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称之为公孙龙思想奠基之作的《名实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名实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名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兼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3.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公孙龙本人称之为成名之作的《白马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白马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指物论》的思想素材突出于墨,它是针对墨家的指物观而作的,其文体不是客难主答式对辩体,而是立、破相间的驳论体式。在对《指物论》作解的同时,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对于《指物论》的新认识,指出《指物论》乃是一篇论述名物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游记>各篇章结构的分析,发现百回本<西游记>的神魔故事中隐含着一个完整、系统的"名实论"思维体系.书中屡屡出现的山名"花果山"中的"花"字、人名"陈萼"中的"萼"字、地名"里社祠"中的"里社"二字,实际都有其暗旨.由此认为,不能将百回本<西游记>仅仅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应该理解为是以小说为表现形式,其实际内容是完整、系统地讨论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名、实"问题的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6.
荀子《正名》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名>中,荀子详细阐述了名的符号性质,系统探讨了名称的作用,提出了命名的基本原则以及正确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从现代语词符号理论来看,荀子的<正名>实际上是一篇论述命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7.
孔子率先提出了“正名”主张,却未能从名学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真正首先从名学理论上对早已形成影响的“正名”主张进行了较为深入、较为系统之论证的人,是名家的杰出人物公孙龙,他因此而创造性地建构起了在当时的中国最为新颖、最为深刻的名实关系理论。公孙龙的名实关系理论,在《名实论》中创造性地建构起来,又在《指物论》里得到了本体性的提升。其眼光之敏锐、立论之深刻、境界之高远,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独到的,而且在许多方面还可以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理论相互解释、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表述上看,<指物论>与以对辩体写成的<坚白论>、<白马论>和<通变论>三篇,写作风格迥异,并没有表现出主客双方之间的对诤风格.从研究内容上说,它明显是针对<墨经>的指物观而作,核心在于阐明名物关系.因此,<指物论>并不是对辩体.  相似文献   

9.
“坚白石二”立论之谜——《公孙龙子·坚白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坚白石二”命题的本意 ,是指由“坚”、“白”、“石”三个单名只能生成“坚石”和“白石”两个兼名。在《坚白论》中 ,公孙龙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了表征事物特性的名称之间的相离性、独立性 ,深刻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因此 ,从《坚白论》的思想意蕴来看 ,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名称符号之间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10.
挖掘《列子》中包含的名辩思想内容,联系其本身的哲学思想,以评价《列子》在魏晋时期乃至整个名辩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从中也可了解魏晋时期名辩思想的概貌。《列子》名实观的特点是名实相异、各自独立,但认为名对实有“反响”的作用。其名实观与其本体论相联系,服务于其思想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1.
吴其濬不仅是清代一位高级官员,还是一位出色的植物学学家,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植物名实图考》等植物学著作。其中《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第一部以植物命名的植物学专著,我国历代本草书以医药研究为中心,救荒书以食用为中心,而该书则从植物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描述植物的产地、形态、生态习性。吴其濬通过实地调查进行考证,对所见植物均一一绘图著录,使植物名实相符。《植物名实图考》还保存了古籍内容,并注意对文献的考订、辨伪,不轻信盲从。  相似文献   

12.
《管子》的"名"并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而是一种用以标记、指称事物的名称符号。在《管子》中包含了较丰富的语词符号思想,它具体探讨了"名"的生成及其作用、语词符号与指称对象的关系以及规范这种关系的意义等问题。《管子》的语词符号思想,对于当今的符号学理论研究,仍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游记>各篇章结构的分析,发现百回本<西游记>的神魔故事中隐含着一个完整、系统的"名实论"思维体系.书中屡屡出现的山名"花果山"中的"花"字、人名"陈萼"中的"萼"字、地名"里社祠"中的"里社"二字,实际都有其暗旨.由此认为,不能将百回本<西游记>仅仅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应该理解为是以小说为表现形式,其实际内容是完整、系统地讨论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名、实"问题的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逐层剖析公孙龙《指物论》,认为该文的本意是指:事物的名称以及人对事物的陈述之“指”,皆可以为“非指”,而作为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职责,即“名分”之“指”与前者不同,它是与人俱生的;因此,“名分”之“指”不可为“非指”。公孙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为“礼崩乐坏”下的“名分”正名。  相似文献   

15.
在《野草》中,"名"如"鬼打墙"一般弥散成"无物之阵"。"无主名杀人团"和"有主名假象"导致了"实"的本质被遮蔽和当下行动的缺席。通过"无名"身份与"共名"效应的比照、"有名"身份与"正名"困境的反讽等叙事方式的建构,"实"的本质被还原。鲁迅秉持弃"名"崇"实"的现世情怀,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强调当下之行,其文学史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16.
《墨经》的“名”并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用以标记、指称客观事物的语词符号。在《墨经》中 ,后期墨家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提出了名的分类理论 ,具体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以及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深入阐发了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 ,《墨经》的名学实质上是一种关于语词符号的符号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声”和“哀乐”之间的名实问题是作者表达观点的根本角度,也是“秦客”和“东野主人”争论的核心:“东野主人”认为“声”“和哀乐”之间只是名和实的关系,有对应但不是一回事;“秦客”则抓住二者的对应性,强调其一体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语言哲学中的意义指称论,探索其历史渊源———名实论,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对语言的意义问题等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究,对翻译意义观进行了初步思考。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有多少种用法,就有多少种意义,意义的指称论(古代的名实论)对翻译意义观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照作用,但是翻译的意义观却不应建立在简单的意义指称论上。  相似文献   

19.
先秦“名实论”,主要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的初步认识,将“名”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考察“名实”关系,最终以探讨人的合理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的理论。它重点研究人、语言、世界三者互动的关系;语言能够显示现实的结构是其基本理念,“人”是其研究的最高目标。所以,就其理论重心与基本精神而言,它乃是一种人文主义语言哲学理论。虽然语言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与语言学、逻辑学关系紧密并互相贯通,然而,为了揭示其本质、彰显其特征,使之与古今中外相关的学科理论更好地会通,以便从中阐发出更多具有生命力和启示性的思想要素,最好还是突显先秦“名实论”所具有的人文主义语言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