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关于桃花林的描写。据现今通行的版本,文字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幅异常绚丽的图画,主要景物自然是溪水、桃花、芳草。可是根据南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则“芳草”作“芳华”;新近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也定“芳草”为“芳华”。这样看来,桃花林中就没有“草”了。究竟桃花林中应不应该有“草”呢? 一、从上下文看,这几句是集中描写桃花林的。“夹岸数百步”,突出桃花之多;“中无杂树”(绍熙三年本在“树”下注:一作草),交代桃林之纯;“落英缤纷”,描绘繁花满地。前后都是写桃树、桃花,完全没有必要在中间插进一句来写“草”。大片的纯粹的桃花,给人以整体美!在这花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漫谈儿童诗     
最近受一个出版社的委托,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诗歌卷》。它给我创造了一个机会,使我有可能集中时间阅读了数以千计的儿童诗。读着,读着,仿佛自己进入桃花源,产生了“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幻觉。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诗的世界啊!  相似文献   

3.
“落英”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白描手法虚构了一个幽美而淳朴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文章省净,用语自然,是脍灸人口的名篇。故各类文学作品选及中学语文课本等均选录之。但注家对其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的解释,众说纷经。或曰“始英”,即刚开的花;或日“落花”。碑源》与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均释“落英”为“落花”。1991年第7期《语文月刊》何子健的《聚讼纷经话“落英”》(下称“何文”)和1992年第10期的《语文月刊》李国麟的《也说“落英…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间究竟在何处点断,向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应归上句,即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有人认为“所闻”是“皆叹惋”的主语,应属下句,即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除了断句之外,中间也还有使用句号和逗号之分,本文不  相似文献   

5.
从1978年一直到现在,在我所教的英语写作与修辞课的各班级中,所出现的最普遍的一种错误就是——“连续句”的错误。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之多,高达90%以上,其中也包括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的讨论连续句前,我们首先要提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一个英语的句子?它的起点、终点应该在什么地方?(2)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前后文中,一个句子所处的位置,所具有的功能与其它的句子究竟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些有关的问题。(一)什么是错误的“连续句”?在英语修辞上连续句的错误也称为“逗号的错误”(Comma fault)或“逗号连结的错  相似文献   

6.
史芳芳 《社区》2013,(3):21-21
沿辽宁省沈阳市政贤西巷南行,约百米,忽逢百花园,夹长廊数十米,青树翠蔓,参差披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佳木繁荫之下,有亭翼然,这就是沈河区风雨坛街道雨坛社区拾奇亭。雨坛社区有住宅楼29栋,居民3018户,3大网格12个网格责任区。由于历史原因,网格内各住宅楼均处于“弃管”状态,加上地处五爱市场附近,出租房户多,是典型的无物业管理、开放式老旧住宅小区,网格内脏、乱、差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7.
(一)卷二《河水二》:“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舍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1929年北平朴社刊行的范文澜《水经注写景文钞》、1933年商务印书馆断句排印《水经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出版的王国维《水经注校》,均以“河水又东北会两川”,  相似文献   

8.
《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句,虽然意思不难理解,但句法却不好分析。有的说是复句,有的说是单句。 我们认为这句莫若于“故”字之前断句,即“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这样便成了一个上下分句关系很明确的因果复句,用“以”、“故”两个连词连接起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因为……,所以……”,  相似文献   

9.
柏克 《山西老年》2014,(6):35-35
竹子自古称“林”,那它属于树类吗?草木之别,关键是看有无“年轮”。木本植物每过一年,茎干横断面便增添一圈同心轮纹。然而,剖开竹子,里面却是空的,依此可以判断,竹子应该是“草”而非“树”.竹既是“草”,茎干为何长得如此高大呢?  相似文献   

10.
史芳芳 《社区》2013,(2):21
沿辽宁省沈阳市政贤西巷南行,约百米,忽逢百花园,夹长廊数十米,青树翠蔓,参差披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佳木繁荫之下,有亭翼然,这就是沈河区风雨坛街道雨坛社区拾奇亭。雨坛社区有住宅楼29栋,居民3018户,3大网格12个网格责任区。由于历史原因,网格内各住宅楼均处于"弃管"状态,加上地处五爱市场附近,出租房户多,是典型的无物业管理、开放式老旧住宅小区,网格内脏、乱、差现  相似文献   

