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应该把作品与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和作品与相关的评论资料等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整体。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整体把握,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理解领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尽量准确地去感受、理解、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情绪和表现出来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2.
:感情在艺术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情绪是作者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绘画艺术创作中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作者对创作内容的取舍、色彩的运用及构图、用笔的不同。只要是正常人 ,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都能读懂作品中人物的表情 ,并知道这些表情所代表的内在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3.
情绪在网络小说的创作、传播中有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传播者(作者)创作的驱动力,是网络小说的重要传播内容,是受传者(读者)的审美对象。已有研究对网络小说情绪传播现象的关注不够。受传者借助于传播者塑造的文学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同经历痛苦、喜悦、恐惧等不同的情绪,对这些情绪的审美,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助于受传者不良情绪和压力的释放,有助于受传者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卫慧的创作在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中较有代表性。近年来对她的作品评说较多,但大多是从"后现代"、"后殖民"等角度,只看到与传统的断裂方面,而忽略了对传统的承续。事实上,卫慧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作家,并且身处90年代的上海都市社会,其作品还有另一种为评论者所不见的情绪、意蕴———类似古典阴柔美的审美意蕴。这既是中国传统阴柔美文化对作者创作的潜在辐射,也是作者为扩大作品影响的一个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5.
笔者试图通过情绪语言的分析,阐明画家作为个体的人,必然在其绘画艺术中流露出绘画的情绪并产生情绪语言。情绪语言在相当多的画家作品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作品的情绪语言,对破译画家的个性及其风格之奥秘有着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以普通人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作品以琐碎见长,通过对事物细致的描摹来展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主人公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对外部世界的冷漠的情绪均从作品中弥漫出来。作者通过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来显示主人公内在的清醒,通过对物品的详细罗列昭显主人公外在的迷醉,借以展现作品中人性的物化。  相似文献   

7.
"悲士之不遇",是赋体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本文将汉赋中抒发"悲士不遇"情绪的作品内容分为五类进行了细致剖析,并论述了各类赋作的思想特色和作者心态。  相似文献   

8.
<正> 1 真善美,真是情绪,善是意向,美是表现。散文的真不同于新闻报道,作者投稿不需同级党委在稿子上签署“情况属实”,并加盖大印。陶潜的《桃花源记》、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如要审查,都要失真。党委管不了作者的情绪。高明的编辑和聪明的读者一眼便能看出作者的情绪。情绪不能编制、不能创造,不能伪装;有就是有,啥就是啥。当然,作品中的情绪不必都要直露,可以含蓄,可以遮掩,间以朦胧。  相似文献   

9.
陈染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建构完成了对自我心路历程的找寻,同时也透露出她对他者(人类)和现实世界反抗中的复杂情绪。从暧昧母女关系角度出发,分析陈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体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10.
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升C小调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打破了古典奏鸣曲的传统模式,以一种崭新的面孔展示于世人面前。激动、思索带有幻想的第一乐章,充满痛苦与忧愁;轻盈、明快的第二乐章冲淡了第一乐章的情绪,一气呵成地把第三乐章中暴风雨般的火热激情推向巅峰。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此作品的情绪变化,使演奏风格符合作者的原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的批评方法,论述了前期创造社创作的深层意蕴和外化形态。作者在承认以往以社会学和心理分析方法来研究前期创造社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前期创造社的原型、情绪和象征等美学特征。作者认为前期创造社创作的深层意蕴可分为直接的神话形象和隐含的原型意象;而情绪是作为主体的前期创造社作家的体验方式出现的。作者认为前期创造社作家的情绪体验是多重的、复杂的;本文最后论述了前期创造社的外化形态,即一种象征的表达方式。作者认为,在前期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中,不仅具有“原型——象征”的意味,而且具有浓厚的象征氛圃,有些作家的作品甚至带上了本体象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野蔷薇》是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一个象征色彩很浓的小说集。集子的命名暗示了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认识;小说中女性彤象的身上,寄寓了作者追求和探索的心灵历程;轻盈讽刺的语言、矛盾心理的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感知,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体验,即身临具体情景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外部形式的感知与体验是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前提。丰子恺先生认为鉴赏是创作的逆行,创作先由艺术家内心发生感动,再表现于一定形式和媒体中形成作品。鉴赏则是先针对作品的外部,再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美术鉴赏课堂教学要强调引导学生对形式的感知与体验。  相似文献   

14.
杨德昌在处理理智与情感时,表现出强烈的作者在场。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理智与情感交织的结果,是作者自我冲突的典型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介入式写作,这种写作方式,由于多倾向于对自我历史、自我情感、自我情绪等的反刍,从而呈现出一种自我氧化的效果。杨德昌正是通过这种包浆式写作,使其作品具有了一种非凡的光泽。  相似文献   

15.
论川端康成审美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是日本唯美派作家,其作品的审美特征来自日本传统文化的凄婉美,早期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妇女的同情与爱怜。二战期间,严酷的现实使他虚无主义思想与悲观主义情绪日益流露,战败后普遍产生的失落感,使他的作品着重表现感官刺激,寻求官能美与虚幻美的结合。晚期作品更以情欲以至性变态为主要表现内容,终至陷入颓废美而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16.
郭明辉小说是对城市的叙述.他笔下的城市与人物是和谐的.他不写变形的人物,不刻意加入自己的思考,甚至不显露自己的情绪,似乎只是忠实地表现城市生活,做一个旁观的记录者.郭明辉小说的叙述具有平民化倾向,但作品内容的平民化并不等于作者立场的平民化,他看似以大众立场(民间立场)介入文本,但从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作者处理题材的态度等方面,能够看出作品的精英立场.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作者理论批判了主体性的作者,从而否定了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权威,但它自身却未能从这种主体性作者理论中完全解脱出来。实际上,作者对作品解释权威的丧失并不是由于文本的游戏和读者的狂欢,而是作者的主体性在创作过程中融化成了流动的主体性,即主体间性。作者通过自我对话超越其现实存在,走向理想存在,并在作品中留下这一对话的记录,因而作品正是这一对话的展开,它召唤着读者也参与到这一对话中来,并在这一对话中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8.
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作者胡塞尼运用了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巧妙、自然地使它们贯穿于文本始末,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情绪。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加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增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从音乐学角度旧话重提,对自唐代至今文学界各家观点和音乐史学界当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加以归纳,对琴歌《胡笳十八拍》的作者问题提出质疑,从琴歌《胡笳十八拍》作品名称、文辞特征和曲调情绪等角度,分析其作者绝非出自蔡氏或董氏哪一位名家之手,而是千百年来中国历代琴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工,赋予新的技法和内涵,形成不同版本与不同风格,流传至今的作品已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倡议学界能够在琴歌《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谁的看法上早日趋同。  相似文献   

20.
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叙事虚构作品中,不能将作品的作者等同于作品的叙述者、将作品中的叙述声音等同于作者的声音。二者的混同将给作者的创作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带来诸多弊端。叙述者是作者所创造的角色,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文本中所表现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者发出的叙述声音,也决定了叙述文本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