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卫华 《城市》2003,(3):14-17
一、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水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水生态系统,是水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稀缺资源。水环境与水资源既密不可分又有不同的含义。如水取之于环境,作为资源用于发电,其中的一部分,在利用之后又回到了环境中,经过环境—资源—环境的循环,成为资源的水和环境的水,虽然自然形态相同,但经济意义不同:水资源在经济活动内部被当做经济财富利用,而水环境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是间接的经济财富。当作为资源的水受到污染或因浪费而枯竭时,水环境又成为环境破坏或公害问题。水环境是历史的结晶,是…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既是长期的发展方向,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农村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创造和谐环境,更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与不足,立足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加强引导,探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的发展对策。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理念的形成、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理念的发展前景两大方面阐述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的发展前景。为中国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同时对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稳定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农村社会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使法治意识扎根于农村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对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奠定法治国家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正效应,对居民体验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相关研究现状,利用熵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14市2008—2017年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果。一、时间变化。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于2011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8.82和8.48,阶段性特征显著。二、空间分布。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空间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以沈阳、大连为主的优质人居环境区和以朝阳、阜新与丹东为代表的欠发达人居环境区,具有较强的西北—东南方向性特征以及非均衡变动特征。三、系统分异。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变化差异较大,社会系统变化幅度最大,其他系统较小;人口系统和居住系统得分较低,其他系统得分较高。四、影响因素。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影响最大的系统依次是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系统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曹玉梅 《职业时空》2008,4(6):12-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社会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9.
杨钊  孙洋  李晅煜 《城市》2012,(6):65-69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理清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提出的研究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评价理论——能值分析理论,通过尽可能全面地整合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定量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真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度量区域"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及货币流动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难题,对科学评价区域发展中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一项经济行为,必须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投入产出等经济效益。由于土地整理是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地等进行开垦,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政府行为。因此注重和努力提高土地整理效益,是政府全面实现保护耕地和保障供地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陈基伟 《科学发展》2012,(10):14-20
按照目前上海农村建设的实践与要求,在广泛收集上海农村社会、经济和用地数据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上海的农村建设有关设施用地指标体系。对该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内容、方法与原则作了介绍,就部分指标的编制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指标体系为今后合理协调农村建设的各项生产、生活和节地之间的关系,做好村庄规划等提供可量化的经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认知和实践是农村青年研究的重要方面。共同的利益驱动使农村青年获得主体认知,农村青年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对主体义务有明确的认知。依据在农村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等因素,农村青年自觉地分成不同的类型,并展现出惰性与积极性并存、紧张性与闲散性并存、责任性与谋利性并存的行为特点。角色分类是客观反映农村青年主体行为的有效方法,农村社会与农村青年是利益社会与社会利益中的人,中间型农村青年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非正式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13.
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缺陷,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法制宣传和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制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认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后者为前者奠定了现实基础;分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四个角度列举建设路径,包括推广生态农业、完善法律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整治乡村环境等。期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吉星  陈明 《现代交际》2014,(4):124-124
农村体育是农村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可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改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提出发展农村体育的几点对策,以期对发展我国农村体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的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贫困地区多数是农业地区,二、三产业落后,良好的环境条件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水平、实现全社会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2015年5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恢复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经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重返社会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随着城乡社会的融合,村庄在消逝,城市人与农村人的权利心理在走向趋同。乡土社会经济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社会的快速扩张,非农、非正规经济在农村土地上快速长成,而这一过程其实又是一次试错运动。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不是解除户籍和土地制度的束缚,而是依靠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民收入提高,以及农村的土地经营模式的改变。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关注重点应该是农村而不是城市,出路在于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以及其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邵玮 《城市》2006,(3):59-60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对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是农村发展的主要标志。洪雅县具有平原、丘陵、山区不同自然条件和四川大部分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又是四川省委的生态农业试点县。所以,1995年1月,我们在洪雅县经分层随机抽样,从全县的26个乡中,抽出4个乡、20个村、105个社的1585户农民,再从中抽出400户农民进行社会结构问卷调查,同时在县、乡、村、社收集统计资料和访问。现将调查分析结果,并结合90年代以来我们在四川的几大农村问卷调查资料,就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分析报告如下。社会结构是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结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