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前中国文艺学所进行的转型是一场范式革命。范式既是科学理论的推进器 ,又是某一科学理论论证的起点和终点 ,每一新的范式都含有为学科提出的新的理论、方法、标准与研究模式。目前中国文艺学面临的严重危机已成为新的文艺学诞生和形成的前奏 ,文艺学新范式的成熟是一个过程 ,克服危机与解答现存的问题是同步的。要言之 ,目前的危机主要体现为八个问题 ,即终结论、取代论、过时论、边界论、滞后论、数字鸿沟、评估关系化及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克服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和文艺实际的倾向 ,去研究和回答文艺学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的红学研究经历了前红学、旧红学、新红学和当代红学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众多的不同流派和学科分支。《红楼梦》是小说,是长篇小说,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用文学的研究方法而用经学的研究方法,这是历史的错位。《红楼梦》一切都写得明明白白,根本没有什么不解的谜的存在。把《红楼梦》看作小说,按小说的特点去研究。从理论系统说,它属于现代文艺学。文艺学的红学将红学研究从经学研究的迷途引向正途,极大地拓宽了红学研究的范围,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现代红学,从而使红学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艺学方法论讨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80年代关于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是新时期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次讨论以 1985年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985年之前 ,讨论的重心是以所谓“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理论的移植为标志的文艺学方法科学化问题 ;1985年之后 ,讨论的重心是以文学的“主体性”为标志的文艺学价值取向问题。关于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打破了僵化的文学观念和单一的文艺研究模式 ,促进了文艺学方法论研究从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 ,并最终使新时期文学研究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多元化迈进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的关注是文艺学不可回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以人的和谐生存为构建基础,将爱意生存作为必然的情意指向;和谐与爱意生存促成人的生态生存的必然,生态生存内存并结晶着和谐与爱意生存的结果,进而实现并展示人的和谐—生态化生存的过程及意义性,这应该是文艺学生存论关注的理论旨归。日常生态审美化基于和谐、爱意及生态生存的链条,以生态与审美融合拓展人的现实及可持续生存的活动机理。  相似文献   

5.
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鲁枢元 《人文杂志》2004,(2):94-101
量子物理学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都为本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空间 ;在现代本体论意义上 ,文学艺术是一个有各种因素介入的活动过程 ,文艺学是一个阐释的“环路” ,文艺学研究注定也是个人的选择与变通 ,文艺学学科存在于“自然—人类社会”的庞大系统之中。世界知识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使文艺学的跨学科成为一种必然———尽管跨越的方式可以有种种不同  相似文献   

6.
范式研究是一种理论反思,也是一种理论批判,属于元问题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范式研究也是一种元文艺学的研究。从理论范式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主要形成了三种理论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文艺学、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文艺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文艺学。  相似文献   

7.
韩德信 《江淮论坛》2007,(5):188-192
中国文艺学的历史分期大致可以确定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古典文艺学形成时期。第二个时期为古典文艺学嬗变时期。第三个时期为现代文艺学的形成与曲折发展时期。第四时期为现代文艺学开放与多元化时期。文艺学历史分期问题,不仅是学理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文艺学自身是否独立的问题。过去有关文艺学史分期问题,大多采用以历史事件、政治事件或有影响的人物思想为线索的做法。应该说,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于它能够以简单化的方式.理清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看清文艺学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密切关系。而缺陷在于:这种做法消解了文艺学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文艺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忽视了历史人物在文艺学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西方当代哲学主张把情感、意志、意向、纯粹意识等作为新的哲学基础 ,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但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对此 ,连一些西方思想家都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建构中的基础地位 ,但不能用之代替文艺学的方法 ,更不能用之代替文艺自身的规律。 3 0年代的苏联文艺界和中国的“左联” ,都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同时 ,要寻求一个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统摄 ,又最为切近文艺活动的“类方法”作为文艺学的逻辑起点。“类方法”是低于哲学层次的方法 ,“类方法”之间是互补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文艺学著作中 ,影响较大的就有三种形态 ,其“类方法”分别是认识论、生产论和“掌握论”。它们各有优长和局限 ,比较起来 ,“掌握论”更切近文艺活动的实际 ,亦远非尽善尽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明华 《中州学刊》2012,(3):188-193
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讨论十余年的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但纠缠于此却没有必要.因为这会忽视当今文艺学研究共同体已然迈进了一种反思型的研究范式之中的事实,更会对反思型文艺学研究的特征、效用等进行不必要的忽视.反思型文艺学研究具有从“口头禅”走向“真觉悟”、从平常误识走向科学反思、有自觉的知识建构等重要特点,这无疑可以避免对当下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作意识形态的屏蔽的局限,并让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范式等都得以转型,同时也捍卫了较为科学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虽然反思型文艺学研究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依然是文艺学研究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0.
性别研究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在国内文艺学界,性别研究依然没有得到以男性为主的学界的重视,在文艺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中女性经验都处于缺席状态.当今的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阅读状况,也亟须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平等的学术立场.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及其发展趋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艺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需要对它的学科性质加以界定。文艺学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有重要的发展 ,体现在文学语言、叙事学、文体学等诸研究领域。可以预言 ,形式美学将会成为中国文艺学的新生长点 ,在这一未来趋向中 ,要消解大而化之的“文化热”。  相似文献   

12.
理论的三重品格与文艺学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理论必有预设 ,提出了理论存在的三重品格 :人文性、建构性和反思性。以此为背景 ,文章通过对文艺学合法性危机的分析 ,指出了突破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学 ,走向生存论的文艺学的人文性意义。最后文章指出 ,文艺学的出路在于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界限是解决当代诸多文艺学问题的关键。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比较 ,可以将这一界限划定为 :以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以实践逻辑为内在逻辑 ,以历史、总体性、物化和批判的观念为基本观念 ,以文艺与人类日常生活的解放为基本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不是僵死的固化形态 ,而是发展的理论过程 ,所以 ,这一界限也不能完全绝对化。  相似文献   

14.
拥抱电脑:文艺学的转型冲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鸣奋 《河北学刊》2007,27(2):122-124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5.
张晶 《河北学刊》2007,27(2):124-127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6.
董宏 《阴山学刊》2012,(5):68-74
赵宪章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排除哲学方法,在回归文艺学本身的意义上将审美视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将突出美学规律特殊性视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文学视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他的方法论研究进一步强调文艺学方法的独特性,抬高了本体方法的地位。在形式研究中,赵宪章又确立了形式作为艺术本体的地位,着力建设形式美学的学科形态,并被誉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形式派"。但他的理论与实践(文本分析)出现了某些唯形式论的偏颇。  相似文献   

17.
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基本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文艺学得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视,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建国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国民间文艺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间文艺学本位模糊不清。以赵树理文艺学观念及其创作理念为基础,通过梳理我国现代文艺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基本现状进行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短信文学的勃兴与文艺学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文风 《河北学刊》2007,27(2):129-131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文艺学研究转型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中西方文论中关于审美性的含义是不同的,西方文论中的审美性指向人的感性,因此认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代文学的审美性研究;中国文论中的审美性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文学以其特有的理性精神成为审美研究坚守的阵地。这种审美性差异的形成在于审美性诉求的文化语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危机主要在于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不是建立在必要的文学积累与储备上,已经演变为知识的自我推演与整合,从而导致文学理论知识与文学实践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距离,知识的交换只能在知识生产的内部完成,又反而加速知识生产的运转,最终导致文学理论知识的无根和膨胀.化解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危机,应着力改革文艺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生产主体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积累,让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生产中的问题意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改进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方式,把文学理论知识真正引向广阔的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