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张惟英 《人口研究》2005,29(6):28-33
1 提案的全文 年初曾经引发激烈争论的那份提案,全文如下: <关于建立人口准入制度,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平衡的建议> 目前北京市的居住人口已超过北京市各种资源的人口承载极限,严重制约了北京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无序涌入,更加剧了这一矛盾,使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2.
刘爽 《人口研究》2005,29(6):36-40
本年年初,一个<关于建立人口准入制度,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平衡>的提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案一出,从媒体到学界,从"本地居民"到"外来人口",人们纷纷发表看法.这其中不仅意见相左,而且针锋相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北京市该不该限制流入人口(也常被称为"外来人口")的旧话重提.  相似文献   

3.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应控制在2300万以内,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然而从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来看,北京市人口规模很有可能会出现持续减少,保持稳定面临挑战。如何在保证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情况下维持城市应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利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辨识及确定各部门间就业人口的合理比例关系,测算出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后所必须保留的最低人口规模即人口保有规模为1800万;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后的总就业人口规模约940万。由此得出的结论,希冀为北京市制定未来的人口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央书记处提出:北京市的人口任何时候都要控制在一千万左右。显然,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迁入,另一方面则必须厉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但是,从目前全市年生育胎次构成分析,城市人口的一胎率已达到99.12%,计划生育率更已高达99.65%。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今后北京市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的出路究竟在哪儿呢?“重点”又应当如何确立呢? 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市一个区——朝阳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和生育胎次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对北京市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的重点作一简要分析。 朝阳区是个城市、农村相结合的新兴工业区,区域范围和人口均居全市之首,现有常住人口已达104万多,加上钟摆式移动人口,实际拥有140万人。其中人户城市人口为779,807人,占74.35%,入户农村人口为269,027人,占25.65%。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对于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个影响土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严重问题:不切实际的人口规模规划。例如广东省90年代初人口不足7000万,到2010年的城镇(市)规划仅城市人口规模合计超过1亿人,又如,番禺市1996年全市总人口为86.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3万,镇区人口35.3万;而各镇所做的城镇规划到2010年的城镇人口规模累计达230万。假如全国城市人口按如此速度增长,要达到如此大规模的城市人口,中国13亿人口也不够,还需从国外进口!  相似文献   

6.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超过“适度人口”界限的时候,国家通过制定有关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法律制度和各种限制生育的经济政策和行政措施等,降低人口生育率,控制人口规模,这就是人口硬性控制。 人口硬性控制是与软性控制相对而言的,和强制并非同一涵意,它是一种暂时的、权宜性的人口增长控制方式,其目的在于减缓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资源和生态环  相似文献   

7.
张二力 《人口研究》2008,32(3):57-66
为估算独生子女夫妇生育2孩的影响,文章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年龄孩次递进模型和生育率拆分的方法,测算了全省非农人口也和农村一样("生育政策一元化"),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2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单独",非农业人口现行的"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2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双独")对人口出生规模的影响.测算结果表明:全省城乡都实行"单独"生育政策后,平均每年人口出生增加最大不超过7.3万人,对江苏省的人口规模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在政策调整初期,可能出现出生堆积现象,需要各地政府进行必要的疏导;这种政策调整早一点,出生堆积就会小一点.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这个新开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市场机制被引入城市化过程。这样,在中国就形成了两种城市化人口并存的局面:一是由计划机制控制而形成的计划城市化人口;一是由市场机制控制而形成的自发城市化人口。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城市化人口已被学术界所关注(李竞能,1986;辜胜阻,1991等)。辜胜阻将这两种人口分别称为永久性迁移人  相似文献   

9.
泰国的人口     
战后以来,泰国人口增长很快,从1946年1740万人,增加为1951年2030万人、1960年2640万人和1985年5190万人。1960年—1985年26年间人口增长一倍。 1960年以前泰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很大一部份为人口的增长所抵消,因此国民财富难以积累,人民生活也难以提高。1961年泰国开始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从1961年到1986年已实行了五个经济发展计划,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经济发展较快,平均年增长率7%以上,并于1967年开始实行家庭计划,人口增长显著下降,出  相似文献   

