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二十世纪初期著名的文学史研究学者,王国维与胡适在文学史观、文学史研究方法等方面存有诸多异同.这些异同既反映了一代学人在文学史学科初创时期各自的深刻识见,也彰显出文学史学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境遇.对王国维、胡适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方法作一比较,对于厘清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发展踪绪,建构民族特色的文学史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昌首义的辛亥革命迄今已历百年。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是其伟大成就。鲁迅与胡适都曾热情欢迎赞颂。而他们同袁世凯尊孔复辟丑剧的斗争,表明共和与帝制的矛盾仍然尖锐而长期地存在,辛亥一役并未完成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文化的任务。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灵魂。五四新文化运动积极倡行打倒孔家店,即是要打破君主专制的灵魂,替中国的民主共和的现代社会打造思想文化的基础。专制永长,昭苏非易,反对专制主义及固有精神文明的种种劣根性,任务仍相当艰巨。 相似文献
3.
将中国文学按表现工具分成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与正统的僵化的死文学,这一文学史理论假说,是胡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胡适提出新文学的来源皆在民间,打击了贵族文学与传统思想。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路新奇,见解独到,框架体例别致,但也存在着许多空疏与偏颇。 相似文献
4.
钱基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坚持学术化的文学观,并在学术史观的视野下以文学观为基础建构其文学史观,从而达到文学观、文学史观和学术史观的统一。与之相比,文学通史观、图志文学史观、文学发展史观、人性论文学史观、朝代文学史观和三古七段双视角文学史观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仍然在三者的统一问题上存在缺憾。 相似文献
5.
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建构,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厘清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身份问题与多民族文学史观念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写作策略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价值评价标准关系。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试图从总体上把握胡适整个思想、学术活动的方法论问题。“反抽象”作为胡适全部思想方法的一个总特征,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重大的学术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抽象”不仅仅是思想方法,更重要是它代表了胡适寻找的一种学者精神,本文主旨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9.
就雷纳·韦勒克所追求的文学史境界而言,他反对仅仅限于文学话语系统内部的传统与秩序,而回避向社会、历史与文化系统的扩展与延伸.韦勒克不但对文学史的他律论模式进行了透彻的论述,而且还在明辨的基础上予以了纠偏正误的悉心阐述.尽管韦勒克对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派等诸种批评流派的撰史观念都有所继承,但是,他的文学史观又的确存在着诸种特质.韦勒克无论是对于文本的分析,还是对于现象的把握,都表现出视野开阔、立意高远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0.
鲁迅胡适林语堂政治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鲁、胡、林三人的共同特点如果不放开眼去看,很难找到这三个人的共同点。然而,作为读书人,他们却有着完全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之一:人格的独立性。鲁迅的人格体现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他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甚至说:要在临死前把自己的尸体捆在高树上,不让想吃他的老虎吃掉。鲁迅的独立人格建立在对社会和人本身的深刻理解上。胡适的独立性表现得极为富有张力,他与当权者的合作是有限的,更不愿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与国民党政府时好时坏的关系表现了他的这种独立性,他说:“在专政独霸之下,唯一的特点就是服从与不服从… 相似文献
11.
温潘亚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100-103
形式主义文学史观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必须恪守文学是自足的完整系统,努力追寻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学史是文学形式辩证自生的历史,所以文学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显示文学的“文学性”。形式主义文学史模式最核心的范畴是“主导性”,它联系着无意识化和陌生化这两极,此乃形式主义文学观的核心,也构成其文学史观和文学史方法论原则的最主要的基础。这种突出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只谈历史却忽略文学倾向的反拨,但其片面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2.
13.
雷纳·韦勒克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综观韦勒克的诸种著述,无论是对于文本的分析还是对于现象的把握,都充分体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史的诸种理论与实践的透彻研究。他凭借对于文学史料的有力把握,以积极、开放与动态的历史意识、较为辩证与整合的史实观念对诸多文学史现象与理论予以了扬弃与修正,其文学史研究囊括了对于翻译史、文体演变史以及思潮嬗变史等诸多文学史撰著中的问题的阐释,为后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与无尽的学术资源,从而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语言观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胡适从一个学者和启蒙者的立场出发,更强调满足社会现代性需求,因此他以文学名义发动的语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而鲁迅则既从启蒙者也从作家的角度看待这个变革,因此他的文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对语言的要求。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中正好能够看到胡适白话文理论的某种缺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家,也是重要的批评家。他在总结明代文学史的教训中提出一系列的主张,具有独到的系统性,开清代文坛风气之先,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现代性"与文学史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写文学史”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的新发展,这些发展也促使了文学史观的改变和文学史理论的发展,这其中关于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探讨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和文学史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文学“现代性”思考和文学史观探讨的深化,正在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这就是“文学史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宽容伦理学和怨恨伦理学的分析,通过胡适与鲁迅的对比,重点分析了鲁迅的怨恨伦理.指出胡适对容忍的认同,根本上是源于近代以来逐渐主流化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本身就内涵着宽容,而且它也正是从宗教宽容发变而来,又推广开去,从而成为近代文明尤其是近代政治文明的最重要的价值表现.比较之下,鲁迅对社会的痛恨带有本体性,复仇意识所体现的文明形态,更多带有近代之前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宽容伦理学和怨恨伦理学的分析,通过胡适与鲁迅的对比,重点分析了鲁迅的怨恨伦理。指出胡适对容忍的认同,根本上是源于近代以来逐渐主流化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本身就内涵着宽容,而且它也正是从宗教宽容发变而来,又推广开去,从而成为近代文明尤其是近代政治文明的最重要的价值表现。比较之下,鲁迅对社会的痛恨带有本体性,复仇意识所体现的文明形态,更多带有近代之前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胡适与鲁迅是“五四”文学革命各走一脉的巨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婚恋情感方面,胡、鲁二人遭遇了相似的难题,都有一个由母亲包办的小脚女人;选择了不同的路途,胡适与江冬秀从一而终,鲁迅中途与知识女性许广平共筑爱巢。这一相同的遭遇和不同的抉择,有着各自不同的缘由,体现出殊异的文化心理,并对他们的创作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胡适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因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开风气之先,成为我国摆脱封建旧文化、建设现代新文化的开山宗师,享有盛誉。然而,他在翻译方面的贡献往往被忽视。本文通过探讨胡适的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发现胡适的翻译活动是其文学创作的先导,是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工具,从而阐明翻译的社会目的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