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宏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消费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马克思有许多重要论述。首先是科学地把消费区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活消费)两种。 马克思指出:生产的消费,是“双重的消费”,一方面是主体即“个人在生产当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这种能力”;另方面是客体即“生产资料的消费,生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不存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其原因是马克思没有对消费理论作专门的介绍,事实上马克思消费观点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没有系统研究、没有作专门的论述,但是马克思消费理论已体现在《资本论》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它们从不同侧面形成了马克思消费理论。关于消费理论,马克思主要结合生产交换分配一起来说明,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发生的经济现象而提出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两个深刻的背景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消费理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不但有丰富经济学理论的意义,而且对为我们当前现实消费问题也有一定借鉴作用。一、马克思消费理论思想尽管马克思对消费理论没有系统研究,实际上马克思消费理论非常丰富,不仅包涵了对消费的分类、消费的影响因素、消费观等论述,还涵盖了消费在生产环节的作用,最为重要的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收入分配制度角度出发,揭示了消费的本质。(一)消费的内涵马克思把消费分为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又把生产消费分为“生产资料消费”与“劳动力消费”。马克思认为生产中要消费原材料、燃料、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对传统伦理学的主体、性质、理论基础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等的批判,揭示了传统伦理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其根本特征是体现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的话语形式。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伦理学,并指明共产主义社会的伦理原则是"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自由原则,由此,开创了伦理学史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人是多重主体的复合,这一命题直接来自理论研究本身的事实,也来自对人的生活的经验现象的概括与抽象。在实际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审美主体、道德主体、生产主体、消费主体、改革主体……等等概念,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的主体加以研究。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这些不同的主体指的都是人,是同一个物种的人类。从具体的、个体的人的角度看,就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些不同的主体所指是不同的具体的个体的人,例如,某甲是生产主体,某乙是消费主体。更具体的如,某甲是一本书的写作主体,而某乙则是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5.
消费可分解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个人消费又可分解为劳动者消费和非劳动者消费。本文重点是讨论劳动者消费,既包括劳动者以一家一户为消费单位所获得的那种狭隘的消费,也包括劳动者从其他渠道所实现的那种广义的消费。“四人帮”敌视劳动者的消费,使其成为经济学的特级禁区。但正是这个劳动者消费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具有本质的意义。我们这样认识问题,并非说生产消费就不重要了。实际上劳动者在生产中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也是一种生产消费,不过这种生产消费与作为生产客体的那种生产消费不同,它必须通过劳动者个人消费才能得到补偿,以此再创造生产的主体。讲生产消费是不能忽视这方面内容的。同时,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金钱观是在金钱问题上,主体认识到金钱只是价值的一种象征物,能正确处理金钱和道德的关系,强调健康、科学消费的一种态度和观念。由于科学的金钱观能正确认识金钱和价值的本质关系,所以能科学地处理金钱和道德的关系,从而在获取金钱的途径上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在对金钱的消费上能认识到金钱只是获得幸福的媒介,呼吁健康消费。  相似文献   

7.
谈谈消费力范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消费经济学中,消费力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有同志已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本文也试就消费力范畴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相适应,清费也分为两类: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这里研究的消费力,指的是生活消费力,至于生产中的消费,则属于生产本身,它直接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不属于消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8.
论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经济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定的生产伦理和消费伦理精神都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与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由于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伦理观。考察中西方生产伦理和消费伦理的形成发展及其精神内涵,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经济伦理遗产,借鉴西方经济伦理中的积极成分,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构架中,消费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马克思那里,消费被确认为生产的一个"内在要素",因为马克思当时没有也不可能直接预见到资本以文化的方式对消费的控制。鲍德里亚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符码的方式解蔽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突显消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鲍德里亚的这种符号编码只是形而上学的无限夸大,无视生产对消费的隐性操控,乃至彻底否定物质生产的核心地位,从而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真正根基的应有重视和对社会批判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深刻地指出;“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马恩全集》第12卷第742——743页)这里,马克思运用生产的普遍规律,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生产中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很长时期以来,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为主体生产对象”这一观点还比较关注,但是,对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有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日趋成熟的认识过程,最终确立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实践”既具有能动性,又拥有客观性,是历史主体的人与历史客体的环境赖以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必要将它与过于强调内在超越的意识哲学或思辨哲学以及过于强调外在客体的经验主义等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3.
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形态”设定为一个超验的、超民族的主体,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视为它的进化目标,据此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存在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单线”演进。同时,马克思在看待各民族经验性历史的发展时持“多线论”立场,认为世界各种社会文明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不仅阐述了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私有制下利己性消费导致人本质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种属人的消费观念。理清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化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而且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一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是现代性的社会;二是大工业及其所带来的发达的城市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现代性特征;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独立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四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更高级的现代性社会;五是关于现代化的动力因素,除了与一般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之外,还提出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内在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所包含的社会发展动力,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所带来的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限传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的本质和属性问题.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性属性;客体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和三个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要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刚性约束的基本国情。那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呢?其根本路径就是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生产方式由租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消费方式由奢侈浪费型向适度合理型的根本转变;思维方式由主客二分的知性思维向主客一体的辩证思维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内容。马克思从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考察所有制,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正确判断所有制的性质和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以“主体性介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而阐发的理论形态,其话语逻辑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考察,来重获对“主体性”的认知。在这里的“主体性”是一种非精神独占,并涵盖主体、客体与实践的复合性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单指主体自身,也指主体通过改造客体的活动而建立的世界。它是艺术活动把握不确定性的实践观,也是通过阐释艺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消除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并对“主体性”进行价值锚定的概念结构。艺术共同体是“主体性想象”的共同体,是新历史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主导力量,是以人民性为旨归的价值共识体。  相似文献   

20.
跨越式发展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要求,不仅指导中国实现了"卡夫丁峡谷"的成功跨越,而且同样会指导中国实现"硅谷"的成功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