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次的脱险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刚刚九岁。一天,我们去镇里看了一场电影,电影散场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天早已黑了。电影院距离家近五里路。为了壮胆,我和同村的一位同学结伴往家走。他比我大四岁。  相似文献   

2.
疯疯癫癫     
暑假,我写了一篇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和姥爷去看电影。外面风很大,沙子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吹得我们的眼睛都睁不开,头发也被风吹得散乱散乱的。我和姥爷顶着风走,疯疯癫癫,就到了电影院。”  相似文献   

3.
《可乐》2006,(3)
小时候没啥娱乐项目,所以电影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时光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平时晚上县电影院门口总是聚集着很多等待进场的人,电影院把门的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他可以恩赐你一场免费电影,每天有多少双期待的眼睛盯着他啊。成年后我忍不住寻思,如果那时的女孩子像现在这么开放的话,兴许会有人为了一场电影以身相许。当然那时的人很单纯,把门的也很原则,时代的原因剥夺了他们走"桃花运"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不再去电影院1994年,我穿粉色泡泡裙扎羊角辫,我喜欢离家一千米外大大的电影院,电影院门口有很多退休的大妈和年过花甲的婆婆摆摊卖许多小零食。我常常缠着妈妈晚饭后去看电影。那时候我还看不懂电影里缠绵悱恻的爱情,我只是钟情每次都可以在电影院大幅绚丽画面的缤纷中手捧大把零食,毫无顾忌地满足我的馋嘴。  相似文献   

5.
买票     
一个人去看电影。他买了票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儿,又走出来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又过了一分钟,这个人再次走向售票口,又买了一张票。这次售票员就问他了:“你不是已经买了票了吗?干吗还要买啊?”那人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  相似文献   

6.
轻松一刻     
《社区》2012,(28):58-58
他老撕我的票 有一天,一个荷兰人在美国看电影,买了票之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又走出来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售票小姐觉得很奇怪,可是还是卖给他,结果又过了一分钟,又见那个荷兰人走向售票口,再买了一张票。这次售票小姐就问他说,不是已经买了票了吗,干吗还要再买啊?那个荷兰人就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  相似文献   

7.
正杰克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名电脑程序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写着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代码,杰克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创作中,乐此不疲。但是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让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天工作结束后,他常觉得腰酸背痛、头晕目眩。杰克是位电影迷,工作闲暇,他会把时间交给电影院。这个城市的电影院,杰克几乎都去过,但是在电影院看电影都是千篇一律地坐在椅子上,这非但没有愉悦杰克的生活,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病情。有一次看电影,由于坐的时间太长,杰克不得不站了起来,没想到立刻招来了后面观众的指责。  相似文献   

8.
畸小山 《北京纪事》2011,(11):76-80
看艺术电影这件事就这么一下了发生了 多年前的小录像厅、盗版影碟的泛滥,在电影院大萧条的时候,培养了一大批热衷类型片、文艺片的电影青年和影迷,其中有些人后来干上了与电影相关的工作,还有些人成了著名电影导演,比如贾樟柯、宁浩等。如今电影院又重新繁华起来,但是能够看得到的好电影依个屈指可数。作为一个地道的影迷,我不得不经常蜗在电脑前看电影。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有钱了如何花?这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有钱了,买房子,拥有私家别墅成为主要的投资对象。然而,对美国百万富翁、犹其是好莱坞巨星来讲,能拥有一家自家的电影院,却是最令人羡慕和骄傲的。因为投资一座私人电影院,不仅要砸进上百万美金而且更是业主实力、地位的象征。它综合反映了电影院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因此,当今在美国,谁能说“我拥有一座私家电影院”竟成了一种身份的代名词。 据美国《时尚》杂志介绍,美国好莱坞像歌星迈克·杰克  相似文献   

10.
张金刚 《社区》2010,(28):59-59
应大学期间的英国留学生同学杰克之邀,我到伦敦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而且就住在杰克家。周末午后,灿烂的秋日阳光暖暖地泻入房间,我慵懒地躺在沙发里闲翻杂志,舒适欲睡。此时,杰克一身休闲装束走过来说:“走,一起去看看我的开心农场。”“啊,原来英国也流行开心农场游戏?”见我不解,杰克故作神秘:“不是游戏,是现实。走Ⅱ巴,到了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1.
一、美国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数十年中,专业经济学家的人数增长惊人,而且目前这种增长趋势仍在继续。1950年以前我就在芝加哥大学开始研究经济学。当时,英国在经济学方面是走在最前头的核  相似文献   

