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顾吉辰同志撰著的《<宋史>比事质疑》一书,于1987年在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最近,他的另一本新的学术著作《宋史考证》(计74万字),又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研究宋史取得的又一新成果。它对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古籍整理研究的同志,在阅读、使用《宋史》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说《<宋史>比事质疑》一书具有下列三方面的特点:一、全面系统地对《宋史》本纪、志、表、传进行考辨质疑,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二、考证资料广博,尤注重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提高了本书质疑的学术价值;三、推翻了一些史学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的见解,新著《宋史考证》则又具有如下新的特点: 首先,它着力于南宋朝记事的考订质疑,为治南宋史者打下了可靠的史料基础。《宋史》为我国二十五史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官修正史,其本纪部份计有 相似文献
3.
漆侠先生所撰《宋代经济史》上、下两册,共计九十三万五千字,已先后问世了.此文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书评,它不得不兼及漆侠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道德.也附带说一些自己一直想说,而未形诸白纸黑字的话. 为着讨论《宋代经济史》的成就,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史和宋史的研究史.谈到经济史,中国古史中《史记·平准书》和《汉书·食货志》,作为经济史之专篇,实为世界史学史之首创. 相似文献
4.
陈教授 ,你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国近代哲学史 ,能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走进这一研究领域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走进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领域是被迫的。 1 973年我作为“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 ,来到华东师范大学 (当时称作上海师范大学 ,由“文革”前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合并而成 )政教系学习。那时的口号是“上大学 ,管大学 ,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政治运动接连不断 ,而且为了防止进了大学“一年土 ,二年洋 ,三年不认爹和娘” ,常年在工厂、农村“开门办学” ,很少在课堂里上… 相似文献
5.
○杨教授 ,您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我注意到 ,《理论前沿》2 0 0 0年第 1期一篇文章提到 ,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途径 ,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 ,建构了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对于我国哲学体系的改革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访谈形式,通过介绍周溯源编审个人的学术道路和他对当代史学思索的看法,希望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关注史学理论和参与史学评论。 相似文献
7.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进奏院狱"发生前,他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庆历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也为他提供了一展抱负的舞台,但"进奏院狱"却使苏舜钦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改变."进奏院狱"不能被简单说成是一起冤案,对此案应该有法律、政治和文人伦理三重解读向度.苏舜钦生前也把此案看作自己的人生教训,对连累好友深感后悔,但是他本人却始终没有调整好面对贬谪的心态,心灵上的紧张并没有得到真正释放,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其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以作协系统为核心对作家进行管理并对作家实行身份确认,是1949年建国后文学体制运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种文学体制自1990年代后逐渐松动。一些作家在体制之外按照自身意愿和市场资源配置原则自由流动和自主选择,彰显的是文学体制发展过程中作家自主性原则的胜出。但市场在最大限度地使作家获得空前解放、拥有自由的同时,也以经济的逻辑框划着自由的审美创造。自由作家与出版人所构建的主体间的经济与文化交往关系,整合与反映着社会构成的文化变动以及文学场域不同力量的博弈。 相似文献
9.
○邵教授,您是我刊访谈的第一位美籍华人,也是第一位女性中青年专家,有这两个第一,就更显得特殊。记得20世纪80年代,您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听说您去美国深造,故每次遇到“海归”学者,总要打听您的情况。这次有幸相访,首先请谈谈您的学术轨迹。●好的。我生在上海,18个月时我父亲因历史反革命而被捕,母亲将我过继给江苏省宜兴县楝树港的姐姐抚养。我在那个小镇上作为我阿姨的独生女儿度过了我的童年,5 岁上学,碰到非常好的语文老师,从此爱上读书。小时候与镇上的男孩们一块玩,有一次摔破了头,得躺着休息,便看起了长… 相似文献
10.
<正>○陈老师您好!我们很好奇您是如何走上经济学研究这条道路的?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走上经济学的学术道路,我觉得要完成从学生向学者的转变。这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有几个方面对我来说比较重要。首先是对经济学的兴趣。我对经济学的兴趣起源于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在我大四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陈老师,很高兴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对您进行访谈。认识您很多年,读过您不少研究成果,也了解您不少经历和故事。我想,一个学者早期的求学经历可能会与他此后所走的学术道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就让我们先从您早期的学术经历开始吧。这些不同阶段的学习经历带给您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的采访,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标志就是构建了基本的法律框架,结束无法可依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本土性、人民性、统一性、开放性四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需要通过制定民法典来促进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王教授在阐述个人学术目标的基础上认为:法律制度的完备必须与具体实践严密配合,法律适用是一项重要的持续任务.王教授荣任民法研究会会长,他认为民法学研究会应成为团结、研究、交流、智力支持、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平台,为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构建美好法治社会献力. 相似文献
13.
