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向后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从皇帝和少数当权官僚身上转到“开民智”和要求“民权”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主要是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参加变法运动的。那么,变法失败后为什么梁启超能实现这一转变,而康有为不能呢?我们应该看到,早期梁启超的思想与康有为相比,就存在差异。百日维新以前,梁启超将民权和绅权并重,  相似文献   

2.
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束缚,思想变得激进,倾向于革命.但是1903年赴美国考察回来,他却不支持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回归到改良阵营.考察梁启超政治思想由激进而趋于保守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他的回归非但不是落后,反而是对中国未来的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3.
傅义强  郭力秋 《学术界》2005,(4):253-258
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束缚,变得激进,倾向于革命.但是1903年赴美国考察回来,他却主张君主立宪,回归到改良阵营.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者之一,然而1919年游历欧洲后,却逐渐拉开与"五四"人的距离,被认为是回归传统文化.考察梁启超由激进而趋于保守的思想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他的回归非但不是落后,反而是对中国未来的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美国]沙培德一导言关于梁启超的共和思想,笔者所关注的问题是,这位著名人物对于共和革命所持的反对态度,以及他对当时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适宜性所抱的深刻怀疑。不过,对此问题须加两点说明:其一,梁启超一直希望...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变法运动参加者王照的见解,似亦可成立。他在《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记事》中写道:“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故以余人之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  相似文献   

6.
谷月 《理论界》2011,(5):109-111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言人,统治日益腐败。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上层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却不是偶然的,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封建思想的禁锢、反动势力的异常强大以及资产阶级上层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等等都注定了戊戌变法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的兴起是那样迅猛激烈,但存在的又那么短暂、无力。在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人们曾有过种种分析。主要意见是,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自身虚弱,不可能担负变法重任;改良方式在中国革命中根本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态度妥协、畏缩、斗争不坚决等等。总的说来,就是客观上条件不具备,主观上过于保守、软弱。  相似文献   

8.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9.
冯玉祥是一位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战士。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他的政治思想曾几度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就五原誓师到二上泰山这段时间中,冯玉祥从联共到反共、从联蒋到反蒋、开始新的探索等政治思想的重大演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伴随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伍廷芳的政治思想适应时代要求而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转变:从对物质文明的向往到对近代制度(政治)文明的追求;从主张渐进主义改良到投身民主革命的转变;从崇尚君主立宪到拥戴共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80-90年代,面对国土日丧,主权日削的严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进行深入探讨,要求用西方议会制取代封建专制,由此造就了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近代港人何启、胡利垣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家杰出代表。两人虽身居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却心系祖国,化国忧民,自1887年起,两人合作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著有《新政始基》、《新政论议》、《康论书后》、《曾论书后》、《劝学篇书后》和(新政通变》等文章。呼吁政治体制改革,主张效法西欧议会政治制度,构想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施政纲领,积极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首倡以"现代"眼光对中国学术思想进行新的系统诠释以重铸"国魂"。"五四"后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事业,撰写了一系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著,广涉诸子学、佛学和儒学,而尤以儒学为重点。梁启超重新定义儒学的基本性质,重构儒学的思想系谱,对儒家义理体系进行既承接"传统"又适于"现代"的取舍和诠释,力图发明一套"事上磨练"的"新道学",以对治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偏弊。而他给出的"整理国故"的另类方案,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实证主义学风进行了令人深思的针砭。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试析梁启超戊戌变法后的启蒙思想□吴乃华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的转折点。戊戌之前,梁启超以变法的宣传家而著称,为鼓吹变革作了大量宣传工作。但在当时,他的思想还未突破康有为认识的局限。他主张自主人格,但和康有为一样,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之身;他...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时期,章太炎通过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变法主张。过去,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仅仅当作康有为思想的一个翻版来看待,‘’‘这种看法有不妥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戊戌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一戊戌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一个最重要变法主张,即是企图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政体制为参照系,在中国建立一个不同于传统专制政体的全新的君宪政体。民权、议院、宪政,是他们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3。然而,作为维新派健将之一的章太炎,其变法思想体系的构建,却首先…  相似文献   

16.
王照,字小航,号水东,直隶宁河人。光绪甲午进士,授庶吉士,后改官礼部主事。在戊戌变法期间,他不顾顽固势力阻挠,大胆上书言事,轰动朝野。变法失败后,被革职通缉,乃流亡日本。关于王照在戊戌变法中的政治身份,史学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王照是“一个倾向于慈禧集团的洋务派人物”。另一种则认为,“他是一位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分子和著名的维新志士。”王照到底是一个洋务派人物,还是维新志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阶级团体,为实现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目标,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从而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新中国的产生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因内忧外患,近代中国面临全面深刻的政治危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志 士仁人奋其全力重建政治理想。本文通过分析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为重建政治理想的不懈努力. 指出其政治理想的重建既着眼于“与国争存”的近代民族生存需要.又基于“使吾民得所”的内在人 性需求;既具有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又内含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维新派"速变"、"全变"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步骤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失去了近代以来最好的一次赶超世界先进潮流的历史性机遇.政治改革是一项自上而下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对现存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如何减少改革的阻力,保持社会稳定,是关系到政治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从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来看,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策略,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