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跃进后人口损失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澄清了有关大跃进以后困难时期人口损失的几个概念,并且对该时期的人口损失作了初步估计,根据高死亡率地区的特点,对国外学者的一些论点提出商榷,研究了人口负增长地区的空间布局,指出困难时期人口损失与大跃进的破坏和自然条件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文证实了20世纪80年代公布的河南1949-1963年的人口数据是当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有较高的可信程度。利用当年的分年龄人口数据作队列分析,证明了大饥荒确实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这种损失在少年儿童与老年人中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3.
米红  贾宁 《人口研究》2016,(1):22-37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 ~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 ~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似文献   

4.
死亡率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随着各年龄组死亡率下降,人的寿命延长,年龄较大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必然上升,人口趋向老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绝对)正相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乎是反常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各年龄组死亡率逐步下降的幅度是大不相同的。多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各年龄组人口的死亡率都在下降,但其中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07,22(4):19-24
论文提出"非正常死亡"概念是难以操作化的,同时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人口数据质量并不太高,影响了对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人口研究,因此当前对当年的人口损失研究是无法精确化的.  相似文献   

6.
石人炳 《人口研究》2002,26(2):57-60
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原因 ,1 95 0年前后以青壮年男性人口为主的大批大陆人口迁入台湾 ,导致台湾部分年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性别比偏高使得处在婚龄段的男性人口成婚困难 ,男性终身不婚率高 ,老年离婚男性比例高 ,以及单身老人处境艰难。性别比偏高还导致婚姻年龄的性别差异扩大 ,经济落后地区女性外流严重。性别比失调的社会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扩散性、年龄上的传递性、社会影响的综合性和问题解决的艰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资料,认为该时期粗死亡率在25‰~35‰之间,婴儿死亡率可能在170‰~200‰之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随着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岁。另外,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对降低死亡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首先对全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进行了数学模拟 ,其次对我国 30个地区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与模型 (全国老年人口 )值进行了数学分析与模拟。研究表明 ,全国及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均可表达为年龄X的简单数学函数。本文还研究了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老年死亡人口登记的相性误差  相似文献   

9.
涂肇庆  原新 《南方人口》2002,17(4):34-40
所谓替代迁移是指迁移人口对长期处于更替生育水平以下的人口,因人口自然减少而产生的替代效用。广东省不但是全国人口流动和迁移最活跃的省份,而且人口总和生育率已连续10年低于更替水平,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本文实证分析广东省在无流动人口、保持峰值人口、维持峰值劳动年龄人口和潜在供养比最大值等条件下,流迁人口对总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替代效应,认为适度替代流迁人口是解决长期维持低生育水平地区所产生的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之一。本文根据香港1946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关死亡率的资料,对死亡率变化的基本情况、死亡率的性别年龄差异、以及死亡原因,作一初步分析。一、死亡率的下降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香港人口死亡率高,而且波动大,死亡率变动于37‰~26‰之间。这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背景的反映。战后,死亡率迅速下降,1961年达到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