。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历史成因,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多恩的思想与艺术。  相似文献   

11.
李慈铭是近代传统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继承古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折射出社会动乱时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心态。本文通过对李慈铭诗歌创作心理机制、题材及写作特点的分析,提示了其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庄伟杰 《晋阳学刊》2005,(1):103-108
真正的诗人总是保持恒久的前倾姿态,在人格上确立一种自觉的边缘意识.正如古今中外一切大作家大诗人一样,余光中的生命境界和精神世界是立体多元而又充满矛盾的,同时也保持其微妙与和谐的统一.余光中展现的世界具有多重的美学内蕴和多维路向.我们发现,当诗人从边缘立场出发,至少在两种向度上同时展开一是既能作为个体生命独特的心灵图景与创作主体的生命感受;二是又能作为表现出人与超自然两个层次的契合上,发出关于人类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和关注以及体现出文化与历史传承的真义.余光中诗歌对当代华文诗歌写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付德军 《理论界》2009,(4):125-127
《两种自由概余》一文中,伯林阐述了自己对自由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多元主义。本文沿着伯林的思想轨迹对他的价值多元主义思想展开了述评。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5,(6)
白体在晚唐五代开始流行,宋初为盛。分为两个层次,三种形态。第一层次为五代入宋的诗人,以徐铉、李昉为代表,其七律诗风为典型的闲适唱和型宫廷诗风,但徐、李二人亦有明显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二人所处的地域及入宋后的仕途经历不同;第二层次为太宗朝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诗人,这一阶段,其七律诗风又表现出两种形态,一种为颇有气节的士大夫诗风,代表诗人为王禹偁、田锡、张咏;另一种为纯议论说理式诗风,代表诗人为宋太宗、晁炯。政权交替、社会环境、士人心态等是白体在晚唐、宋初流行的原因。之后,西昆体七律正是在对白体诗风写意说理的继承及对晚唐体七律技巧的探索中,融合李商隐的典实丽密而形成的,江西诗派七律则是对三者的吸收与改进。  相似文献   

15.
论陶渊明诗的美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陶渊明诗的美学成就吴功正陶渊明诗的审美水平无疑代表了东晋以致整个六朝的最高水平,在中国诗美学史上也只有少数几名诗人能与之并肩站在第一档上。他无疑是最能感应东晋以致六朝时代审美理想的诗人。他既目瞩着世事,却又远离着世事;他既有同时代人的审美意识,却又...  相似文献   

16.
萧纲“文章且须放荡”说的提出既有当时文学思潮的冲击,又与萧氏兄弟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阐释密切相关。这一理论影响着齐梁诗人的诗歌创作,促使宫体诗创作成为文坛潮流,在艺术上也代表着诗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雪莱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社会、自然、人生.雪莱的政治诗歌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关于自然的诗歌,又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之歌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他赞颂了纯洁的爱情,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奥秘.雪莱诗的这三个主题,使他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8.
饶卓颖 《南方论刊》2006,(4):48-49,33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以及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唐诗就是盛唐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  相似文献   

19.
米歇尔·韦维卡是法国中生代社会学家中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恐怖主义、种族主义、少数族群以及后共产主义等现象闻名,近来则从事多元文化、社会暴力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办《论争世界》(Le Monde de Débat)和《国际社会学集刊》(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相似文献   

20.
理查德·胡克法律思想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勤 《理论界》2009,(4):96-98
理查德·胡克是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教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坚持神法的不变性这一前提。但是又提出在环境影响下,现实中法律有可变通的一面。因此,胡克的法律思想与同时代的神学家们有所不同。胡克法律思想的这一演变过程,适应了英格兰的实际情况,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国家与教会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也增加了其法律思想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