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春宝钗管理模式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红学及管理学角度入手 ,通过对《红楼梦》第五十五、五十六回中探春、宝钗的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提出两者管理模式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认为探春运用的是“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而宝钗提出的则是“以人情为本”的人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论小说》一文中,林语堂写道:“欲探测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如问他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使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著者本人则喜欢探春,她具有黛玉和宝钗二人品性揉和的美质,后来,她幸福地结了婚,做了一个典型的好妻子。”这正好是对他本人人生观的形象表达。黛玉本是仙境中的一株绛珠草,艳则艳,但禀性柔弱,天生不适合世俗的生活,只得蒙受夭折的命运。宝钗宽厚温婉,善解人意,是群体中  相似文献   

3.
“拾遗”的朱熹诗文系伪作考郭齐《文献》1994年第1期载《朱熹、吕祖谦、陈亮诗词文拾遗》一文,辑录朱熹《江南序·游水帘亭》词一首,《归途咏》小令一首,《康塘三瑞堂记》一篇,《康塘百琴楼歌》一篇,《鲍氏家谱叙》一篇。以上这些诗、词、文均系伪作。现简略考...  相似文献   

4.
宝琴形象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琴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角,甚至也够不上称为重要人物;但是,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中,她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与特殊的寓意.纵观《红楼梦》,几乎每个女子都有各自的苦恼与不幸.刚打开书,那悲凉惨痛的判词、散曲,就预示了她们“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命运.黛玉、宝钗、湘云、熙凤、晴霎、袭人、香菱、芳官、龄官、尤二姐、尤三姐、妙玉、元春、迎春、探春、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一引人注目的情节:那是黛玉刚从扬州安葬父亲回来,一边“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一边便“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领此厚情,当然想到了回报,便“将北静王所赠鶺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岂料黛玉说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并“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对这一情节,人们历来都极为重视,多有论述。如陈昭先生在《略论〈红楼梦〉里对皇权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评《中庸辩证法》对“中庸”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金舒年从现存的古籍来看,“中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礼记》中收有《中庸》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权(子思)所作,“以昭明圣祖之德”...  相似文献   

7.
朱熹“格物致知”论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分析朱熹哲学思想的论著,几乎没有不讲“格物致知”论的.但着重点却各不相同,分析评价也有较大分岐.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格物致知”论的基本精神做一些探讨.“格物”含义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以《大学·格物补传》为代表.因为据朱熹说,这篇《补传》是“窃取程子之意”而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写成的.朱熹公然将它补入《大学》正文,充分表现了他理论上的自信和对这段文字的欣赏.我们立论,自然应以《补传》作为主要依  相似文献   

8.
《玉篇零卷》与《说文》的校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野王所撰《五篇》,是继《说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楷书字典,在中国字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野王(公元519-581年),宇希冯,吴郡吴1(江苏吴县)人,(玉篇)是顾野王在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所编撰。原本(五篇》引书十分丰富,仅就(玉篇零卷)统计,已达50余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①。正如(玉篇·自序)所言:“总会众篇,校雕群籍。”《说文)是(三篇)征引的重要书籍,也是(五篇》释义的主要依据,确切地说,(玉篇)就是在许慎(说文)的基础上增字加注而成。(玉篇零卷)今存…  相似文献   

9.
娱乐世界     
笑话 不好开价 《婚姻法》讲座上,老师问一青年:“你说一下近亲为何不能结婚?”“那还不简单?熟人嘛,彩礼方面不好开价呗!” 离题太远 爸爸;“孩子,我替你写的那篇作文,评上奖了吗?” 儿子:“没有,老师说写得离题太远了。” 爸爸:“不会吧!作文题目不是《我的爸爸》吗?”  相似文献   

10.
高中六册语文课本,有12个单元是文言文,课文达48篇。其中关于《史记》的选文有毛篇,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起》和《毛遂自荐》。如果能紧紧抓住这4篇选文,进行精讲,甚至最精讲,很可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为什么要最精讲《史记》几篇选文呢?“文不过秦汉,诗不过盛唐。”这是茅盾母亲教茅盾读书的秘诀之一。秦汉文章能造就一代伟大作家吗?那也不一定。但茅盾受益于秦汉文章,那是毋庸置疑的。有专家将我国古文分为三个阶段:秦汉以前为古代汉语,唐家为中古汉语,明清为近古汉语。所谓“汉语”,…  相似文献   

