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文史哲》1962,(4)
山东大学历史系华山先生,在《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2年第一期,发表了《从陆象山到王阳明》的论文。华山先生指出南宋思想界朱陆井峙,朱倡理学,陆倡心学。其后朱学日盛,陆学转微。至明代中叶,王阳明接陆学之余绪,发扬而光大之,称为“王学”。从此陆王并称,与程朱派理学成为我国近古唯心主义思想的两大派别。  相似文献   

2.
从泰州学派看吴承恩的创作思想周利生十六世纪上半叶,当王阳明的“心学”风靡全国之时,在江淮一带出现了一个与王学有极大差别的泰州学派。该派以王艮(1483—1541)为代表,发展了王阳明哲学中某些反道学的积极思想,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与王学根本对立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3.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一个简洁的梳理,即整个晚明的思想史就是一部王学的演变史,对王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从明末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在中国流传了二百多年。当时的西学主要是天主教教义和某些科学技术。西学得以传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明清之际的王学风行和实学高涨为其提供了思想张力。学术界长期来对此甚少论及,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一、王学对西学的张力王阳明的心学至明末风行于世,压倒了曾笼罩一切思想文化领域的程朱理学。“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派和王畿使王学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而席卷明末,因而这里主要分析他们的思想对西学传播所产生的思想张力。第一,王学的良知准则论引发出对儒学思想权威的破坏作用,创造了西学得以输入和传播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从笃信传统到进行革命──凯恩斯的重要经济论著及其思想演化过程张旭昆作为一个跨时代的经济学家,时代的特征折射为凯恩斯个人思想的演化。以凯恩斯革命为标志的西方经济思想的大转变,并不是在《通论》中突然出现的东西,而是凯恩斯个人思想长期演化的最终结局。对这个...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心学在清初遭到程朱学者的猛烈批评,从而影响到官修《明史》对明代学术的定位。康熙早期史馆总裁徐元文兄弟提出设立《理(道)学传》的倡议,遭到了多方面的反对,意见主要可归纳为道学当去、总归儒林,道学乃道家之学,《道学传》惟《宋史》宜有之等。《明史》最终未立《理学传》,作为争论核心的王阳明被列入大传,传稿历经数次改易,最终以其本人及王学被否定而结束。  相似文献   

7.
《云梦学刊》2010,31(2):66-66
《王学编年》(俞樟华撰)于2010年1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王阳明的生平和学术为纲,按时间先后介绍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观点,以及后代的主要研究观点和对王学的评价,重点是介绍王阳明家世、少年时代、王阳明师承、科举仕历、龙场悟道、升迁朝官、赣州剿“寇”、王学遭禁、建祠表彰、学术评价等内容。同时以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七大王学门派为主,系统介绍阳明后学的发展和演化历史,提示阳明后学发展的特点、分化的原因、存在的问题,阳明后学的事迹和学术成就。(杨年保)  相似文献   

8.
<正> 明代黄绾(1480—1554年),浙江黄岩县人,字宗贤,号久庵、石龙,是王阳明、湛甘泉的挚友,后崇信王学,在阳明门下,执弟子礼,与后起的王龙溪(畿)、钱德洪同为王门高弟。对于黄绾的思想,容肇祖先生在40年代著文称氏早年尊崇王学,但他晚年“转变了”,在王学营垒中,他第一个起来“不留余地”地反对王学,并早在明末顾、黄、王以前,在黄绾那里就有了启蒙思想。(《浙东黄绾思想》,载《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6月)自此以后,一些论者相沿此说,竞相拔高,以至时下又把黄绾列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一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提倡经世致用的启蒙人物。  相似文献   

9.
<正> 四句教是王阳明在他整个理论体系完成以后的晚年提出的。王门后学诸派都把四句教视为王学纲领,坚守发挥;反对王学的诸学派,对四句教的批判最力。明代,围绕四句教的争论持续了一百多年,它虽然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内部问题,却集中地反映了心学的特质。本文试图从思维结构的角度探讨王阳明“四句教”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王守仁评传》(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以下简称张著或者《评传》。)是张祥浩教授继《唐君毅思想研究》之后推出的儒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全面、历史地展示了王守仁思想的各个侧面,而对王学产生及其衍化的理论思考又构成了全书的重点。王学的形成,也即通常所说的从理学到心学的演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陈来的《有无之境》、杨国荣的《心学之思》均把这一历史的过程视为理性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哲学视域的内在转换。这无疑是近年来较有生命力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深层的目的则在…  相似文献   

