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不少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后,都有这样的第一观感:看起来台湾已经远远不如大陆了——街道狭窄、设施陈旧、大城市中人流拥挤、偏远山区则贫困落后……然而,在台湾旅游,我却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在台湾,地铁有一个别样的名字叫做"捷运"。捷运车厢中的座位颜色是不一样的,普通的座位是浅绿色的,而车门附近为"老幼病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台湾高等教育的考察,对台湾的教师教育、高校国际化、高校机构设置等情况作了介绍,着重分析了对大陆高校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文章还对香港中文大学"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作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理念是制度与实践在思想层面的集中反映,对理念的考察成为观察与理解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面向。新闻传播学科的应用属性及其与"公共性"的紧密关联,以及台湾地区特殊的历史脉络与政经结构促成了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的独特演进路径:自台湾新闻传播教育诞生始,实用主义理念便在政策与市场的引导和支持下一直居于统领地位;直至"解严"后,社会力量的崛起、公民社会的成长与新闻传播学科自主意识觉醒方才推动理性主义理念在对实用主义理念的批判与反思中发展起来。近年来,台湾新闻传播教育试图在理性思维、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通识教育与职业训练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其理念呈现出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融合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2000年,对我个人而言,也是有着特别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7月10日至19日,我随湖北省电力企业考察团赴台湾进行了大约10天的考察交流活动。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台湾。从懂事的那时候起,我便学会哼唱"我爱我的台湾岛……";从调入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那天起,我便企盼能够到台湾走一走,去实地了解一下台湾的经济、政治、文化、风土人情,去见见那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自己的同胞、同学、朋友。7月10日下午18时55分,当我乘坐的"华航"C1614航班从香港机场起飞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多年的夙愿马上就要实现了。飞机正在飞越台湾海峡,这是一个为世人瞩目的海峡,最窄之处不过130千米,我虽然看不见云海之下的景物,却分明感到波音747飞机以它快捷的飞行速度,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距离迅速拉近。大约80多分钟后,飞机飞临台北市的上空,机翼下是万家灯火。飞机  相似文献   

5.
听台湾老师的课也有三回了,每次听后,总有不少感受。每次在台湾老师的语文课堂,总能感受到他们和我们不同的课堂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第一次听台湾老师的课,是2005年在福州市群众路小学举办的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台湾王家珍老师上《零的联想》。第一次听,台湾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蹲下来和孩子对话,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  相似文献   

6.
正被誉为"台湾爱迪生"、"台湾比尔·盖茨"的邓鸿吉教授,是台湾教科书的模范人物。他因逾千项发明闻名华人地区,三十多年来坚守发明领域,同时也为培育更多小发明家而献身教育界。"发明是一项提升和改善人类生活素质的伟大贡献,但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一名'现实'的发明家。现实的发明家必须懂得赚钱!""我不敢说自己的财富像比尔·盖  相似文献   

7.
雍正时期,台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既有的治台政策已难以适应。清廷上下由于治台理念的差异,如何调整治台政策存在分歧,而以雍正帝为首的上层决定着治台政策的基调。但是以封禁为主的政策,与台地社会发展的需求背道而驰,更难以收到安定社会的实效。对此,闽台地方官有不同的见解,沈起元即是其中的代表。"台湾文献丛刊"等版本所收集的沈起元治台撰述史料,错漏不少,使人难以了解其著述的背景。沈起元赴台任职负有"绸缪海疆"的使命。他宦台时间虽短,但对台湾的地位及清廷治台政策的得失做了深入考察,不少建议颇为独到、富有远见。诸如重新调整台湾的军政格局,改"防海"为"防山";开放大陆民人赴台谋生;积极开发内山土地,通过抚"番"政策,"化番为民",以消解汉"番"矛盾,巩固清廷对内山地区的统治,等等。从有清一代的治台政策演变看,沈起元的这一系列建言,或迟或速,均得以施行。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2008年"总统"候选人马英九的太太周美青,一直行事低调,几乎成了台湾政坛上的"隐形官太太",外界对他们夫妇的感情生活也知之甚少。不过,如今这个"谜底"已被揭开。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马英九在刚刚推出的《"治国"——台湾赢的新策略》一书中,流露出对太太相知相惜的款款深情,透露了他们之间不少鲜为人知的"情感秘密"。  相似文献   