11.
探春论     
在《红楼梦》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中,贾探春被称为带刺扎手的“玫瑰花”,颇能引人瞩目。对于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家闺秀,“红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毁誉不一。“五四”运动以前旧红学家对探春是十分赏识的,说“探春者,《红楼》书中与黛玉并列者也”①;“五四”以后一些红学家却诅咒探春是“大观园中的女政客”②;我国解放后,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时期,评“红”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探春被说成是与“凤姐、薛宝钗相提并论”的封建卫道者。我认为,上述论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道理,却不免失之偏颇。现把拙见陈述如次,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2.
《新少年》2022,(Z2):70-71
<正>在诗词中,四季的风有着不同的名字。名字多有什么用呢?用处很大,因为它们就是你理解诗意的密码!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如果以后你在诗词中发现“东风”二字,那十有八九指的就是春风。朱熹的《春日》里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两条《经》、《说》的校勘和诂释。文中,在考察前人成说并指明其正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一)校“知”条《经》的“间”字并《说》文的“闻”宇作“问”,从而根除了前人从《说》校《经》作“闻”而与“身观焉”的“亲”纠缠不清之弊.(二)释“知”条《说》文“志行”的“志”、“行”即《小取》篇“以辞抒意”的“意”和“抒”,“志行”就是意志(对事物的断定)能够表达出来,也就是思想的沟通。又校本条《经》《说》为“知、问、说、亲”和“[辞]名、实、合、为”两条。这样,就解决了前人以《经》《说》所述为七种知识的种种格。(三)训两条《说》文的“观”字为“游”,即身临其地的“游历”、“交游”,略似今语的“实践”;并纠正了历来认为下条与上条直接有关之误。  相似文献   

14.
蒋礼鸿先生的以《〈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载《文献》1991年第3期)一文,对《金瓶梅词话》中令人费解的一些口语性质的语词进行了解释。蒋先生文中的许多精辟见解,使笔者很受教益和启发。同时,笔者也发现文中个别条目的解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特不揣浅陋申明己见,以就教于蒋先生及其他同志。《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那书童把头发都探乱了,说道:‘耍便耍,笑便笑,剌剌的,水子吐了人恁一口!’玳安道:‘贼村秫秫,你今日才吃?你从前以后把不知吃了多少!’”《〈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第二十六条云:“字不见于字书,据上文…  相似文献   

15.
“落英”的真义是什么黄武强偶读《桂中日报》1994年8月22日第三版李振刚先生的《“落英”未必坠地花》一文,受到很大启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的真义是什么?本人也想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见。敬请教师、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教正!(一)“落英”究...  相似文献   

16.
象声词琐谈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直接写照,如刘勰讲的“言以文远”;《左传》中“情欲信而辞欲巧”;《管子·戒篇》的“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讲的是真实的思想内容是需要优美的形式来表达的。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那么在语言中也应该说有“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虽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者就美,不和谐者就不美。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情采》里说道:“故言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情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可见,声音的丰富  相似文献   

17.
张贤亮笔下的苦难不仅仅是食、色,张贤亮把苦难变成一篇篇富有感知的文章张贤亮是一位经受过大苦难的人。自那篇早已不为现人所知的115行长诗《大风歌》(1957年)起,命运就注定要使这位未来的杰出诗人戴上一顶“右派分子”的“华冠”。同样,历史又注定要使这位诗人的缪斯梦在白日里终极般破灭,从而成就一位“从黑暗中爬过来的”、以“出卖痛苦”为生的卓越的小说作家。直到30年后,在那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1985年)风波中,仍然有许多人不理解张贤亮为什么想要借助于小说来表述某种无以名状的痛苦,他们只懂得从表面意象上捕捉罪…  相似文献   

18.
宋大全 《新天地》2011,(12):139-140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是两篇短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其中《两小儿辩日》一文里有一些问题,或许大家一直都没有注意到:两小儿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孔子的“不知”是知识的缺乏还是没有弄懂问话的意思?教材注释和《教参》(人教版)的答案有无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些疑问,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下原文和《教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辞书不宜言“本字”说 在《辞海》(未定稿)及以后的修订稿中,有“甲,‘乙’的本字”这样的说法。如语词分册第三分册修订稿最后一次校样中,有如下几条: (1) “生”的本字。《集韵:十二庚》:“生,古作‘ ’。” (2)冒“帽”的本字。《汉书· 不疑传》:“ 黄冒。” (3) “暴”的本字. (4)绔“ ”的本字。 (5)欧 “呕”的本字。 (6) “ ”的本字。参见“ ”。 (7) “ ”的本字。 (8) “ ”本字。《玉篇·口部》:“ ,犬吐。亦作 。” (9) “ ”的本字。 (10) “截”的本字。 (11) “ ”…  相似文献   

20.
经昭光 《中华魂》2010,(6):48-51
马如斯同学:你好!《中华魂》编辑部转来你的来信,要我谈谈对《研究所有制问题的新观念》一文(以下简称《新》文)的意见。我原来看过《文摘报》上对《新》文的介绍,觉得观点欠妥,及至看了你寄来的剪报全文,我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该文为了强调“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比重下降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一类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