11.
邵廷寀理学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廷寀是清初宗陆王心学的著名学者,尝主持浙江姚江书院,讲授王阳明之学.邵廷寀于理学、史学、经世致用之学无不深究,然其思想主旨却始终坚持王学宗旨,而又善于根据变化的客观形势对王学作一定程度的修正,以"致用"和"力行"的观点重新阐释王学思想,力图纠正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使王学在总体退潮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性的回潮.邵廷寀是清初为数不多的苦撑风雨飘摇中王学殿堂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嘉靖癸末(1523年)受业于王阳明,为王阳明及门高足。当王学风靡天下之际,四方问学于王阳明者甚众,常常先由王畿与钱德洪疏通王学大旨,故有教授师之称。中年以后,讲学于江、浙、闽等地。从哲学思想看,王畿虽亲炙王阳明,但并非仅仅拘守师门。王阳明揭橥致良知说,强调先天本体与后天之致的合一:良知作为先验的道德本体,其形成不依赖于后天的工夫;但这种先验的道德意识最初又只具有本然(自在的性质),要使良知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则离不开主体的致知过程。在王门后学中,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的工夫派,着重发挥了王阳明肯定后天致知过程的思想;与此相异,王畿则将良知视为现成本体,并由此提出了现成良知说。王畿对良知说的引伸和发挥,不仅有其独特的理论意蕴,而且在王学的衍化中有着引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曾说:黄宗羲“上宗王、刘,下开二万”,这一评语是合乎事实的。就理论渊源而言,黄宗羲的哲学思想较多方面导源于王学,黄氏本人亦以王门后学自视。不过,正如顾炎武入于朱学而又出于朱学,黄宗羲也从王学出发而又对它作了原则的修正与改造,并最终在理论上突破了王学。 一 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提出了“本体原无内外”论:“心何尝有内外?……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所谓无内外,即是“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心物一体论在肯定精神本体与万物的统一性上,与唯心主义的泛神沦十分相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它视为准泛神论。从理学的演变来看,心物一体的准泛神论实际上是纠朱陆之偏的一种尝试。通过肯定心体内在于万物,王阳明一方面扬弃了程朱突出理之超验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陆九渊以“吾心”吞并宇宙的  相似文献   

14.
在王学开始盛行时,就有人出来对它进行批判。首先举起批判旗帜的是罗钦顺和王廷相,他们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继他们之后的,则是陈建以朱学的观点对王学的诘辩。(一)陈建的生平和《学?通辩》的问世陈建(公元1497—1567年),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广东东莞县)人。“自幼纯心笃学”,年十九,其父病卒于广南府知府任所,年二十三补邑弟子员。嘉靖七年(1528年),年三十一,中举  相似文献   

15.
1孟子有言:“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在介绍和评说《兵家法思想通论》(张少瑜:《兵家法思想通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通论》。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之前,得先说说它的作者张少瑜。他不是专职的法律史教师或研究者,而是一位编辑。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名篇,也是唐诗中的一颗明珠。它在文学史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说明它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且也表现了它高度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研究《长恨歌》的论著已极其繁多,涉及的问题也很广,这里仅从它的艺术美方面杂谈一些体会。 当然,思想内容是理解艺术形式的依据和出发点,因为作品的内容决定着它的形式,艺术形式总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而就《长恨歌》来说,关于它的思想内容(或者  相似文献   

17.
姚文永 《船山学刊》2011,(4):146-148
《求是编》可谓第一本《传习录》的注评本,也是第一本非《传习录》之作。从史料学而言,它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交流与争论、碰撞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王阳明心学的不同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官方主流思想的思想画卷,其价值和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8.
<正> 王学以良知说为其主干。在王阳明那里,良知既以“理”为内容,又具有“吾心”的形式,它在总体上表现为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吾心)的合一。理作为良知(主体意识)的普遍性规定,既是指封建的义理(天理),又兼有一般的理智之意,而作为个体性规定的吾心,则主要与主体的意志、情感等相联系。这样,良知在其展开过程中,即逻辑地涉及到了意志与理智的关系。志(意志)知(理智)之辨,构成了王学的重要主题,而后者又在理论上与道德行为中的自愿原则与自觉原则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王学本身的演变及近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多年来,王学的研究者虽然对良知本身作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却未能进一步考察良知说在志知之辨中的逻辑展开,这就多少妨碍了对王学的深入把握。本文拟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志知之辨的角度,对王学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9.
继《史记研究史略》、《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之后,勤奋的张新科教授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新的力作———《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出版)。通读这部新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与此前出版的《史记通论》、《史记教程》这些著作相比,《史记学概论》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学”字。学,指的是一项专门学问,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从西汉扬雄在《法言》中发表片断《史记》评论到今天,《史记》研究已经走过了两千年的历程,古今中外研究《史记》的论文不下3000篇,论著不下300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史记》研究的层次都…  相似文献   

20.
《朱子晚年定论》对阳明心学的发展和传播有着积极的影响。明代前期,朱学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普通士子心目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王阳明建立其心学体系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打破朱学的独尊地位,使自己的学说得以传播的问题。《朱子晚年定论》一书就是为此而作。虽然该书的论证和结论都有问题,但是却对王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