9.
张慕飞,1922年出生于湖北老河口市,1941年考上黄埔军校第18期,1950年元月去西班牙留学,1952年就读于西班牙陆军大学.毕业后回台湾,曾任台装甲骑兵团团长、台"新闻局"驻拉美国家代表,退休后定居于西班牙,1995年回上海定居. 我出生于1922年,今年已是八十有几了.回首这一生,我也曾邂逅过不少名人,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皇民化"运动是1937—1945年间日本殖民者对台湾民众推行的一场旨在全面改造台湾民众身份的政治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殖民者主要从日语的进一步普及、宗教信仰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日本化及传统姓名的更改这四个层面对台湾高山族进行形塑。貌似文化同化措施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殖民者图谋通过外部的强力介入,从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等方面对高山族进行全面改造的本质。通过"皇民化"运动的"洗脑"教育,不少高山族青年产生了虚幻的日本"国民"意识,甚而积极参加"高砂义勇队",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和炮灰。从长远来看,"皇民化"运动对高山族的形塑也埋下了少数人后来持"台独"错误立场的思想祸根。  相似文献   

11.
经由考察马森与姚一苇1960年代话剧里"荒诞剧"艺术手法,了解台湾剧作者如何接纳"荒诞剧"。他们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舞台形象、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着与荒诞剧相像的地方。这种艺术表现突破了过去写实或拟写实的剧作,丰富了台湾剧坛的生命力,成为台湾话剧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台湾话剧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还对70年代以后台湾话剧的舞台观念与演剧实践的变革产生了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台湾地区技职院校的考察,介绍了台湾技职教育的体系、结构、特点和发展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3.
台湾客家较多地传承了原乡的客家文化传统,随着客家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些台湾客家文化完成了从"旧习俗"到"新传统"的华丽转身.考察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中的传统需要借助创新来增加活力,创新同样需要借助传统不断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不能剥离客家文化本身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4.
李小瑛 《源流》2012,(6):66-68
台湾曾经离我们很远。当我把祖国大地的省份基本上涉足过一遍后,到台湾去就成了梦想中的一部分。说是梦想,因为到台湾去曾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年有不少人就因为偷听台湾电台被判了刑、坐了牢。今天,我们已有机会随时去领略美加的繁华、欧洲的文明、日韩的先进、东南亚的古老,台湾在  相似文献   

15.
应台湾南投同济会的邀请,我于1998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访问了台湾。在邀请方的安排下,先后参加了南投家扶中心的家扶活动,参观了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对台湾的学校教育有两点深刻印象:一、台商的学校教育很重视青少年的品德培养我在广西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工作,在这次学术交流活动中,我注意了解台湾学校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访问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首先参观的一所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环境较为幽雅,规模不大,在教育计划及培训目标上均与公立的接轨,在学校教育中始终贯穿礼貌、生活良好行为、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我作为广州市作家赴台湾地区考察访问团的成员,对祖国的宝岛台湾进行了文化交流和考察访问,现将所拍摄的相片几帧奉上,以飨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17.
大陆版台湾文学史对195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叙述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官方词汇笼统概括下完全忽视或疏漏女性文学;个别作家之"点"多而总体状况之"面"少;较少吸收海外及台湾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多关注怀乡忆旧等牵涉家国意识的题材,而忽略关注台湾日常生活的"在地化"书写。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学者们对这个年代整个台湾文学生态的构想与研究。学者们应减少性别偏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来撰写和修缮台湾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随着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组织发展考察工作任务繁重,不少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对入党前的考察教育工作,忽视或放松入党后教育的现象,尤其是正式党员的教育工作。本文旨在探索能够加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载体平台,利用平台的承载作用,将大学生经常性教育引向深入。并联系工作实际,介绍以"一套体系、两个工程、三大平台"为载体的运作模式。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党员标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高校党员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台湾“原住民”教育问题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原住民"教育问题是当代台湾民族问题中的热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原住民"运动兴起以来,台湾当局通过专门立法和完善各项教育政策推动"原住民"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原住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原住民"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制约,"原住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积重难返,这些措施尚未发挥积极的作用。"原住民"教育模式的重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原住民"问题的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成舍我的研究,大多将他的从业经历与思想沉淀割裂为大陆时期和台湾时期,出于政治气候的考量,当前大陆的相关研究,极少将成舍我在台湾时期的作品文本作为考察对象。对成舍我在离开大陆之后发表的作品进行细读,结合成舍我子女的回忆录及大陆和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尝试梳理出成舍我心路历程的基本轨迹,进而揭示在历史大变局中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成舍我走上歧途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