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乘之躯,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极尽奢华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是穿着补丁裤子上朝的,这就是清代的道光皇帝。道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自即位起,他便大力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每餐四菜一汤,每三年才做一次新衣,自己的一条裤子膝盖上打了两个补丁仍舍不得扔掉。道光希望满朝文武和全国官员都能学他的样子,以俭朴为荣,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好风俗,从而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乘之躯,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极尽奢华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是穿着补丁裤子上朝的,这就是清代的道光皇帝.道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自即位起,他便大力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每餐四菜一汤,每三年才做一次新衣,自己的一条裤子膝盖上打了两个补丁仍舍不得扔掉.  相似文献   

3.
李师师显然是一个成功的二奶。她不仅傍上了天下第一人———道君皇帝宋徽宗这个大款,还狠狠地赚了梁山泊那伙强盗的一大笔银子,让这伙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出了银子还对其感恩涕零。李师师有如此的通天本事,能成为天下第一二奶,仅仅因为其色艺双全是不够的,通过《水浒传》的描写,我们能窥见她过人的智慧,娴熟的交际手腕和通达的处世态度,和阎婆惜、白秀英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白秀英因为仗着是县令的二奶,骄狂得不把整个郓城的大小官吏放在眼里,最后侮辱了雷横母子,遭遇杀身之祸。照这个逻辑,皇帝的二奶李师师可以狂到天上去了,天下人除了皇帝…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5.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2,(13):64-66
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罢黜穆彰阿,下诏"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下,为之—振。曾国藩心情激奋,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智者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堂商业管理课上,教授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手里有一个杯子,杯子下面有一个小洞,漏水。请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把杯子补好的办法,使之滴水不漏。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用其他办法解决杯子漏水问题。最有智慧的同学可以得到100美元的奖励。”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初期,为了实现兴国之治.鼓励大臣进谏,"以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命令五品以上官员在起草皇帝诏书的机关—中书省轮换值班,随时听从召见以便商议大事;  相似文献   

8.
《决策探索》2008,(9):86-87
汉代"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初汉皇帝的唯才是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君主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个人色彩非常浓厚,局限性也非常大,文景武三帝就曾联手接力,打造了历史上第一霉运官员颜驷.  相似文献   

9.
鬼今 《领导文萃》2013,(11):109-111
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颐和园视朝,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清朝皇帝相当忠实地遵守早朝的时间,说明这是个严谨恪守规矩的王朝。最近我读到曾在詹事府做事的官员恽毓鼎的日记,其中的一些记载也验证了这个判断。只是日记里对上朝时间之早的描述更加让人不可思议,如1896年2月  相似文献   

10.
道光登上皇位之后,倡导勤俭之风,狠刹吃喝浪费之风,这对我们今天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仍有警示和反省作用。道光上任后,从管住自己的嘴开始,每餐不过四样菜肴,还规定除太后、皇帝、皇后外,非节庆日不得进行豪华宴请。他对"饭桌危害"格外警醒,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停止举行万寿节(皇帝生日)、千秋节(皇后生日)及除夕、上元(元宵节)、冬至的庆贺礼仪筵宴。有一年,道光帝为皇后祝贺生日,但招待满朝亲贵重臣的不过是一人一碗打卤面,这大概可创国宴俭朴之最了。公务接待的宴请,他也从严控  相似文献   

11.
雍正继位之后,国库空虚,各省大都有上十年的赋税未上交朝庭,胤稹决定派得力大臣任各省封疆大吏,革除弊端,追补亏空。经朝中诸重臣举荐,诺敏被派往山西任巡抚。诺敏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山西十年亏空300万两银子,朝廷限定三年还清,诺某上任一年仅追回30万两,如不做小动作,三年限期显然是难以完成。为了保官升官,诺敏与朝廷重臣隆科多等相互勾结,串通一气,欺蒙皇帝,谎称一年之内完成了追缴十年亏空300万两的银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一、奏本 奏本是明、清时代臣僚向皇帝上奏文书之一.明初规定,凡臣民言事于皇帝都用奏本.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规定,在京诸司有急切事务不能面陈的,许具题本进呈.这样题本、奏本并行,并进一步规定.凡公事用题本.官员私事用奏本.清沿明制,臣工上书,凡钱粮、刑名、兵丁、马匹等地方公务,用题本上报.  相似文献   

13.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一位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的智者。有一天,林肯来到华盛顿的大街上,只有几个着便装的卫兵在身后不远的地方保护着他。那时还没有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他只要稍加装扮就不会被人认出来。忽然,他看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群人,于是也好奇地凑了上去。结果发现,在华丽的墙壁上竟钻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不许向里看!”但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智慧》杂志的广告。林肯总统觉得这家杂志的广告很有创意,就吩咐秘书为自…  相似文献   

14.
最后的试卷     
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老年是他的封底,一本书读完了,何必在乎他的封底呢芽这话刚听觉得有理,细品起来,就发现不对。中国人,尤其是有些影响的中国人,人们在回顾他的时候,常常只看一个点,而不看一条线。比如,人们看袁世凯,就记住了他当了83天皇帝,至于他其他种种好处或坏处就无暇顾及了。人常常在最关键的事上定格,那个造型将永不改变。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侵人中国,让中国人尝到了做亡国奴的滋味。他们也许从中国“以夷制夷”的策略上受到启发,对中国要“以华制华”。也就是借用中国人统治中国人。而这个中国人又不能是一般的官员或富翁,必须…  相似文献   

15.
看官     
彭劲秀 《领导文萃》2014,(24):65-67
正如何看待一个官员?民间往往侧重于对官员的直观观感,从官员的言谈举止推断一个官员的贤与不肖,虽难凭一得之愚去盖棺论定某一官员,但直觉其是否一个好官,则往往八九不离十。看他的用人。先贤有言:"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正如《吕氏春秋·求人》中所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所以,看一个官员用什么样的人,基本上可以断定其是个什么样的官。  相似文献   

16.
刘建祥 《领导文萃》2006,(12):85-88
晏子利齿斥楚王齐国的大夫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得知后对手下人说:“晏婴是齐国专会卖弄唇舌的人。现在他要来了,我打算羞辱羞辱他,显一显我们楚国的威风。你们有什么办法?”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阵,终于给他出了个好主意。于是,楚国在郢城东门旁连夜挖了个小洞。楚王吩咐守门的士兵:“齐国使臣来到时,把城门关闭,叫他从洞里进来。”第二天,晏子身穿破皮袄,坐了一辆旧车子来到东门外,要求开门进城。守城的士兵见是齐国的使臣,便指着旁边的小洞说:“您从这个洞口进来吧,绰绰有余,不用开城门了。”晏子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上…  相似文献   

17.
正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  相似文献   

18.
最近,看了报纸上刊登的"一天局长"新闻,罗局长心血来潮,把我叫过去,说:"小刘,这个创意挺好嘛!还政于民.我看咱单位也可以搞一搞,民主推选五个人,一周内换班当领导."  相似文献   

19.
何勇 《决策》2015,(1):89
逢年过节发放福利,在古代就已有传统,也不是今天才形成的规矩。古代公职人员的年终奖始于汉朝,是皇帝为巩固专制统治而给官员的赏赐。根据官职大小分三六九等。一般由朝廷统一从国库预算拨付,国家财政出钱,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给宠臣发放红包。到了东汉时期以腊赐发放年终奖,魏晋时以卖公文废品做福利收入,唐朝和宋朝允许放高利贷做生意补足官员公差人员福利补贴,清朝则用荷包赏赐大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 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 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