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苏状 《兰州学刊》2011,(5):99-104
"闲"是中国古代重要美学范畴。通过文字考证,"闲"范畴历经从指示空间的间隙到时间闲暇、心理自然、价值无用之人文义涵发展;同时通过哲学反思,"闲"具有乐生于无的超越功利、源发于性的本在自然、提升于心的自足自由、表现于气的平静中和之审美精神特质。二者赋予"闲"以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2.
人神恋模式的演变与人文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神恋模式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古代的人文觉醒历程是完全一致的。从先秦到魏晋 ,人神恋故事先后经历了由男神女人模式到男人女神模式、由性爱情感的间接暗示到性爱情感的直接张扬这样两次根本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觉醒中先后出现的两个重要阶段 :即走出神灵的阴影、认识人的地位和价值 ;走出道德伦理的重负、肯定个体的个性和自然欲求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是现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历史》、《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都强调“人文精神” ,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何以被摆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 ?新世纪之初的中国 ,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由长期以来的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 ;由计划经济向深层次的市场经济转型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由一个重伦理的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然而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 ,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膨胀 ;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4.
“人文演进”作为钱穆学术思想中的基本范畴,代表了钱穆的人文思想观。在总体上,他认为人文由自然演生而出, 人文不能违反自然而独立; 而且人文本身即是一自然, 是自然展演之最高点;同时,相应于人类的自然则为人文化的自然,由此而推出文化三阶层说。人文演进观还体现了钱穆的历史哲学和天人合一观,并展示了钱穆的儒家人本位的人心、人生说。  相似文献   

5.
儒道两家本属同源,历史上不断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中国文化中伦理秩序与自然秩序不相隔阂,道德智慧与自然智慧并举。儒家的人文主义中有自然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中有人文主义;儒家的道德智慧中有自然智慧,道家的自然智慧中有道德智慧。两者相济相参,并行不悖。儒道之间有批评有争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此而能"合而不同",互为体用,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潮。兼顾儒家儒教与道家道教之"两行",才合乎中国之"道"之流行的妙谛。儒道双行,包含人文与自然、超越与内在、无限与有限的两行兼顾,在人文到自然,自然到人文等的回环之中,找到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对人生价值的发现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探讨,总是以人为审美境界发生的原初出发点。在先秦比德观作用下,本用来颂赞大地之德的厚逐渐运用到人物评价领域,成为品说人德的重要语汇。厚德由道德评价进入审美评价领域,经儒道两家的阐发辉扬,日益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人格修养的重要范畴,并倡导通过人文熏陶和自然化育的修养实践达到完美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文传统与解释意识王中江不言而喻,解释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成为本世纪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是现代西方的产物,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类的解释意识只是到了现代才出现。事实上,无论在西方人文传统中,还是在中国人文传统中,都有着解释意识的历史。本文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具有特殊价值系统的文化类型,还是作为近代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裂变的主体,都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由守古到革新,由物质到精神的变迁过程。在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随着现代化的呼唤,有关传统文化优劣的探讨,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重要课题。或许是由于“五四”反传统思潮对封建主义较彻底的批判,或许是因为文化大革命那种反传统文化思潮的极端化,国人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总是存在着两种绝然相悻的思想倾向:对传统文化或视之为封建糟粕,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必欲剿尽灭绝;或看作中华民…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和认识论以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化和认识论的主流则是科学文化和自然认识论。中西方文化-认识论的这种差异又主要表现为对人性、道德与科学技术的不同执着和追求。中国的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相对来说更重以人性、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领域,而对人文领域以外(如自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领域以外的自然界实际上也常常被包括在人文领域中)的问题则相对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高张人文主义旗帜。在这里,“人文的”是与“自然的”而不是与“神学的”相对应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中,对德性的来源有三种解释,即道德源于天(自然)道、来源于性(心性)道和来源于人(社会)道。这些解释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建造伦理道德方面的独特智慧;而且对于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清除近世以来所形成的对道德的错误观念、对如何使德性由“潜在”变为“现在”、对如何建设德性社会等都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揭橥和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文体,中国游记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和博大深厚 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旅游热的勃兴,游 记文学创作不仅日益兴盛.而且承负着更加多元、更为重要的文化使命。历史地看,中国游记文学恰好正 式诞生于人文觉醒的魏晋时代,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特定时代精神孕育的宁馨儿。同时,这一时代 精神之于游记文学创作,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并且具有独特的互动方式、途径与结果。从“游”的审 美精神、实践活动到艺术创造;从赋、书、序的多元选择到最终于“记”的定型;从“文学游记”与“地志游记” 的两向分化到相互融合;从《水经注》由他志著作向地志游记、由地志游记向文学游记的依次转化并跃升为 初期游记的经典之作……都无不如此。魏晋人文觉醒的时代精神催生出了游记文学这一奇葩.同时游记 文学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载体涵蕴、体现着这一时代精神.通过生命与自然的审美熔铸,赋予山水游历 的对象、主体与行为以生命、以哲理、以永恒.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先秦文化以自然为核心,研究自然的规律以及由自然内部引申出万物的条理和秩序;以自然论人生,"天人一理"讲感通;由天道而归于立人道,而天道之仁,即表现于自然,自然之理与做人之理同一。法则自然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研究先秦文化中的自然观,对于今天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相融性.它们具有共同的旨归:都是一种"三观"教育,都重视学生的德性涵养和人文素养提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活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堂,因为课堂上讲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都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辨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质量,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是"牺牲人文"与"解放人文"的统一。从多元性、多样性和功能性上看,任何一种人文关怀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自然革命、社会革命、思想革命都体现为"牺牲人文"与"解放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人文理论"与"文人理论"的统一,每一个从事社会知识或自然知识研究和教育的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切实有效地纠正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忘本"倾向、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忘本"倾向、对自然知识的"忘本"倾向。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处于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在21世纪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本质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既要重视经济增长,又要不忽视人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和高度文明基础上的,它的支撑力与传统发展模式简单地依靠自然资源和动力的支撑完全不同.因此,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由传统的"经济理性人"向现代的"社会理性人"的转变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改变陈旧观念,弘扬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确立人文目标,在具体的行为上塑造"社会理性人";加强法律保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如果在这些方面都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社会理性人"的塑造也必将成功,而且一个文明生产、文明经营、文明生活、文明消费、文明娱乐、文明活动的人文社会也必将会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慧超 《中州学刊》2005,(4):147-149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周易>的传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高涨的文化背景,与<周易>的经文所反映的那种宗教巫术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周易>以天道为人文的起点,认为人文仿效天道而成.六十四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周易>的中国人文思想的特点与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红  温波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75-179
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传统的思想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寒山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容:它尊崇的珍爱自然、崇尚自然之美;它提倡的人与自然万物都应平等,主张的人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及它强烈批判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善待自然的生态价值取向,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提倡的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必须吸收寒山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相互"和合"的精神,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邓文韬 《社会科学》2021,(9):125-132
自然科学家普遍热衷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科技。然而,海德格尔却将人文与科技截然二分,并质疑科技的支配地位。人文科学对自然的关怀和科学科技对自然的计算似乎水火不容。法国哲学家梅亚苏力排众议,不仅批判传统哲学否定关于祖始自然的陈述,无法解决祖始问题;而且试图借用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科技提出关于祖始自然的陈述,示范一种研究自然的数字人文学。他不但结合人文关怀与科技计算去研究自然,而且贡献了重要的方法指引:"事实性原则"。在此原则指引下,人文关怀与自然科学及科技都只有偶然的必要性,两者可以互补不足,但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