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体的诞生“立人”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核心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 ,但是 ,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 ,鲁迅遇到了他的真正难题 ,显然这个难题鲁迅并没有解决好 :单从人性的角度“立人” ,并不能走到那个本原性的“人”那里去。 2 0世纪80年代后 ,中国大陆思想一直涌动着解决此问题的热情 ,但路径单一 ,“主体论”思路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 2 0世纪初期“人性论”的视野。 2 0世纪中国“立人”思想存在着把人与社会、人与物对立的倾向① 。王晓华先生《个体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 0 0 2年版 ) ② 的面世无疑将此一问题推进到新的高度。王…  相似文献   

2.
“文学民间源头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理论,它的一条直接的形成路径来自于京剧的雅化及新文化人士对京剧雅化的批判。瞿秋白将阶级剥削理论运用到中国戏曲史的分析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史观;鲁迅对雅俗关系的阐述则相对深刻和全面,他反对的是文艺的士大夫化。然而在阶级观念日益膨胀的时代,简单的占有论被当成了文艺雅俗关系的全面理解,最终在文艺大众化、民族化思潮的推动下,形成了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正统和主流的文学史观。“民间文学源头论”不仅将文学形式的产生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还对雅俗两类文学的关系作了线性的、狭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王锺陵 《学术研究》2002,6(12):109-114
“文学民间源头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理论,它的一条直接的形成路径来自于京剧的雅化及新文化人士对京剧雅化的批判。瞿秋白将阶级剥削理论运用到中国戏曲史的分析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史观;鲁迅对雅俗关系的阐述则相对深刻和全面,他反对的是文艺的士大夫化。然而在阶级观念日益膨胀的时代,简单的占有论被当成了文艺雅俗关系的全面理解,最终在文艺大众化、民族化思潮的推动下,形成了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正统和主流的文学史观。“民间文学源头论”不仅将文学形式的产生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还对雅俗两类文学的关系作了线性的、狭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再发展: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引入中国 ;8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建构完成。此间 ,受国内极“左”思潮及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不顺畅。总结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拓新研究领域 ,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是 2 1世纪史学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样板戏研究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40年来的样板戏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从政治、道德角度出发否定样板戏,一种是从文学、艺术角度出发肯定样板戏。从时间上看,样板戏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即绝对政治化的文革阶段、情感唱主调的80年代、过渡阶段的90年代、多元化的21世纪。从研究视角来看,样板戏研究存在六个维度:样板戏事件研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样板戏研究、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样板戏研究、样板戏文本研究、文体比较研究、戏剧艺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南京政府时期的专家政治论:思潮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家政治论 ,亦称“专家治国论”或“技术统治论” ,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时的政治思潮。以《新月》、《独立评论》为背景的人权派、独立评论派 ,从事组党活动的国家社会党 ,以及与国民党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公报》等 ,都曾是专家政治论的提倡者。一、专家政治论的阐发南京政权建立后 ,国民党人推行一党专政 ,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政权机构。党军矛盾、派系矛盾 ,甚至蒋、汪、胡的矛盾 ,都一度不可调和 ,重建政治权威困难重重。以胡适为首的自由知识分子 ,呼吁人权与约法 ,批评国民党的“武人政治”与“分赃政治”。“专家政治论”即是在这…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个 2 0世纪发展总趋势的宏观研究角度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对自己所处时代重大基本问题的科学发现与正确解决 ;马克思主义在 2 0世纪成功实现了两次理论主题转变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论”的历史辩证法走向列宁毛泽东的“如何取得胜利论”的革命斗争辩证法 ,进而转变为邓小平的“怎样进行巩固与建设论”的和平发展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以学术范型为重要关节点来研究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是一个由 2 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 ,到 1 9、2 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再到 2 0世纪 40年代之后的“定格”,最后到 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这百余年的历史 ,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 ,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 ,一是最初的二三十年 ,一是最末这 2 0来年 ;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单调了一点。“学术政治化”是百年文艺学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一。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要发展文艺学 ,必须不封闭 ,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样板戏"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研究中经历了三种述史模式的嬗变,即基于个人与社会记忆分类与整合的经验复现模式,基于文化理论与方法移植的概念想象模式,基于历史同情与语境还原的学理建构模式.为了进一步探讨"样板戏"现象所昭示的文化意义,必须把"样板戏"放到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性历史语境中,建构一种文化整体性视域,寻绎与梳理"样板戏"与传统质素的深度关联以及它作为"文革"中国家仪式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0.
孟庆澍 《中州学刊》2003,2(3):82-87
在文学理念上 ,胡秋原历来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者。如果从原始史料出发 ,认真辨析其“文艺自由论”在理论指向性、文艺阶级性、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多个命题中的复杂内涵 ,可以发现胡秋原理论中鲜明的普列汉诺夫色彩 ,他与 2 0世纪 30年代真正自由主义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8 4 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此 ,近代史研究是否已经明白无误 ?我不敢说。习惯于“文明冲突说”的史学家们似乎总也摆脱不了“西方中心论”或“帝国主义侵略论”两论对峙的无解局面。 90年代有学者提出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试图打破这种局面 ,不能说没有成效 ,但“问题”仍然不少。其实质不过是把 U.梅洛蒂 (U.Melotti)的“一元多线论”与时下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拼凑在一起 ,却未必真正弄清了这些理论的本意。这恐怕是 2 1世纪的历史学与相关学科的学者所应认真推敲的问…  相似文献   

