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集传名物钞》对《诗经集传》的增益补缺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谦是元代早期宗朱一派<诗>家中的代表人物,其<诗集传名物钞>是众多元代<诗>家著述中取得<诗经>学成就较高的一部.<诗集传名物钞>为朱熹<诗经集传>中的音训及名物训诂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增益补缺,其对朱熹注<诗>时所出现的讹误也予以了指摘订正.许谦解<诗>新见颇多,值得后人参考.<诗集传名物钞>是元代宗朱一派<诗>家著述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诗经>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有宋一代堪称巨擘的古文献整理大师,他不仅传注的典籍众多,而且其传注多能根据典籍内容的不同,采用风格迥异的训诂方式。例如他著《四书集注》,就以阐述义理为主,而传注《诗经》,则主张“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得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因此,《诗集传》乃成为朱子所传注的典籍著作中最注重章句训诂的一部,它不仅在当时以其朴学的简明信实的训诂风格称例于宋代诗经学的著作之林,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方便对《诗集传》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训诂研究,本文试类述其训诂体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朱子在<文集>、<语类>中有大量关于<尚书>的论述,并详细谟>数篇,为蔡沈<书集传>确立了注释的基本原则和体例.但比较朱子与蔡沈注释,二者在<尚书>训诂、义理和注疏体例上依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焦循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经学研究特点鲜明,主张"以训诂明义理",提倡把经典内容的考据和义理思想的探究并重.他所著<春秋左氏传补疏>贯彻了这一研究思想.该书除了从考据学角度研究杜注内容之外,还在分析杜预的生平、仕途进退的基础之上,把魏晋之际的历史与<左传>的有关记载相比附,在义理方面对杜注进行了批判研究.从而把清儒对杜注的臧否推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经>学是<诗经>学史上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解经方法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和关键突破,即重视文本的"因文见义"与主张古今人情事理相通的"以今论古",对两宋<诗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基者是欧阳修.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共同为形成衡量汉唐、裁夺义理、熔铸新解的宋代<诗经>学新风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在<诗经>学及<诗经>学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探讨宋代经学的方法革新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诗经》宋学代表作,《诗集传》对《毛诗序》多有批判,解诗特点之一是重视诗歌文学特色,试图从文本出发寻求诗之本义,相较汉儒之训诂繁琐、牵强附会具有进步意义。但对二南的解读皆不出《毛诗序》窠臼,原因是二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南解诗集中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诗集传》也是对先秦诗经学的回归。由于南宋的理学背景及朱熹的多重身份,《诗集传》在解诗中又有内部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乾隆朝诗经学总体特征为宋学渐弱而汉学渐强,嘉庆朝诗经学则汉学渐微而宋学复兴.段玉裁诗经学著述之成就许为乾嘉诗经学之代表,当无不可,甚或为"诗经清学"之健者,亦非夸词.段氏<诗经小学>与<毛诗故训传定本>为其诗经学成就之杰构,无论校订文字或经义阐释均为后世之法则.  相似文献   

8.
对张西堂先生的<诗经>研究进行评析,以其<诗经六论>为依据.张西堂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乐歌总集;古代并无采诗之事,故亦无古诗三千而取其三百之事;孔子删诗亦不可信;关于<诗经>的体制,张先生认为"南"与"国风"不同,南、雅、颂都是乐器;张先生驳斥了<毛诗序>之种种谬妄,对于<毛诗序>之作者,张先生亦力辨其非.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张先生也有剀切入里的分析.张先生的<诗经>研究,对于后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虽然有的结论可商榷,而张先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罗列比较法和以诗证诗法,体现了朴学的严谨扎实的学风.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诗经>的篇目入手,通过详细数据,指出古人拟题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以<诗经>自身的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诗经>是一部平常的诗歌选集,是"诗"而不是"经".我们应以平常的心态待<诗经>,以平常的心态读<诗经>,以平常的心态解<诗经>.  相似文献   

