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时期,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逐渐式微,现代主义倾向的实验小说又难以走出困境,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下,一批描写普通百姓生活而且小说形态上有着某些共通特点的新写实小说便在当代许多实力派作家的创作中诞生了,这也是新时期文学以来最重要、最具影响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一大批被人津津乐道的新写实小说当中,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可以说是新写实小说的经典性作品.……  相似文献   

2.
琉球汉文学史是一个尚无人研究的课题。琉球汉文学大致可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早期从13世纪甚至更早至16世纪;中期是琉球文学的黄金时代,从17世纪至18世纪;后期至日本明治政府以暴力侵占琉球,“废琉置县”止。三个时期各自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诗人与散文家。  相似文献   

3.
房福贤 《齐鲁学刊》2007,(3):107-110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一个新时期,是在一场政治事变之后开始的。谓之“新”,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看,应是文学的内涵发生质的变化。不过,新时期文学头两年还不具有这种开创意义,而只是元气的恢复。就性意识而言,当时绝大多数作品更多地是表现出与50年代文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正> 1987年7月27日至31日,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河北承德召开。围绕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道路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讨论。与会同志回顾了新时期文学十年历程认为,新时期十年文学的发展,已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但是,新时期文学尚未进入它的成熟期,理由是:第一,这一时期尽管涌现出大批中青年文学新人,但还没有出现堪称民族骄傲的文学大师;第二,尽管发表或出版了数量很多的作品,但还没有出现史诗性的鸿篇巨著;第三,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领域,尽管发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研究,自从“文化大革命”收场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一直在进行中.不但报刊上经常有有关论文,一些当代文学史、文学思潮史著作均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专章加以陈述,而且、最近还出版了一本题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的“长篇纪实报告”,“报告”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现象,受到广泛注意.据我所知,有的学者正在搜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准备做深入研究,撰写有分量的专著.这些情况表明,国内学术界还是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放到一定地置上来加以对待的.不过,这不能说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够了.不,恰恰相反,是很不够!在新时期,当代文学研究有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缺点,那就是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兴趣和精力基本上投放在新时期文学或“后新时期文学”上面,相比之下,“十七年文学”和“‘文革’十年文学”的研究则相当薄弱,或者说是不成比例.我所工作的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文学室曾经多次讨论“分工”问题,想要明确谁来搞“现状”,谁来搞“史”,讨论来讨论去,始终弄不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说白了,就是没有谁愿坐在冷板凳上去进行“十七年文学”和“‘文革’十年文学”这种“史”研究.这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说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研究中的一枝奇葩──评《武汉五四运动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全国涌现出一大批研究五四的新论著。田子偷先生的《武汉五四运动史》(以下简称《武》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枝奇葩。一、多元史学研究的新尝试建国50年来,我国史学研究成绩卓著,但有些领域特别是中共党史和革命史领域,由于受到“左”倾思潮和阶级斗争唯物主义单元化研究方法的影响,不少论著偏高历史真实和公正,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武》著作者在后记中说他认识到这个问题,力免“单眼观照历史”,而“用多只眼睛看历史”,“采用多维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武汉五四运动史,自觉地尝试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即多元史学…  相似文献   