11.
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科技同声传译过程中采用“顺句驱动”的原则能够迅速地把信息与意图传递给目的语听众,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对译、断句、概括总结和储存等翻译策略是科技同传“顺句驱动”的主要具体表现形式,“顺句驱动”原则的灵活运用能够达到更好的同传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越A,越B”句式的语义内容,变式情况及“越”后置词语的类型和功能.本文所讨论的句式,一般是前后两项之间有明显停顿,书面上用了逗号的,有时也用紧缩句的例子.一.“越A,越B”句式包含的语义内容副词“越”可以前后连用,形成“越A,越B”句式,表示一事物的行为状态性质是随着另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即B项变化是依附于A项变化的.  相似文献   

13.
和歌汉译实践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定型短诗,它的音数为“五七五七七”。笔者认为在诗型上采用“三五三五五”的译法是最符合和歌原貌的;除了诗型,在断句上也要尽量忠实于原作;鉴于和歌与我国的宋词有很多相似之处,笔者认为用词的语言来翻译是最能保持和歌原有风格的;此外,和歌所特有的技巧如“挂词”,在翻译中也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明玉珍墓中出土的《玄宫之碑》(以下简称碑文),经重庆市博物馆的同志研究考证后,在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一日和三十日《重庆日报》上,曾两次发表了对碑文断句标点的意见。但其中有十五字,因“文义难明,暂不断句。”至今俟考。仔细揣摩这十五字,大概难以断句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大庆”二字上。如果大庆作名词,则为地名无疑,那么就应该断句标点为:“平成都、大庆、潼川,克向寿福于铁檠城。”当然,倘若大庆作动词,那就不能与地名潼川分开,断句标点也就完全不同了。  相似文献   

15.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诗(初一语文教材),其中,“两水夹明镜”一句解释较多,各不相同,但均感难以理解。比如,有的把“明镜”解释为“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园形”,说此句为“两水各带有一镜”。这个解释颇费解,因为“两水”句后的“双桥落彩虹”是说宛溪上有凤凰、济川二桥,并未说句溪有桥,那么,句溪一镜又从何来?  相似文献   

16.
“省略”在汉民族语言史上早有论及。至清代,更归纳出若干规律。《马氏文通》有这样一种观点:“凡句读必有起语两词”,“盖意非两端不明,而句非两语不成”。事实证明,马氏的“两端”说,非但无悖于汉语语法实际,而且还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就是说,不仅西语,汉语也一样,都有一些主语不出现的句子。然而,这里的不出现,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定的条件,就必然“句不成”或“意不明”。因此,现代汉语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探讨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俶真训》部分语辞的解释值得商榷:“掩户”当作“启户”,“圣人”非“志存仁义”者,“阅一和”为“出同道”,“无间”与“无圻”同义,“所断差跌者”当作“所断者差跌”,“领理决离”应连读,“疑圣”谓“自拟于道家之圣”,“摇消掉捎”四字连文。  相似文献   

18.
《易·讼·九二》爻辞的原文是:“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虽仅十四个字,用语又不甚简古,但研究《易经》的学者对它的理解却存在着颇多分歧。仅从断句看,其不同,竟达六、七种之多。句读之不同,反映对爻辞内容认识上的差异。就是断句相同的,学者间在词义的训释上也不尽一样。甚至同是一人,也有忽而作此解,忽而又作彼解的。李镜池先生对此爻曾数易其说,就是一例。可见,如何正确理解这条爻辞,其中确有可商榷之处。“众说皆通”是不对的。或是其中某一种说法符合爻辞原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我觉得用分号并列出这样三个分句不妥,把三个分句合成一个大句子作前面设问句的答句也不妥。带着这个疑问,我参看了好几家注本,发现问题变复杂了:《古代散文选》是在第一个分句后用分号,而第二、三两个分句之间则用逗号;《中华活页文选》则是在第一分句后用冒号,在“是进亦忧”句前增加一个破折号;其它一些注本有的分别与课本或前两家标点法大致相同,另亦有在第一分句后用句号的。看来,这里是个难点、疑点。 这里只想针对课本的标点来说。我认为,应该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断句。理由有二:(一)前面设问句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人不同于以上两种,这是什么缘故呢?而“不因外物  相似文献   

20.
鲍照,南朝刘宋时人。他的《梅花落》诗所谈是家中的“杂树”和“梅”,杂树比小人,梅比君子。这是鲍照讥讽当时一切随俗附和的人,比之为杂树,而赞扬高雅之士超越尘世、别有不屈不挠之风如“梅”。全篇之深意如此。文章简单扼要。其诗云: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