12.
姜振昌 《学术探索》2003,3(7):57-60
2 0世纪 2 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和发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创造社和太阳社以“福本主义”为指导所作的倡导和引起的论争 ,既因理论的谬误与鲁迅之间在文学的特性、阶级论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对新文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也产生了积极的“鲶鱼效应” :激励鲁迅一反孤独与沉寂 ,并在深层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鲁迅由此译介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论著 ,对于指导包括鲁迅在内的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 ,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改善人类生存状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 ,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已经在人们不经意间划破了自然母亲的胸膛。灾难深重的母亲———自然向人类发出一声声带血的呼号 ,她所呼唤的就是涉及“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诸多方面的工程伦理问题。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 ,美国率先开展工程伦理研究 ,到2 0世纪 90年代 ,西方一批工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相继进行工程伦理研究和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 ,大陆的工程伦理研究直到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尚属空白。我省的肖平、唐永进、李素萍、徐行言…  相似文献   

14.
张琪 《快乐青春》2014,(9):70-71
老吴当年还是小吴时,就特别有表演天赋。20世纪70年代,单位里有个业余宣传队演唱样板戏,他就在沙家浜中演郭建光,那一招一式都很有味道。宣传队解散后,他就当了一名整天与报纸杂志打交道的分发员。不过,逢年过节单位里搞晚会,还是少不了他来个京剧清唱或者演个小品。只要老吴一亮相,台下立即掌声一片,他的老伴儿就是他当年的铁杆忠实观众之一。老吴爱管闲事,路见不平出手相助,也因此少不了被老伴埋怨。  相似文献   

15.
1978-2000年中国的儒教研究:学术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学术界》2003,(2):248-266
1978 -2 0 0 0年中国的儒教研究经历了二个阶段 :1 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儒教是教”说至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第一阶段 ,2 0世纪 80年代来至 2 0 0 0年为第二阶段。二十年间儒教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分歧亦较大 ,最大的分岐是“儒教是否宗教”以及“儒教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本文就上述两个问题的争论情况作一梳理并就儒教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唐建 《广西社会科学》2003,(10):175-176
20世纪学术界对“建安风骨”的讨论 ,从初叶开始 ,一直到 6 0年代前期 ,较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学术发展基本正常 ,各种观点都能畅所欲言。 6 0年代后期至 70年代中期讨论出现空白。从 70年代末起 ,研究工作很快纳入正轨 ,并且迅速掀起了讨论热潮 ,人们对“建安风骨”的认识越来越明晰 :即“建安风骨”是一种诗歌风格 ,是建安诗歌的主要风格。这就是现在人们带有倾向性的认识 ,也是 2 0世纪“建安风骨”论辩的最大收获。  相似文献   

17.
形成于 8 0年代初的“美学热” ,对于文学界摒弃此前“教化论”、“工具论”的文学观 ,恢复文学的审美本位 ,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对美的本质等形而上问题的探讨已不再引起学术界太多的关注 ,但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 ,却一直在文学研究界长盛不衰。“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发展 ,与上述的总体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在 2 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刻 ,对学科的回顾与展望 ,似乎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1999年 11月 2~ 5日 ,由《文艺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中文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世界来说 ,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是发展的世纪 ,“发展才是硬道理”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在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无法取得的成就。但从 2 0世纪 6 0年代末以来 ,发展的负面效应开始显露 ,其突出表现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出现并日趋严重 ,一批“生态悲观主义者”和关心人类前途的人担忧继续发展下去会出现“全球性灾难”。在这种背景下 ,生态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 ,并且把人类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 ,是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伟大实践分不开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照邓小平提出的“聚精会神抓党建”的嘱托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一直坚持抓党的建设。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开始 ,十多年来 ,在党建方面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作出了许多重要决定 ,“七一”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已经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198 5年 5月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提出了整合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观念“2 0世纪中国文学”,以后他们又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 5期以《论“2 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发表文章 ,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主流话语”。从 5 0年代初到“文革”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附庸政治、实录式的研究居多。粉碎“四人帮”以后 ,当代文学史研究进入拨乱反正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但这时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陈陈相因者多 ,有创意的学术著作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