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一 《领导文萃》2006,(12):106-110
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接见蒋经国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毛泽东不相信蒋介石,蒋介石也不相信毛泽东。”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期间,斯大林尽管承认蒋介石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但他实际上对蒋介石并不信任;当然,他对毛泽东也不信任。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总是从这个立场出发来解决苏联和其他国家、其他共产党的关系,苏联和中国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49年米高扬秘密出访中国,斯大林、蒋介…  相似文献   

2.
李同成 《领导科学》2003,(11):38-41
1953年3月5日晚9时50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因重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毛泽东顿时沉浸在悲痛之中。时隔不久,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突然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这份秘密报告犹如一颗重型炸弹在克里姆林宫爆炸,其“冲击波”迅速地辐射到苏联全国,乃至全世界。毛泽东看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后,非常气愤。他认为,斯大林确实干过一些错事,但绝不能全盘否定他,不能忘记他办过的正确的事,更不能忘记他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援助。斯大林“助蒋抑毛…  相似文献   

3.
杨军 《领导文萃》2010,(4):40-43
<正>从两个中心到各自为政《南风窗》:在国际共运史上,在苏联解体之前,中国和苏联曾经是两个中心,这一格局是如何形成的?高放:这应该说是1949年底毛泽东和斯大林莫斯科会谈达成的默契。现在回头看,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周  相似文献   

4.
杨天石 《领导文萃》2011,(19):40-43
在毛泽东对莫斯科的诸多抱怨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能看出其愤懑情绪的。其实还是关于1945年斯大林“不许革命”的这一段。何谓“不许革命”?按照毛泽东的解释,就是:“1945年当我们正在准备推翻蒋介石,夺取政权的时候,斯大林用他们中央委员会的名义,打了一个电报给我们,指示我们不要反对蒋介石,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副总理、副委员 长以上的中央领导人多 乘坐前苏联造的“吉斯110”、 “吉斯115”高级轿车。 毛泽东坐的是一辆黑色的防弹“吉斯”。1949年毛泽东访问前苏联期间坐过这辆车,回国后,斯大林把它送给了毛泽东。1971年9月,毛泽东南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历次讲话中,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所评说。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未能向斯大林一吐积郁毛泽东对斯大林评价甚高,称他是"世界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斯大林对毛泽东的评价也不低。1949年毛泽东首次访苏,苏联隆重欢迎,精心安排火车在正午12点到达车站。当天下午6时,斯大林率全体政治局委员在克里姆林宫会议厅的门厅列队欢迎,这是很破格的。当时斯大林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端  相似文献   

8.
畅征  张星萍 《领导科学》2006,(22):50-52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即1991年9月写了一本书:《抓住时机——美国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上面临的挑战》。尼克松认为,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使美国“有一种历史性的机会来改变世界”。所谓“改变世界”,就是要全球美国化。用尼克松的话说,是要“按照我们的形象重新塑造世界”,要“铸造第二个美国世纪”。他强调说:“我们的决定性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但从现实来看,美国并没有如尼克松所设想的那样“抓住时机”,独霸天下:欧盟的不断壮大、俄罗斯的复兴、中国的快速发展,彻底粉碎了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美梦…  相似文献   

9.
这里说的勃列日涅夫不是别的什么人,正是1964年“宫廷政变”罢黜赫鲁晓夫后上台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主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长达18年,至终卸任,理所当然的是一位政治家,他曾提出著名的让苏联人民“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理论: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很快被理论家们论证成真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不是自发的过程 1、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业已确立的1957年,毛泽东同志讲过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1页)这里,“辛勤劳动”很值得玩味。联系社会主义的实践,尤其窥视社会主义的某些曲折,不难想到:“辛勤劳动”很大程度上象邓小平同志说得那样,“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干”。  相似文献   