○薛教授 ,您的经历挺多样化 ,所受的教育也是多元的 ,这些对您的学术道路大概都有很大的影响 ,能否先从这一方面谈谈您的学术道路的开端 ?●我受的学历教育确实挺杂的 ,而且是多元的。和我同时代的教授中 ,有不少人经过自己的奋发努力 ,跨越了一些学习阶段 ,比如以同等学力身份直接报考了研究生 ,从而追回了因“文革”时期高等教育中断所耽误的时间。而我除了完整地读完本科、硕士、博士外 ,还多读了一个中专 ,这也是被扭曲年代的特有的故事。当年 ,我初中一毕业 ,即被上山下乡的浪潮卷到了吉林延边 ,几年辛苦劳作后 ,由于表现突出 ,被乡亲… 相似文献
14.
15.
○葛教授 ,您因学术而闻名 ,由闻名而经常被采访 ,仅我陋见就有《历史教学问题》、《探索与争鸣》、《文汇报》、《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对您的采访报道。不久前上海举行世界闻名的APEC会议 ,您也应邀作嘉宾在电视中接受采访 ,畅谈历史地理和旅游文化。这次我的访谈与此前有所不同 ,主要谈您本人 ,并且溯源穷流 ,了解您学术成长、发展的来龙去脉其实我的学术经历非常简单 :1 96 4年高中毕业后接受师资培训 ,1 96 5年起任中学教师不是教出来的。”但实际上他对我们的期望很高 ,他常说 :“我希望能在历史地理方面超过钱大昕、王国维 ,你… 相似文献
16.
黄教授,您是我北京访谈的第二位中青年专家,本来早就应该进行,由于“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传,使之一拖再拖,目前疫情已有好转,故访谈应正常进行下去,首先请谈谈您是怎样步入学术殿堂的? 好的。我于1958年8月出生于江南水乡城市——浙江绍兴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小学与初中都是在当地读的,其实在“文革”期间,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如果说我自幼对古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底,笔者在北京顺义他的寓所,就时代问题和世界事务对何方先生进行了访谈。下面是这次访谈的内容。赵诚(山西省委党校教授):何老,您的新著《党史笔记——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在香港出版后,引起学界和思想界的重视。据我所知,一些“三八式”老干部,对您的这本书非常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史研究:以点带面转换视域——周积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教授 ,去年我采访了首都北京的宋镇豪研究员 ,这次找到了生长于武汉的您。武汉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 ,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武昌起义 ,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从此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武汉人杰地灵 ,作为长期在此受熏陶的您 ,是怎样走上学术之路的 ?●我是“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 1 966年初中毕业 ,适逢“文革” ,在经历了一段激情冲动和盲目后 ,陷入迷惘 ,走向逍遥。这段时间 ,读了很多当时被视为“禁书”的中外名著 ,大大地开阔了眼界 ,思想上对当时的很多问题产生疑虑。下乡后 ,始终有一种渴求知识的冲动 ,… 相似文献
19.
<正>一、求学于中西一流学府,致力于引领学术前沿(1980-1991)○王宁老师,您于1986-1989年在北京大学师从杨周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中国自己培养的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随后,您又前往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能否请您回忆一下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大学和乌德勒支大学人文学术研究学术思想的氛围和特点,以及这段求学经历在您整个学术生涯中的作用?●1986年,一个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仅读过三年大学的考生,若是在今天可能连报考硕士生的资格都没有,更不可能被北京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了,但是我的导师杨周翰教授却毅然决定录取我直接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我同时也要感谢北大研究生院领导为我破了一次例。也正因此,我在北大的三年期间, 相似文献
20.
重视编校质量,是出精品、善本图书的至关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出版家和学者,党玉敏认为:我国历来就有重视精品、善本图书的优良传统,其第一要义便是编校质量。当前,对编校质量,出版社普遍没有很好重视。“无错不成书”是广大读者对出版界的严厉批评。主要原因首先是领导不够重视,其次是编校人员的敬业心、责任心不强,第三是编校人员素质不高,第四是工作量大,时间不够。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编校质量才能提高。办地方刊物要增加投入,作出牺牲,吸纳优秀的外稿,这是保证刊物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