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对话论”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新华 《中州学刊》2002,(4):175-177
“比较对话论”是国内学界涌现的一种有影响的、相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问题的研究范式。但“比较对话论”隐含着多重哲学话语不可通约性而导致的相对主义困境 ,很难处理多重语境交错影响下文本解释上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继承与发展的矛盾关系。文章认为 ,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不是一个维度能够解决的 ,而是需要多维的研究角度相结合才可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围绕马克思的当代性问题展开讨论 ,这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面临的“无根性”危机。为了克服这种危机 ,学术界出现了“移心式”的重建与“溯源式”的开新两大走势 ,或者说涌现出了“理论重建”、“话语重释”与“语境回归”这三种有影响的研究思路。文章认为 ,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不是一个维度能够解决的 ,而是需要多维的研究角度相结合才可能完成。关键是不能把历史地理解马克思与当代性地解释马克思、“移心式”地重建与“溯源式”地开新这些途径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是一种知识论路径的解释,这种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变革的真正意蕴,只有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路径才能深切领悟其当代性意义;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知识论哲学思维的内部对立,马克思走出了知识论的思维路径,也就走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僵死对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就在于它拆除了一切近代哲学出发的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同质性之根本所在。   相似文献   

4.
新马克思主义在“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存在着“既取消马克思主义又要保留马克思”这个悖论。从这一基本教训出发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时 ,必须正确理解“当代性”的实质 ,把握当代语境和加强知识分子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演化与终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因其中立的研究立场而借助于学院(科)姿态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虽然在理论上,这仍然是一种容易证伪的范式,但是其提出的有关文本问题以及在“两个马克思”和“马恩对立”论上做出的论证却具有很大影响。这组笔谈从历史背景、理论旨趣和核心论题等多个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如作者们强调的那样,这种正本清源式的学术清理工作有助于澄清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理论问题。编者认为,自觉的方法论建设在任何时候对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拨开先前各种理论成见和迷雾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意义上,西方“马克思学”具有案例性意义。稿件的学术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我们编发这组稿件,旨在推动对当前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解读模式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我们必须直面存在于我们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历史间距 ,承认理论的“可能性”高于理论的“现实性”这一理论演化规律 ;马克思哲学的最为杰出之处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具有巨大潜能和生命力的思想“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为后人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和创造空间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任务就在于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 ,去挖掘和发挥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8.
视马克思为“形而上学的颠倒者”,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及其哲学的误读;实际上,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在于“超越”而不是“重建”形而上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嚣尘上的历史境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当代西方哲学建立一种“对话”型的新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当代性并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批判社会、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我对马克思哲学中“体系”与“方法”问题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讨论中,出现了“体系”与“方法”的争论: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究竟是一种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研究和行动的方法?有人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创立一种哲学体系,它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贡献,主要在于提供了一种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哲学方法,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哲学,主要的就是要去掌握这种方法,去指导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也有人认为,任何哲学不能没有自觉的理论系统,不能没有体系,方法贯穿于体系之中,通过体系表现出来,研究马克思的哲学,就要掌握马克思哲学的自觉的理论系统,掌握了马克思哲学的体系,也就…  相似文献   

10.
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的问题与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他们的理由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相对于整个客观世界来说,它研究的是特殊的规律,因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这种观点是值得讨论的。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如果不创立历史唯物论,就不能完成哲学上的根本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核心,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局限性和形而上学性。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以前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是对人的“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743反而思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形成、之所以能够变革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其关键也是来自方法即思维方式的变革,而思维方式的变革更是源于思维方式所遵循的“道”或“理”,即思维逻辑的变革所决定。所以,从整个西方哲学思维逻辑变迁的历程来透视马克思是如何变革传统哲学的思维逻辑,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变革点,而且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必须被哲学所表征。出场学就是以表征当代中国时代精神而产生的哲学形式。承认研究"范式"的多样性是"出场学"存在的基本前提,或者说,没有范式思维,就没有出场学存在的合法性。而出场学之所以能够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前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马克思哲学在某些状态下的"缺场"问题为背景、以构筑与当代中国历史语境相适应的哲学研究范式为目标的哲学研究体系。出场学存在的最为重要意义在于,它以解决社会实践问题为主旨,试图在理论思维上实现对现实生活世界问题的"在场"超越。  相似文献   

16.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性质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果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立足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我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虽然马克思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17.
新全球化历史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创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 ,2 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她的哲学世界观如何实现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 ,存在着三大创新路径 ,也即“一体两翼”的创新格局 :所谓一体 ,即在对新全球化时代重大问题的反思和“改变世界”实践中弘扬马克思主义“反思的问题学”本性 ;而所谓“两翼” ,一是通过以时代视野重新深度解读当年马克思文本、探寻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 ;二是通过与当代中西哲学对话而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金美 《江汉论坛》2005,4(8):61-64
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创理论,恩格斯哲学、列宁哲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它们既具有“个性”特征,又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相一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批判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要改革理论体系、关注时代性问题、加强“文本”研究、与当代西方哲学“对话”,但必须坚持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有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路,我们就能实现“返本”与“开新”的统一,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与方法自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当代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 ,自觉的方法意识既是新成果的重要依据 ,也是学术规范的基本保证。本文把《回到马克思》以及新近出现的批评作为具体案例 ,着重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自觉意识、事实依据和理论逻辑以及学术批评的规范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强调必须通过方法自觉来沟通当代语境与马克思文本 ,从而凸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