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沈再英 《浙江学刊》2004,(2):205-207
由于各民族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所特有的语言信息,又要使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掌握其实际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民族特征和思维习惯等认知视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程杰 《阅江学刊》2014,(1):111-128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学文化的角度,探计了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美学战略问题,研究了城市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评价。文章认为,在上海的历史沿革中,东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和建筑美学风格,在冲撞交流中发生着连续性的互动,从而使上海的城市风格形成了一种脉动的文化结构。文章具体分析了上海的街道美学和园林美学个性,并对上海的城市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春 《唐都学刊》2005,21(1):33-37
超政治性是日本文学的传统.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虽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它反映的是日本的文化及日本人的审美特征.日本汉诗中以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以及隐逸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在民族心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付梅 《阅江学刊》2012,4(1):142-148
萱草是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的植物意象。在古代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萱草意象酝酿出了丰厚的象征意蕴:一是忘忧,二是宜男,三是代指母亲。忘忧是萱草意象的基本象征内涵,它承载着社会生活与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宜男意象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萱草代母是一个较为后起的意义,在唐宋时期才出现并最终形成。这三者有着近似的起源,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各自独立而深远的影响的文化符号,并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萱草审美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6.
陈世元 《生存》2020,(13):0089-0090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一个重点任务。因为审美 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关乎学生的成长发展。以文学艺术、语言文化的艺术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价值理念、心态个性、美学眼界的发展进步,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使命所在。本次研究对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进阶措施进行分析,对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景志强 《社科纵横》2013,(9):120-123
端木蕻良与玛拉沁夫都是十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尽管两人生活年代不同,生活经历有别,创作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有浓厚的草原情结,这源于草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浸染,还与他们共同的生活地科尔沁草原密不可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故乡情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庭文化,不仅仅指家庭文化生活、文化环境以及每个成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所谓家庭文化,主要是指整个家庭的价值观念、家庭管理、道德水平、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室内环境及生活方式等等。搞好家庭文化建设,让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对于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与文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改革的深化与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论“公共空间”中的“文学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活中的"公共空间"是多元存在的,其中也存在着一个文学空间.媒体所营造的公共空间中的文学空间是由作者、编辑出版者、读者共同参与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公共性"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争鸣,媒体改变了作者的创造状态.在新文学的传播中,这一空间改变了读者的审美趣味,消费习惯,这又反过来影响着报刊风格,及审美趋向.本文试图理清"公共空间"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契合之处,对文学公共空间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社会是由一系列排列为等级阶梯的阶层组成的。权力、收入、声望等理想事物在各阶层内部分配的趋同性和在各阶层之间分配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阶层互相区别开来。不同的人由于对各种理想事物占有的不平等,被划归到不同的阶层中去。所以,人无疑是社会分层的客体。不但如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社会都有着一种“分层”的认识,即关于自己和他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的看法。所以,人也是社会分层的主体。人们在意识中对社会作出的阶层划分,与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阶层划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前者不可能是对后者的一种“照像式”的机械  相似文献   

11.
从《全唐诗》所收入的5000多首有关秋的诗篇看,尽管其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秋的感觉和体味也各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凉凄苦、萧索枯寂的情感却是共同的,可见“秋”带着它挥之不去的萧瑟与苍凉,在这些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形成“秋”中含悲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秋”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三方面加以探讨。一、“秋”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秋”的意识中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农耕生活的情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衍在地球…  相似文献   

12.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外化于宿舍空间的生活作风、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等。宿舍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基地,在大学生“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要在宿舍度过,这使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际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的形成都与四年大学期间宿舍文化的熏陶有很大关系。大学生的集体感、友谊感的建立,娱乐爱好、职业志向、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受宿舍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对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文化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它虽直接承传于传统文化,但西方浪漫文学、特别是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却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而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多呈现的是不同质的互补,相同精神的吸收和充实后的文化变异现象。现代中国浪漫文学观正是基督教文化与道家文化、禅宗文化互补、变异的产物。本文试图从人生哲学的选择和审美情趣的表现等方面来探讨基督教文化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天与人、客体与主体、自然与精神,本来是对立的两极,但是在中华和合文化格局中,都达到了合一,并由这天人合一的思想生发出中华早期思想文中其他观念、形态,引申出政治、伦理、价值、审美等理想结构。因此,天人合一正是中华和合文化中的一个中轴结构,其他观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中轴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一、语言与交际美国现代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 (Bene dict)认为 ,任何群体的绝大多数个人都是按照某文化的形式培养起来 ,并按照这种形式生活的。B W Robinett指出 ,“语言是社会的工具 ,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从广义来看 ,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产品 ,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 ,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由人们的内在和外显行为构成 ,这当然包括人们的交际行为。人们的行为具有规则性 ,行为在…  相似文献   

16.
尼泊尔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其社会由多元文化群体组成。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尼泊尔的各个民族或阶层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圈。各个文化圈有着不同的风俗传统。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属于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对于继承传统与接受新生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表现。就人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礼仪——结婚而言,人们对于男女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结婚,怎样结婚等问题,思想不同,观念不同,结婚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7.
茅盾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在一些论述中探讨过茅盾艺术风格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学运动、文学风尚、社会思潮以及他个人的思想(社会的、艺术的)、生活环境、文学渊源、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联系。在这篇文章中打算着重研究茅盾的性格与他的创作风格的关系,这对探讨他的创作特色或许有所裨益。如何解释人的性格、个性以及艺术风格、个性,这些问题学术界仍在探讨中,我只是依据个人的看法来谈谈茅盾的性格与创作风格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我把性格解释为人以习惯方式表达对客体事物的态度及自己言行的特点,把性格作为个性的重要方面,并不包括组成个性的人的气质、能力等因素。至于风格,不是把它理解为体现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中诸因素凝成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而是把它看作由  相似文献   

18.
韩国市场对我国国内企业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迅猛发展,但在经贸交往中,企业之间的合同纠纷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文化沟通的缺乏、商务风格的不同、合同条款不严密、资信和市场调查欠缺等。所以,我国企业在开拓韩国市场时,必须要事先了解韩国、韩国人和韩国文化,了解韩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熟悉韩国人的商务习惯和风格,做好客户资信调查,严格合同条件,掌握风险的防范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不同习俗文化中审美情趣、审美意蕴互相接触、碰撞、交流、渗透的角度,分析唐代长安风俗与西域风俗进行审美化合运动的种种形态;从当时风俗文化发生审美变更的侧面,反映了唐人大胆吸取异域文化精神的襟怀以及唐都文化开放舒展的气象。  相似文献   

20.
薛勤 《求是学刊》2005,32(5):98-101
20世纪20年代的东北现代散文从整体倾向上建立了从独立的个性出发关注社会民生,实现对文学审美追求的路向。但由于发生期固有的稚嫩与生涩,新与旧之间种种的含混、交叉、往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呈现出复合存在的形态。此期散文注重关于“我”的抒写,建立起“我”与社会的相关性向,体现出五四以来的对宗法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疏离和现代性建设中的中国社会对自我、个性的发现、凸显与尊重。另一方面,又由“我”向社会发散,以此形成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视角,这成为当时绝大多数散文作品的共同的文体特征。新旧文化、文学力量的交锋与消长在散文创作的技术层面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