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谷若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致力于英国文学,尤其是哈代、狄更斯、萧伯纳、莎士比亚、菲尔丁等名家经典的研究和翻译,做到了名家名译,为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谷若翻译富有特色,如翻译注释,方言对译,四字格运用等。本文主要探讨张谷若的翻译注释,以期对张谷若翻译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谷若以研究翻译哈代著称于世,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被中外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文章从方言对译、注释和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对张谷若翻译的哈代作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本是国际社会了解一个国家形势和政策主张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来源,因此政治文本翻译日趋重要。阐释学翻译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与表达的翻译理论。根据阐释学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政治文本时,应该先充分理解文本,同时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让译文更加准确、易懂。  相似文献   

4.
张谷若先生是用心做翻译的大师,其凭着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化的深入研究,使译文堪与原作媲美。张谷若先生的经典译文体现了认真作研究、用心作翻译的译家风范。以张谷若先生翻译的《无名的裘德》为例,通过张谷若先生对原作作者思想的精确把握、对原作风格的全面理解和对原作者写作方法的细致阐释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应坚持辩证的意识形态观点,把握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和意识形态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文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翻译意识形态研究并举以及意识形态翻译与翻译意识形态并重的理念,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和深度阐释学等理论对文本意识形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深度翻译”通过添加阐释性文本如译者序、评注、术语注解、注释等手段,有助于译入语读者了解异质的语言与文化。第四届“傅雷杯”大学生翻译赛所选的英语源文本中出现了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点和知识点,可灵活采用“深度翻译法”。结合参赛译文,针对性地探讨了“文化背景、专有名词、专业术语”三种注释类型在英译汉中的使用,实证分析了深度翻译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译者认为本国的文化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中倾向于用"改写"的翻译策略,挪用自身的文化对原文本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优越性基础上的翻译策略,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容易造成目标语读者对他者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在翻译活动中的辨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译者、承载着原语言与文化的文本、以及参与实际阅读过程的读者.文本中所承载的语言与文化以及读者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应该动态地去看待翻译活动中关于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之间的选择.本文从译者的目的、文本特点和读者等关键因素出发, 分析了上述因素对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动态选择的影响.说明在翻译实践中,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应用是相辅相成,辩正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理论常将“忠实”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关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译作对原作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忠实与否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是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原文的美在译文中成功再现.美学价值的再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翻译策略——等化、深化还是浅化——的选择.本文以张谷若翻译的《大卫·考坡菲》为例,从音韵美、修辞美和形式美三个角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其美学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提出语用学研究应致力于探讨语言的运行机制,即考察交际者在特定语境里如何通过顺应性语言选择来满足其交际需要,实现其交际目的。就翻译而言,它是一种类似但更加复杂的语际交际活动,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与顺应。语言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给翻译研究带来三点启示: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更是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模式,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春晓》及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位结构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主位结构理论亦是一种可以用于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语言学工具。本文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关主位结构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的古诗英译实例。通过分析原文和译文本身的主位结构,对比原文和译文之间在主位结构成分方面的异同,探讨主位结构对于译文构建的影响。这是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和交际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辨义论”与“译意论”的译者主体、翻译主体及其间性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所涉及的“语言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的层次和维度,旨在揭示高屋建瓴的“辨义论”和条分缕析的“译意论”都是以原文为取向的译意“忠实”论,“辨义”即“译意”,原意是本源。因此“辨义论”与“译意论”一样,对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微观的语言转换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适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为适应动态的文外和文内语境各要素的变量而不断选择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使目标文本的建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动态适应性.由于译者的意图及社会心智、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语文化环境等文外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文本类型风格各异,因而译文的评价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语用环境.翻译标准不是规定性的,语言结构对象与具体使用语境相关成分相互的动态适应使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文化之维:"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用翻译学是建立在传统翻译学的困境和现代语用学的勃兴之上的。文章以Soldier's Home原文及其中译文为基础,选取相关书面语料,通过运用语用学研究基本概念——"意义"和"语境",分别从语言的各层次上进行对比分析。藉此阐述语用翻译学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决翻译理论中的诸多矛盾,进而能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龙、凤凰、麒麟与dragon、phoenix、unicorn分别是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符号,意义上无交叉点。龙、凤凰、麒麟等英译时,会出现语码空缺。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龙、凤凰、麒麟的中国文化内涵,主张弃用这些错误的英语翻译,采用拼音加注的翻译方法,忠实文本,保留并还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翻译可看作一种以源语文本意义为导向的跨语际再实例化过程。文章基于再实例化的视角,分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本中213则标题的英译,探讨了译者选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完成译文的语篇再生和意义重构。研究发现,译者综合采用了升降意义权重、调整评价意义、删减修辞手段、改变耦合模式等策略和方法,合理选择了译文的词汇语法形式,具有突出的受众意识,以更好地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述特点,进而完成跨语际再实例化,实现了译文标题的语篇再生,做好内宣话语向外宣话语的转换,助力提升译文在目标受众的接受度,以达成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的顺利传播。   相似文献   

19.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