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访谈你之前,我有意识地读了你出版的大部分著作,我发现你在主攻美学的同时,涉略的领域相当广泛: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且都有著作与论文。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需要长期的学养准备。今天我们就从你积学的过程谈起。在你学生时代,是否就有了走今天学术研究之路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方教授 ,听说您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与您的经历有关 ,能否介绍一下 ?●回顾起来 ,很有感慨。人的经历与人生道路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首先激发我思考中国经济问题的是家庭的贫困。我生于普通工人家庭 ,父母亲善良、勤劳 ,为养活我们 ,非常辛苦 ,但家庭生活一直非常拮据。那时我就在想怎么才能使像我父母一样辛苦劳作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 ,这可能是我选择经济学的最初动因。其次是“文化大革命”的经历。那时的口号是“抓革命 ,促生产”。我们真诚地参加革命 ,希望国家能强大富裕起来 ,但结果却是革命破坏了生产 ,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3.
一、失败的学习与学习失败 郜老师,您是当代中国最活跃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也是鲁迅研究专家;从您的求学经历来看,您硕士时候师从应必诚先生学习文艺理论,博士时候师从蒋孔阳先生学习西方美学,这种理论准备应该为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能谈谈您的学习经历吗?  相似文献   

4.
我的学术道路——邓正来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来  赵大千 《学术界》2007,(5):234-242
被访者:邓正来(文中简称邓);采访者:赵大千(文中简称赵) 赵:您在上大学前有什么样的经历?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李怡  李俊杰 《学术月刊》2015,(2):171-176
一、文学阅读的历程○李老师,您属于60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这个代际的典型性,在您看来是不是您曾提到过的与某种意义上的荒芜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荒芜背后,是不是还有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并最终在您的文学研究工作中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呢?我所谓的荒芜不是一个比喻,它是真实的感受。我这代人开始读书是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我们国  相似文献   

6.
○问 ●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您觉得究竟应该如何历史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小平同志在1982年明确提出来的,但是,他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那个时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著名经济学者──潘石教授潘石,1944年生,黑龙江省五常县人。1969年8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留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吉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私营经济研究会理事、吉林省工商联执委、长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相似文献   

8.
○韩老师,您是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属于“七七级”,又是中国较早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有着深厚的海外学术背景,能和我们谈谈您的求学经历吗?●我进入历史学术研究领域的经过比较“奇怪”,从自学到客串。我对历史的兴趣开始于“文革”期间。家庭受到“文革”冲击,父亲被关在厦门大学“牛棚”,九岁的我每天要过海给他送饭。作为“黑帮”子弟,我自身处境艰险,平日不敢出门,躲在家里读书。家里大多是历史书,最初读吴晗主编的历史小丛书,后来又读历史小说等,背诵古文诗词,不知不觉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文革”初期,日本学者堀敏一给我…  相似文献   

9.
访谈以邹广胜教授的学习与游历展开,凸显了在当代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需要一颗沉静的学者之心,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研究模式",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针对目前中西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走向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当前学术界的不良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继承发扬前辈学者优良的治学作风,并且以谦虚态度去践行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10.
○何教授,我们注意到近五年来您连续独立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主题涉及到投资运行和理性选择等问题,您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术背景,谈一些对我们做学问有启迪作用的看法?●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体有相仿的经历,早期教育受“文革”影响,继之,下放农村或进工厂,直至高考制度改革才拼搏成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做学问尤其是做社会科学的学问,的确与一个人的经历有一定的联系,社会经历厚实会教导一个学者思考或审视社会现象。具体地说,在学生时代,他的思维不会完全被教科书束缚;在研究阶段,不会全然由…  相似文献   

11.
○林教授 ,您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是 1 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 ,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 ,请您为大家 ,特别是青年学生谈谈您的治学经历和心得。●我进入经济学殿堂其实是很偶然的机缘 ,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 ,直到 1 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 ,那时已经 2 7岁 ,1 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  相似文献   