10.
姚际恒既具有清初启蒙思想家怀疑权威的学术勇气和理性批判精神,又具有乾嘉学者考据训诂的精细与执著。《诗经通论》质疑了《毛诗序》的“美刺”说和《诗集传》的“淫诗”说。姚际恒的诗学体现了回归原典、契合语境、以意逆志等诠释原则。《诗经通论》是清代疑古派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诗经>文本作为阐释学语境下的"历史流传物",经历了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释读变迁,蕴含着丰富的阐释学命题.<诗经>经典的形成与耗散是一个典型的"效果历史"事件,传统<诗经>学致力于<诗经>的经典化阐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古史辨>派则对<诗经>进行了去经典化的颠覆解读.所以古史辨奠定了现代<诗经>阐释的范式.<诗经>不再是僵化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的表征,而成为活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词头”的民歌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诗经>中的"词头"这一语言现象,历来有多种解释方法.<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是对<诗经>时代民歌的记录整理,具有民歌的特色,从民歌的特点出发,可以对<诗经>中的"词头"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诗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诗序一卷.清王鸿绪等奉敕编.始事于康熙末年,刻成于雍正五年(1727).清代是《诗经》研究承先启后的重要时代,乾隆以前,治诗之家,大抵杂采汉、宋之说,汉学家的训诂、考据,已有兴起之征,但宋学却仍旧还有相当大的影响.《诗经传说汇纂》(以下简称《汇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朱熹《诗集传》为纲.  相似文献   

14.
该文在前辈学者对<班簋>考释的基础上,通过对铭文的语言学审视,综合运用偏旁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语法规则,发现"(钅正戈)人"即<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之钲人,并结合训诂资料及<周礼·地官·鼓人>所记"鼓人"职责,探得"钲人"是在将帅指令下通过击打钲鼓向军队传递行止命令的官吏;"遣"是个表示"施""舍"义的动词;通过<班簋>铭文、周人观念、<诗经>原文和孟子解诗的比较,求得"天畏否畀屯陟"中的"天畏"是一个定语后置式的名词短语;通过"天畏否畀屯陟"与<周书·多方>"惟天不畀纯"对勘,从语境与行文的角度,证成<班簋>铭"天畏否畀屯陟"之"否"当读为"丕"、训为大;"惟乍昭考爽谥曰大政"意为以被称为执政大臣的英明父亲为榜样.  相似文献   

15.
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宋学的重要代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影响甚巨。李朝初权近《诗浅见录》是韩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研究《诗经》的著作,也是很早就将朱子《诗集传》介绍到域外的论著之一。当前韩国诗经学的研究国内才刚起步,权近的《诗浅见录》是《诗经》域外传播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时,朱熹《诗集传》也对李朝诗经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朱熹《诗集传》和权近《诗浅见录》的诗经观进行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乐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诗经>是具体的文本,在学习上来说是较为容易掌握的;从<诗经>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到礼的道德意义和仪式是对文本的深究;乐是根据礼仪而订定的,所以须在掌握礼仪后才能学习相配的乐曲以巩固所学.  相似文献   

17.
《诗集传》作为一部训诂著作,其中运用大量的训诂术语。本文通过分析对"某音某"这种直音方法的分析,发现它不仅可以注音,还兼有以音辨义、指明假借等作用。并简要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衡》训诂术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王充<论衡>中保存有丰富宝贵的训诂资料,对于<论衡>文本的解读、训诂史、训诂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训诂术语角度对<论衡>中的训诂资料进行研究,初步得出<论衡>训诂术语的特点及用法.  相似文献   

19.
朱子<诗>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集传>和<朱子语类>两部著作中,在语法学、篇章语言学和音韵学方面都有丰富的语言学思想,在汉语研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今文三家《诗》衰微,《毛诗》一统天下,《诗经》的文学特性得到更多关注。魏晋与南北朝《诗》学又各具特色。魏晋《诗经》学存在郑学与王学之争,论争激烈;南朝《诗经》学注重阐发义理,北朝《诗经》学注重名物训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