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严格说来是在1949年以后。此前,各大学历史系的外国史课程主要是西洋史(即欧美史),包括西洋通史、西洋断代史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开设东洋史(如日本史、印度史等)课程的学校很少。似乎没有一所大学的历史系专门开设过非洲史和拉丁美洲史。总之,那时还没有世界史。中学的外国史内容主要也是讲西洋史。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旧中国的执政者和知识界上层崇拜欧美,以欧美为榜样,西洋史自然便占有中心地位了。  相似文献   

2.
新兴的世界史学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各国迅速发展起来。我国该学科的研究,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20世纪末的萌芽和奠基阶段,迎来了目前的迅猛发展时期。为了取得更大的成绩,史学工作者应在扩大研究范围、吸收新理论、利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等方面作出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3.
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档案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服务社会做贡献。创新与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永恒主题。创新是发展中的要求,服务是所有工作的宗旨。通过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实际分析,提出了档案工作以各项服务为宗旨的观点;阐述了档案工作创新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最终应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法典化:我国民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市场经济、民法建设和法律传统的要求等三方面论证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必要性,并在比较研究大陆法系法典法与英美法系判例法基础上提出:我国民法发展只能是法典法而非判例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内可按时代、国家和地区(实际是按民族和语言)、专题将其划分为二十个三级学科,即古代、中世纪、近代、现(当)代史;美、俄、日、德、英、法、拉美、非洲、阿拉伯-伊朗、南亚、朝-韩史;“二战”暨国际关系史、艺术史和专门史。本文并阐述划分世界史范围内三级学科的由来、意义和作用.论证在历史学的其他二级学科中仍有世界史的阵地.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应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的邀请,吴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回到祖国,从此扎根珞珈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世界史教育和研究事业,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吴于廑先生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历史系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当选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于廑先生致力于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系列文章,以恢弘的气势和富有哲理的论证,系统阐述了他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开拓世界史新视野的第一创举”。以此思想为指导,吴先生和齐世荣先生一起,共同主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世界通史教材——《世界史》(六卷本)。该教材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过数次改版,至今仍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采用的权威教材。吴于廑先生的学术成就为世界所公认。他创立并提倡的新史观及其对世界史著作和研究体系的构想,博大恢弘,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史学界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学术论文86篇,其中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为23篇。因此,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探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寰、南开大学的王敦书、北京大学的马克矗、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等诸位先生均寄思于文,细数与吴先生相识、相交的记忆情景,感怀吴先生治学为人的崇高风范,深切地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充分肯定吴于廑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指出,吴先生在具体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受时代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尚有不足;其整体世界史观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具体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先生的踌躇之志表达的是一种学无止境的通观与豁达,更是对我等后进之学的殷切寄望!  相似文献   

7.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无愧的。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吴先生对于世界史学科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即世界史学科在我国所走过的道路。1949年以前,我国各大学历史系设课,主要是西洋史和东洋史,只有个别学校有世界史。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是西洋通史和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如英国史、美国史等  相似文献   

8.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武昌举行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世界史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于廑同志主持。这是世界史学科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参加会议的一百五十多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研究机关、报刊和出版单位,他们带来论文七十二篇,资料专辑五本。代表们就世界史领域中的某些重要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新颖观点和独特见解。在大会作学术报告的有齐世荣、罗荣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武昌举行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世界史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于廑同志主持。这是世界史学科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参加会议的一百五十多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研究机关、报刊和出版单位,他们带来论文七十二篇,资料专辑五本。代表们就世界史领域中的某些重要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新颖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民族和国家依次排列的历史著作不能称为世界史。世界史是一门独立学科,任务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整个进程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随之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实现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成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我国世界史学科获得空前有利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世界史研究领域大为拓宽,各种重大课题层出不穷.我国学者在通史、区域史、国别史和专题史诸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世界史工作者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正确对待西方史学理论,加强外文资料建设与国际学术交流,求深求新,努力填补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方法。唯物史观的最初创立就是借助"世界历史"的研究而形成的,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唯物史观。今天我们要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样必须关注"世界历史"的研究。"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思维方式的调整和转换、原有理论研究的深化、新研究课题的发现和确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史学界 ,如何对世界史学科的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审视 ,如何对其发展趋向作一理性的前瞻 ,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 ,将有助于我们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 ,积极地探讨我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新路径。为此 ,本刊邀请部分首都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此发表意见 ,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回应。他们所撰写的以下一组稿件 ,从各自的切入点着手 ,或就国内的某一有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进行了认真的梳理 ,并就如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展开研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看法 ;或从宏观的角度 ,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当然 ,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 ,学术界众说纷纭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既没有众所聚焦的视角 ,也没有众所认同的权威性结论。但广大史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 ,无疑将促进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而这正是本刊一以贯之的学术宗旨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分析构建出“世界历史”理论 ,并以此出发探索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前途。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失误 ,根源于背离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方法论。邓小平重新“回到了马克思” ,以世界的眼光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 ,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发展造成的历史条件下兴起 ,成为与时代并进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融入全球体系 ,在以现代性原则对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体系进行重构的同时保持住自己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150多年马克思主义四个重要时期的发展历程得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是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而展开的历史,是坚持实践标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历史,也是形成优良传统与作风的历史.而江泽民的<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央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武装全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长期统治世界史学科的是两种观念,即欧洲中心论和世界史是各国历史的总和。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史学界不断有学者对上述观念进行批评,并对世界史学科建设进行了探索。武汉大学吴于廑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的入侵造成了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 ,中国被迫进入了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边缘。 2 0世纪 80年代前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边缘探索。邓小平自觉将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世界历史中心 ,他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上开拓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实现着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向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意识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变 ,使中国大步追赶着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反映了人类历史全球性、整体性的历史进程。中国第三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自觉继承和运用,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定性,进而形成了严密性、系统性、科学性的逻辑架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的哲学境遇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的学理逻辑嫁接在物质生产劳动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上,生产力、分工、交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是两者相遇的具体化要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在人学场域上表达了个体与共同体的相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凝练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映射了社会主义的前景。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域,探究中国道路的内在规律性,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第三条道路提供宏伟视野,深刻揭示了中国第三条道路在凝聚社会共识、贡献中国力量过程中形成的强大合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是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近年来学术界对江泽民世界历史思想的相关范畴进行了研究,对江泽民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等从世界历史性高度进行了揭示;对江泽民的时代观、生产力跨越观、世界市场思想、世界交往思想、社会主义历史方位观等从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从整体上揭示江泽民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了必要的研究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