12.
○我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学者在他们的理论建构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并以这个关键词为核心概念来解释问题。比如,林毅夫教授的关键词是“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周其仁教授的关键词是“产权”;汪丁丁教授的关键词是“制度”;同样,您的研究中关键词是“劳动力产权”或“人力资本产权”。一般来说,字面上的理解“劳动力产权”是一个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可是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制度经济学的三大学派如芝加哥学派、华盛顿学派、卡内基-梅隆学派他们都不讨论“劳动力产权”问题,他们讨论的是制度变迁,是物质意义上的产权问题。我个人觉得,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数量经济学者──张屹山教授张屹山教授1947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县,197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现为吉林大学商学院院长,数量经济学专业教授。兼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数理经济学会理事、吉林省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屹山教授自1...  相似文献   

14.
○吴教授,请原谅我的直率,听说你高中毕业后经历比较坎坷,一直到恢复高考才回到大学念书,不知以前的这种经历对您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有什么好处?●从1974 年高中毕业到 1978 年考入厦门大学,我先后自学裁缝和缝纫,当过乡镇企业的锻工和钳工,为了圆我的大学梦,1976年决定离开县城去上山下乡,因此后来又当了两年农民。这四年的经历相比其他老三届学生不算“坎坷”,但对我来说,这样的经历使我更加了解底层农民和工人劳作的艰辛,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含义,他们的勤劳、朴实和真诚使我进一步认识自我,平凡中见伟大,日常中学哲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  相似文献   

15.
○张军教授,您于1981年进入复旦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又回到复旦从事教学科研,您与复旦之间可谓颇有渊源。请先谈谈复旦大学对您治学之路的影响。●复旦大学是我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的地方,我很喜欢“复旦”这个富有朝气、永远年轻的名字。我在复旦度过了十年向壁的求学生活,正式成为复旦的教师也有近十年。毫无疑问,作为一名学生,复旦给我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在复旦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和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的道理。就像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所表明的那样,如果我们把每一句的第二…  相似文献   

16.
○芮教授 ,听说您初中毕业就下乡一直到恢复高考才回到大学念书 ,而且学的数学专业 ,后来读研究生时却是工业经济专业 ,您觉得这样的一个经历对您后来的学习以及研究有好处吗 ?●严格地说我初中也未毕业 ,因为参照过去初中毕业的要求 ,数学不可能仅仅学到一元一次方程就为止的 ,但那个时候就是如此。说实在 ,当时被数学系录取我根本没有想到 ,因为我没有报过这个志愿。然而 ,今天来看数学的学习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学数学不仅使我的思维逻辑比较清楚 ,也使我有了比较坚实的数量分析的基础 ,我认为学好管理与学好经济是一样的 ,都需要很好的数…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的理解——不是很有把握,您最近提出“文化的位置”这样一个命题,应该是与您的另外一个表述密切相关的,即文化研究的工作不应只是批判性的解构,还应当是创造性的建构。在您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一书中,“文化”似乎主要是指一种需要从其中突围的意识形态镜城,而到了您提出“文化的位置”的时候,“文化”这个词好像有了更为积极的含义,代表着资本逻辑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么,“文化的位置”是在您的批判性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问题意识呢,还是您从事文化研究之初就有的一种关切呢?●这个问题是我在思考过程中慢…  相似文献   

18.
○首先想请你谈谈 ,你是如何走上治学之路的 ,哪些人与事对你影响最大。●作为“文革”结束后公开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 ,我的“治学之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没有改革开放 ,也就没有我们七七级 ;以我的愚笨 ,如果连大学都上不了 ,整天拿锄头修理地球 ,不可能知道学问为何物。在这个意义上 ,对我的治学影响最大的 ,毫无疑问是高考制度的恢复。另一件深刻影响我的人生道路和学术取向的 ,是上世纪 80、90年代之交的政治风波。自知无力高瞻远瞩 ,唯一的好处是借助与历史的对话 ,不断校正自家的立场与思路。你问谁对我的治…  相似文献   

19.
南帆  滕翠钦 《学术月刊》2012,(1):155-160
○南帆先生,我很想知道,您的文学兴趣是如何养成的呢?回到治学历程的源点总是更有利于梳理学者的学术脉络,您的求学生涯对您的学术职业选择有着怎样的影响?●严格地说,我的文学工作始于大学求学阶段;进一步追溯起来,我的文学兴趣可能更早一些。中学毕业之后,我下乡插队。三年左右的乡村生活,我开始犹豫地向文学靠拢。除了兴趣之外,从事文学研究成本低廉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