11.
《经营管理者》2009,(10):24-25
驯服长江洪水,是中华民族干百年来的一个梦想。19世纪末,孙中山先生为“平水患、兴水利”,在《建国方略》中曾经有过开发三峡地区水力资源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毛泽东在听取治理长江的汇报时,高屋建瓴地指出,先修三峡工程,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12.
崔向华 《领导文萃》2006,(11):70-74
说起许世友和毛泽东的关系,众人皆知:许世友最听毛主席的话了。一想到毛主席,许世友的心情就激动得难以平静。他对毛泽东有一种特殊的敬重之情。毛泽东也很欣赏许世友忠勇双全、胆识兼备、敢说敢为的士兵本色。许世友后来在回顾《我在红军十年》一书的撰写过程中深有感触地说“:我心目中总是矗立着三个高大的形象:第一是党,第二是人民,第三是战士。”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许世友向毛泽东提出,去抗日前线“杀敌建功”。毛泽东欣然“放虎出山”。许世友自从陕北随朱总司令奔赴太行到转战山东之后。有11年之久没有见到过毛泽东。但十多年来,他不管…  相似文献   

13.
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社会领域大部分职业都称得上是在“演戏”,甚至“全世界都在演戏”。鲁迅先生曾说过:“不幸因为是‘天地大戏场’,可以普遍的做戏者,就很难有下台的时候。”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直率地认为,政治就是一种游戏,“在政界,我们不得不做许许多多本不应该做的事情。”领袖政治表演作为一种政治“行为艺术”,通常是出于政治和行政过程中某种情势的考虑和战略、谋略、策略方面的需要。如1941年斯大林的红场演说、1991年和2003年美国布什父子先后为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而作的电视讲话,乃至现代各国政要任职时…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关于苏联三十年代大清洗运动中抓了多少人、杀了多少人、流放多少人,在国内外学界—直争论不清。此前社会上流传较多的是西方的观点,如英国史学家罗伯特·康奎斯特认为在一九三六至一九三八年至少有六百万人被捕,三百万人被处死,二百万人被埋葬在集中营;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大失败》一书中认为在斯大林时代“有数百万人惨遭杀害”,受迫害的人数“可以绝对有把握地估计不少于两千万,可能高达四千万”。苏联解体前后的苏联俄罗斯学术界更是热衷于这个话题。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德·沃尔戈科诺夫认为…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在莫斯科保卫战前夕,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南方苏军遭到德军的“合围”。本来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是,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痛骂朱可夫“胡说八道”,一怒之下,他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不久,基辅遭到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上苏军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往往能让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自己的意见。每次“闲聊”时,华西列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说些…  相似文献   

16.
沈志华 《领导文萃》2005,(2):124-130
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并非论战时所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持反对和否定态度,而是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苏共曾暗示要批判斯大林,中共代表团采取回避态度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包括米高扬发言在内的苏共公开发表的所有重要文件,而新华社的《内部参考》则详细报道了西方报纸对和平共处方针和米高扬发言的评论,以及苏联为大批 30年代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消息,这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议论主要集中在对斯大林的评价和…  相似文献   

17.
可爱的将军     
因为毛泽东说过,没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算半个中国人。徐海东将军为了要当“整个中国人”,一次在病中休养时很艰难地啃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是这位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访苏期间, 曾向斯大林要求推荐一位马列主义理论家,来中国帮助他编辑《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19.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对在他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总结。商品经济理论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斯大林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理论观点,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战争前夕斯大林是怎么思考的?下面是波斯克列佩舍夫在1941年5月下半月在有国家其他领导人和将军团参加的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速记记录。斯大林讲道:“形势日益尖锐化,而且很像我们估计的,可能受到来自法西斯德国的突然进攻。这当然难以相信,因为德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反对苏联的战争都没准备好,但是希特勒一小撮冒险家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如果总结一下1939年至1941年初的对外政策活动,那么主要的是:尽管有英、美的种种阴谋,我们仍得以避免苏联被拖入反对德国的战争。否则我们只得单独在两条战线进行战争,在西方反对德国和在东方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