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上海租界与租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的租界文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具有先导性的文化范式,是依托租界生发出来的一种以混合中西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近代移民文化,具有鲜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自治性,成为上海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租界文化的形态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东 《河北学刊》2006,26(1):116-121
上海是一个因租界而突然崛起的城市,不管说上海租界是民族屈辱的象征,还是了解现代中国的钥匙,它在事实上生成了租界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我们可以从城市文化景观、租界的制度文化、租界人的文化构成等方面阐述租界文化的基本特征.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租界文化特征的阐释,对于推进近现代上海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天津,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点,而租界则在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西方文化主体的基督教会,依托租界,对天津的教育、报刊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极大地同化了租界内的西方文化,使其成为中国化的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果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租界文化,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天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 6 0年代前 ,上海租界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当地农村的关系还很隔膜。 186 0年后 ,为躲避战乱 ,大批农村人口拥入租界 ,两者间的关系空前紧密。但随着战事平息 ,这种关系又呈疏离 ,原因之一是当时的租界未能提供较多的谋生途径。两者间较紧密的互动关系 ,架构于 19世纪 70年代后以租界为主体的由近代工商业、交通业等为主干的上海城市经济较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并因此给上海农村的社会生活、经济结构乃至生产关系带来冲击和变化  相似文献   

5.
近代上海一市三治,在外事活动中,华界与两租界都尽力凸显本区域地位,凸显各自的文化,凸显自己作为上海主人的身份。上海道台在豫园用八人大轿、中国传统菜肴接待美国来宾,是突出的例子。有些本属租界单独负责的外事活动,如英皇孙来访,上海道台也千方百计突出其地主身份。在有些外事活动中,如接待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美国陆军部长达夫提、法军将军霞飞,三家也有联系与合作,甚至联合接待。由此可以看出华界与租界的关系,除了对立、竞争的一面,也有和谐、合作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地处中国城市中的外国租界地,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特点,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交汇地.本文以天津为例,详细论述了租界对近代天津住、食、玩三方面的深刻影响,指出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的变迁既不表现为传统因素的顽固保守,也不表现为“全盘西化”,而表现出中西杂糅、新旧并陈的过渡性特征.而天津正是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7.
陈文彬 《社会科学》2008,(1):155-160
为了保障以纳税人为主体的公众利益,保护各自主权和区域利益,促进租界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近代上海租界创立了公共交通专营制度.该制度对专营企业日常运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专营权的期限和终止条件作了具体的规定.通过专营权管理,体现了租界当局一系列现代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租界生活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租界生活主要不是为沈从文直接提供小说创作的素材,而是触发了他回忆、想象、构筑湘西世界的灵感,激起他叙事的欲望,为他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提供了思维的向度和坐标。寓居租界后,沈从文开始建构希腊小庙供奉人性,开始由乡情民俗的单纯展示转向乡村都市对立的深度模式,开始形成自己明确的文化批判立场。租界的生活世态照亮了沈从文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促使他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思索民族文化重造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2 0— 30年代 ,国民政府以收回国家主权为目标的对外交涉在一些领域展开 ,关税自主权的部分收回 ,政府印花税、卷烟税等在上海租界内的征收 ,以及实行已久的上海租界道契制度的变更等等 ,均表明收回国家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些结果。其中围绕对上海租界内工厂施行检查所进行的交涉谈判 ,是国民政府借实施《工厂法》为契机以图对上海租界收回部分主权的又一行动 ,这是上海租界史中一段重要历史 ,也是当时中外关系中一件大事。由于原始资源缺乏 ,这一重要外交交涉的内幕一直未被清楚揭示。本文根据有关原始档案资料 ,对这场交涉的曲折过程 ,及其所反映的有关背景等进行论述 ,以揭示被掩史事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李永东 《江海学刊》2007,(1):200-206