10.
广东人口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业人口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人口的构成状况,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利用四普机器汇总资料,分析广东人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在业人口规模扩大,总人口在业率略有上升,劳动力参与程度较高 1990年,广东15岁及以上的在业人口共3365.75万人,比1982年增加578.18万人,增长20.74%。这表明,广东在业人口仍呈增长趋势,规模日趋扩大。在业人口的增长势头,是由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第二次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加入就业,而同期退出就业的老年人相对少得多所致。8年间,新进入劳动年龄(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1057.85万人,比同期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多603.4万人。在这期间,广东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  相似文献   

11.
朝阳区是北京市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城区,也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区。进入新时期以来,朝阳区的人口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人口规模大,全区人口总量已达到439.5万人;二是人口增长快,朝阳区的户籍人口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妇女总和生育率维持在0.8左右,但是,随着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到来、随父人户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心城区人口的迁移、流动人口的迁人,朝阳区人口出现一个机械增长小高峰;三是人口构成多元化特征显著。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外籍人员等问题相互交织等现象,给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种复杂多元的人口发展状况,朝阳区出现了三个“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海淀区地处北京市西北,辖区面积430平方公里,是全国科技、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汇集地之一。户籍人口184万人,流动人口80多万人,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海淀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2004年海淀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人口结构、人们固有的偏好形成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整合现有社会资源,构造一个适合区域发展的良好的人口生存与发展环境,为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成为…  相似文献   

13.
实行计划生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加大计生投入,值!一是它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北京市大兴县人口出生率由1971年的2467‰降至1997年的775‰。26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了116万人。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按1971年的人口出生率水平推算,目前全县总人口不是515万而是63万人。若以1991年《北京市计划生育条例》颁布实施以来计算,全县计划生育率由1990年的957%上升到1997年的9836%。按1990年的实际出生水平计算,7年来,全县少生21489人,平均每年少生306…  相似文献   

14.
一、北京市两带人口结构及发展形势1.两带①户籍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根据2009《北京区域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北京市东部发展带户籍人口232.8万人,西  相似文献   

15.
以1982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年龄别受教育模式、 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为主要测量方法,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人口总量、 结构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递进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 结构和变动趋势.研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进入下降阶段.各年龄队列之间人口规模从差距巨大,向差距显著缩小转变.预计今后高等教育年龄人口规模将持续稳定下降,人口规模从2015年的12849.16万人下降到2035年的9114.74万人,比2015年减少3700多万人,下降幅度接近1/3.未来的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预计2020年之前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处于下降趋势,2015年至2020年保持在3000万—4000万之间.  相似文献   

16.
米红  贾宁 《人口研究》2016,(1):22-37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 ~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 ~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似文献   

17.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中国人口问题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解决人口问题的"人口方案"与"经济方案"的相互联系.从长期的角度分析人口增长影响的结论不能盲目应用到时期性的人口政策设计上.本文对中国人口问题进行分析有两个基本结论第一,中国人口数量过多,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第二,中国人口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仅依赖人口总量的缩减,而主要应依赖发展,因为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在人口控制潜力基本释放殆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第二个结论可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一、香港人口的历史发展状况据历史记载,秦汉时期香港地区已有人居住,直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香港仍为一渔村,人口仅7450人。鸦片战争后,香港开始作为一个重要转口贸易中心,有成批移民涌入,人口大幅度增加。1861年香港人口达到12万人,1931年增至84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广州沦陷,大批难民逃亡香港,导致香港人口膨胀,1941年达163.9万人。1941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香港,香港居民纷纷外逃,人口大幅度下降,1945年降到65万,是香港历史上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日本投降后,大批居民返港,1946年人口上升到155万人,是香港历史上…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深入,人口的流动、迁移十分频繁,因而了解常住总人口的情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常住人口是指五种人:1.常住本县、市,户口在本县市;2.常住本县、市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3.人住本县、市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4.人住本县、市,户口待定;5.原住本县、市,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由外省市流动、迁移到上海的人口,分析如下: 一、一个相当于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流迁到上海地区1.上海的流迁入人口大大超过流迁出人口根据“四普”资料,上海有常住人口1334.19万人,其中第一种人1267.26万,  相似文献   

20.
墨西哥人口向中等城市迁移近20年来,墨西哥国内的人口迁移在数量、规模、方向和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洲际间的人口迁移明显增加。1950年,只有350万人居住在不是其出生地的州内,而到了197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50万人,1990年则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