12.
在伦敦炒房     
新月 《华人时刊》2008,(10):80-81
蔚是我的伴娘,我结婚后她就远赴英国读书工作,转眼快十个年头,因为搬家换电话的关系,失去联络好几年,我时常想起这位好姐妹,不知她在英国过得好不好,总算老天有眼,竟让我们在人潮拥挤的公交站再度相遇。这才知道她其实回国好几趟,父亲和弟弟相继过世,坚强勇敢的她仍旧回到英国工作,爱情婚姻全部放一边,拼命赚钱,而且还顶了一问中医诊所,变成老板娘。因为留在英国创业,去年还在伦敦买下房子。"你有没有搞错,去年英国受美国次级房贷利空拖累,房价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们公司和英国一家钢铁公司有一个合作项目,我作为中方的技术人员到英国去工作了两年,算是打洋工,这段经历增长了我的见识。刚来英国不久,我就发现在伦敦的地铁里、公共汽车上、街道边、酒吧里随处都可以看到手捧着书的英国人。英国人喜爱读书是世界有名的,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发现大多数英国人也许会对电视台、广播电台所讲的东西抱点怀疑的态度,但一致认为书里讲的东西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往往是深信不疑。一次我到同事克勒家作客,克勒的夫人曼琳女士非常贤惠,看她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我也过去帮她煮土豆。煮了一会土豆,我看见锅  相似文献   

14.
到英国留学前,我在国内一家杂志社工作。当时我对英国人民的整体感觉大致如下:压根儿没什么生活压力,早上10点多钟起床到餐厅里吃个brunch(早午餐),结账时成心留一张大面额,优雅  相似文献   

15.
生我养我的非洲我叫 David,一个最传统而普遍的英国名字,中文译做大卫或戴维。但我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津巴布韦人,我一生中的前25年都是在非洲度过的。我祖上100年前从英国移居到非洲,父亲与祖籍美国的母亲在非洲相识,他们在津巴布韦生下了我。我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完成了大学学业,所学专业是饭店管理,1984年我25岁回到老家英国工作。可我在欧洲却找不到那种故乡故里的感觉,对那里的气候、生活方式都不能适应,就象香港回归后有些移民返回了英国,却感到无法适应,结果又迁回了生他养他的香港一样。1987年我回到了津巴布韦。从那时开始,我加入了假日集团(Holiday Inn)。嘿,有意思极了,我回到津巴布韦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以前这个国家叫南罗得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我在南非上大学时它独立了,改名叫津巴布韦。非洲国家原先大都是英国或法国的殖民地,五十年代由北非开始陆续独立,津巴布韦是最后一批独立的国家之一。内战持续了15年,因为英国人在那里赚了好多钱,  相似文献   

16.
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英资公司工作,因工作关系,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英国公民乔治,并最终和乔治结了婚。婚后不久,我和丈夫一起去了英国,居住在伦敦。结婚两年后,决定生个孩子。预备怀孕及怀孕之后的检查在预备受孕前4个月,我把打算生小孩的事告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卡尔。卡尔医生给我开了叶酸。他说,叶酸的功能主要是预防婴儿脊椎或神经方面的问题。他建议我坚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0月15日我又发现了通过中介介绍打工的一个好处,可以认识这个城市以及附近的很多地方。今天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今天没有课,我接受了中介给我的一份工作,到一家餐馆去做三明治。这家餐馆的位置,离利兹市中心很远,所以我必须坐车去。这也是我来到英国后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因为不认识路,我决定早一点出发。早上6点,利兹的天还没有亮,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秋风带着几分寒意不时钻进我的衣领里,令我不住地打哆嗦。到了车站,发现一个人都没有,我甚至不知道我是否坐对了车,因为我手上只有一张记着车号和餐馆地址的小卡片。这里的汽车站很奇…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宣民会为了增进各国文化交流,决定举办一次“全球儿童文化论坛”,活动由英国救助儿童会协办。协办单位负责在全球每个国家挑选一名14岁以上的儿童赴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参加该项活动。英国救助儿童会驻中国办事处接到通知,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紧张的选拔工作。英国救助儿童会驻中国办事处设在安徽合肥,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去试一试。我开始准备能展示我特长和才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英国,到处都是宫保鸡丁:王宫、古堡、基督教、市政厅之谐音也。到处都是希腊式的圆柱、罗马式的拱顶,到处都是红砖的房、石垒的街。在中国,一百年的房屋已经垂垂老矣,弥足珍贵,在英国,二百年的房屋,属于年轻的老头,成群结队;中国的古迹,大都埋在地下;英国的古董,大都立在地上。英国的街道,窄窄的、弯弯的,始终走不出中世纪的街巷。英国,对于曾经,像走在荡板桥上捧着一堆古瓷瓶,小心翼翼,谨防失手。  相似文献   

20.
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童年的时光是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度过的。那时我家住在崇文区花市大街的关帝庙街。离我家不远的花市西口有一座崇光电影院。这个电影院坐落在花市大街的马路北边儿。在它的对面,马路南边有一间小酒铺。这间小酒铺面积不大,也就有二十多平米的样子。里面放了三四张桌子,使本就不大的小酒铺更显狭小。喝酒的客人出来进去的,有时都需要侧着身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