租界文化是现代文学不可规避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明显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流变和风貌格调。作家的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小说创作形成了复杂的影响。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和鲁迅、茅盾、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在催化孕育、抑制与更弦易辙、情理错位与叙事征候、聚焦租界与洋场叙事等四个方面,体现了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许多问题,如果能增加“租界文化”的维度,就能够洞悉到现代文学的一些新的方面,从而对文学史结论做出必要的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上海法租界与法册道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租界为近代上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租界屡屡出现的越界筑路与外国人经常性的越界租地,彼此交织.以往的论述多聚焦于越界筑路,视其为租界扩张之前奏,实际上大量的越界租地更具有蚕食性.法册道契作为在法租界内执业之主要凭证,在诸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从总体上说,法册道契的发放与法租界的扩张过程是一致的,但透过对道契档案的解读,可以更清晰地揭示法租界从设立到扩张的诸多细节及其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上海租界华人参政的早期拟议皆由外侨或列强领事提出,其动机并非出于对中国领土主权或华人政治权利的尊重,而是为了谋求租界自治地位的提高和工部局行政权力的扩大.每当企图失败时,其对华人参政的态度便趋于消极,加之因华洋矛盾而不断加剧的不安全感,使外侨最终普遍漠视和抵拒华人的参政诉求.华人对于自身参政权利的态度则随着权利意识提高、华洋矛盾加剧和民族主义的兴起而日益积极和主动.由于无权参与租界市政事务,华人商民在渐趋复常的华洋矛盾中缺乏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体制化渠道,对工部局和列强的不满与日俱增.20世纪初,这种不满情绪与民族主义思想合流,遂有1905年"大闹会审公廨案"后华人参政要求的公开提出和华洋严重冲突的发生.自此,华人参政日益成为影响上海租界市政管理和华洋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近代一个租界中的建筑空间及其使用进行考察和分析,讨论一种"租界文化"建构背后的机制与状况.在社会文化的结构与能动性之间永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博弈,对于一个具体空间的"客观"物质性,不同的利益群体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会做出截然相反的"主观"解释,人们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立场对文化加以建构的.就中国的租界--这样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言,伴随着人们对于种种"现代性"的渴望,呈现出的往往是一种多重的矛盾的文化"表情".  相似文献   

14.
徐涛 《社会科学》2012,(3):153-165
孙中山相关研究成果多、起点高、难度大。但或许因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战斗几乎都发生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学界对上海这个通商大埠之于孙中山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乏人问津。以上海为入口,走进孙中山的世界,从城市史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孙中山,审视这一对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人一城之间的关系模式,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群体文化,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大学作为发展和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地,负有向社会传播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在新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带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社区文化也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与伦理文化融合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文化和伦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一方面,伦理文化协调科学文化.表现为伦理文化规范科学文化发展的实践,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同的效应.另一方面,科学文化改进伦理文化.表现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伦理文化的进步,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念与习惯,并促进了新的伦理规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融合文化本质与受众自我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文化。在传播新技术的驱动下,受众通过参与和互动以生产融合文化,并与"传者生产"进行博弈而实现了自我赋权,最终分享了原来由垄断媒介文本和媒介文化生产的"传者"所牢牢掌控的媒介文化权力。融合文化还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也是现阶段正在出现的新兴文化样式和文化特征。当前,融合文化中受众的自我赋权及其赋权模式不断扩张和深入发展,但却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英、法两国在华租界在应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与渐趋强大的威权政治的双重挑战时,均采取了相应政策调整,但调整的步调并不趋于一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即英租界的调整政策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而法租界的调整政策则显得被动与滞后.这种现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是两国在华租界面临的外交压力不同;二是英、法租界内的华人参政水平的悬殊;三是两国在华租界的政治运作的文化理念及权力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张静 《东岳论丛》2006,27(4):187-189
在文化交流中似乎有一种壁垒,人们称之谓“误读”,意思是说针对一个正确的理解而言有一个错误的理解。然而我们对所谓“误读”问题首先要问的是对历史或文化的理解果真存在着一个非此即彼的标准吗?在历史的过程中,相互分离的历史世界,虽然彼此不同,然而流传物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总是人类的世界,亦即是一种用语言表述的世界。作为语言表述的世界,每一个这样的世界就从自身出发对自己世界观的扩展保持开放,也就是向其他世界开放,这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命题,并引出"普遍和谐"、"内在超越"、"内圣外王"三个核心理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汲取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