8.
<正> 最近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的春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拂动下,社会科学园地里,枯木逢春,新蘖丛出,一片葱郁景象。各个学科都形成了一些学术热点,涌现出一批新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五四运动史的研究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前的“五四”研究,与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国内至今还没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书写人间"温情"而著称,她对于底层苦难的书写被批评界无意中忽视,这是极为不应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迟子建的一批小说直面现实,书写当下,写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将冷峻的事实推向小说叙事的前台,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特征,说她已加入"底层文学"的合唱,不无道理。但她的这类作品,除了具备一些底层写作的共有特性外,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这就是她在构筑世俗世界的同时,还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向善向美的心灵世界,使人能够始终向往高贵和光明。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读懂迟子建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就无法理解迟子建今天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指向鸿蒙远景的望景台──论象征及现代文学中象征化趋向钟丽茜象征,宽泛地说就是以一种事物来表示超出其本身的意义,即“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①。在文学中,现代以前的作品中较多出现比较单一的象征,如中国古人写折杨柳象征别离,西方人写百合花象征贞洁,等等...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鲁迅学“内篇”的成熟和成就斐然,鲁迅学“外篇”取得的成绩大为逊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鲁研界”似乎形成一种鲁迅学知识生产的“等级制”和“鄙视链”,鲁迅学“外篇”大致处于其低端。鲁迅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是鲁迅学“外篇”的重要内容,它至少包含八个维度: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多样化影响,鲁迅作品文学“原型”的当代书写,鲁迅创作文学母题的当代再现,鲁迅式文学类型、文体模式的当代承续,鲁迅作品艺术技巧的有机借鉴与发扬,新时期杂文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继承,鲁迅作品在新时期的创新性改编,鲁迅与新时期作家作品的个案性比较等。这些维度学界虽有或深或浅的关注,但表现出碎片化、数量不充分、标志性成果少等特征,相对于“内篇”研究而言,“外篇”研究在系统性、深入性、理论性、成果影响力等方面尚有差距,与“内篇”相比严重失衡,因此,鲁迅学“外篇”需要更加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鲁迅研究五十年经历了三个时段:建国初期的17年,即从1949年10月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0年;新时期的23年,即从1976年10月至今。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宏观把握,视角多元,方法更新,注重突破。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鲁迅研究的新成果和一批鲁迅研究的学者,产生了对鲁迅研究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三件事。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前,中国的鲁迅研究者需要继续发扬两种精神:一种是科学的追求精神,一种是科学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族文学》(1961年版)将壮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一、远古文学(秦汉以前),二、古代文学(秦汉至1840年鸦片战争);三、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四、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至今),这种划分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古代部分是直得商榷的。首先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对人的重新发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大批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呼唤着同一个字:“人”!于是,如何重新认识人、评价人、表现人,就成为中国当代作家所注意的中心和追求的目标。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从此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的报告文学究竟于何时兴起?以前出版的现代文学史都引用以群同志《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中的提法:“在一九三一年底‘九一八’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文学。那时,即或有少数类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也未被称为报告文学,因为当时‘报告文学’这一名辞还未被确立起来”。田仲济先生于1963年《文史哲》三期上发表的《特写报告发展的一个轮廓》里,提出不同意见:“……而正式以报告命名的作品,则不能不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反映一·二八上海战争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但因此而说在这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或类似报告的作品出现,也是不确实的。”在1980年四期《时代的报告》上,刊登了田先生《我国报告文学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又提出:“中国的‘报告’或‘报告文学’的产生应该说开始于五四时期,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一日《每周评论》上亿万的《一周中北京公民的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八年,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运动中,复旦大学中文系四年级明清文学小组,曾对《中国文学发展史》有关《金瓶梅》的评价展开批判(注)。这本自成一家的文学史著作起初认为:“《金瓶梅》有它的艺术价值,但是一本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品。”(见同年三月一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中文系同学提出了:“《金瓶梅》是一部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的反现实主义作品。”著者接受帮助,说这次运动使自己“明确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所存在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主要错误方向”,所以他在一九六三年七月新一版的修订本中便得出了“从总的精神来说,它是一部自然主义的小说”的结论。事过境迁。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实践,人们已经逐步从严峻的历史反复中冷静下来,开始对事物作出较为切实的评价。自然,《金瓶梅》的整理出版与分析研究也有可能在正常的学术讨论中进行。现在,公开说它是一部反现实主义作品的说法还未见到,但持有它是不是一部自然主义小说的疑惑却还存在。对于这个以什么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三十年 (主要是前十七年 )的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用纯粹政治感性和主观战斗精神 ,去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心灵发展史。新时期文学在现代人文意识重新复苏之后 ,便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与强烈的批判精神 ,全面解构了这三十年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新时期作家不仅“反思”了“左”的政治为现代中国人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痕” ,同时还将这种“反思”引入到了文化“寻根”的思想高度 ,进而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新时期文学正是以它莫大的叛逆勇气和悲剧意识 ,在“反省”与“解构”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8.
复旦大学中文系最近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新时期文学讨论会”。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如何估价十年文学创作的成绩。与会者都高度评价了新时期文学的成就,不少同志认为新时期文学的成就超过了“五四”以来各个时期,是继“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我国文学最大的一次变革。其主要表现町归纳为:文学创作向着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幅射式的态势跃动;文学批评向着广阔的理论思维空间拓展;文学观念正处于新的变革之中。第二、如何看待1985年的文学。一种意见认为,1985年文学开始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将会载入文学史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1985年文学缺少“拳头产品”,标新立异有余,深化凝重不足。文学界人士普遍认为应给予1985年文学以全面切实的估价。从现有层次向更纵深处开  相似文献   

19.
王统照是中国新文学的元老之一,他同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冰心等共同创建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现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近十年对王统照的研究较之“文革”以前有所深入有所发展,不仅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也出版了《王统照文集》、《王统照研究资料》、《王统照的文学道路》等著作;不过尚缺少一部全景式的对王统照进行综合研究的著述,杨洪承同志的力作《王统照评传》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转型与当代散文创作张玲燕衡量一种文学体裁繁荣与否的标准,主要应是这种体裁制作上的数量和质量,散文也一样。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中的上乘作品,数量不在少数,常为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津津乐道。文革刚结束,一批老作家率先拿起笔来,用散文声讨林彪“四人帮”的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