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慧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3):86-88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总结了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 ,创立了监察独立的思想 ,使其成为五权宪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的监察思想及实践对我们民主法治的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徐德峰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1):118-119
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是在借鉴传统监察制度优点、兼采西方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内容包括监察权独立、权威以及监察权受监督。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之所以彰显新意,在于这一思想对传统的超越;将中国古代权力监督机制纳人宪政框架的构想,也不能不谓是对宪政的一种贡献和创举。 相似文献
3.
试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61-64
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在革命活动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为注重官赈和义赈的结合、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救济的结合和超越国界的博爱观等等。这些思想的产生既与其家庭的出身环境和早年经历有关 ,也与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有关。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其民主革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丰富了中国社会救济史的内容 ,又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贾孔会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6):73-78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内容博大精深,是民主革命时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国家统一运动的纲领性理论。在进入新世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尤为迫切的今天,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仍有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认为发展中国经济,振兴实业,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发展中国的科技力量,而壮大中国科技实力的途径只有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传授最新的科技知识。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关系思想,经历了反抗民族压迫,提出民族平等以至民族自决等一系列飞跃,从而达到了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思想的高峰,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出“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第一个人,其思想的精华部分仍可为当今理论界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孙学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34-39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共和国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领导思想和崇高的革命风范。其领导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包括有领导本质理论、领导体制理论、领导用人理论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领导思想和治国方略的最高成就。其在领导实践中形成的恢宏的气度,顽强的意志,与时俱进的品格,天下为公的境界,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既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从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关心和重视教育,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主张教养有道,强调普及教育是国家任务;主张爱国主义教育,强调革命精神培育;主张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强调儿童本位之教育;主张向西方学习,强调发展社会教育。富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必须大力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力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妇女儿童教育,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教育的针对性;必须全面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步伐。 相似文献
9.
陈林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96-99
孙中山的实用思想实在"行",用在"民".认识论上倡导行,提出因需而行是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观上强调"基于民",把民生看着是社会历史的中心.在策略上则注重实效,为实现民主共和采用一系列灵活务实的策略.孙中山的实用思想对我们从事振兴中华的四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钱容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46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果,他认为民生是历史活动的中心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于缩小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姜国柱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4(1):51-57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事业四十余年,虽几经挫折和失败,却愈挫愈奋,而最终取得了胜利,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革命理想,达到了革命目的。其所以能如此,在于他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导。文章从自然观、知行观、历史观诸方面,对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作了具体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郭艳梅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43-45
孙中山的宪政民主论是其民权主义政治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辛亥革命中及此后,起了巨大的推动历史变革的作用,迄今仍有在政治思维上的启示性价值:人民主权学说、直接民权与间接民权相结合思想,以及素朴的民主集中制观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明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2):59-63
“均平”与“协调”观承认“均平”与“协调”是事物自身属性和发展趋势,它集中表面于孙中山思想的六个方面,是孔子的“正名”、“均无贫”与董仲舒的“三纲”、“均贫富”思想的承传与弘扬。 相似文献
14.
左玉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60-63
孙中山一生重视"法治",但没有忽视"德治":早年强调革命政党的道德建设,及官吏政治道德修养;晚年注重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并对中国固有道德进行新阐释,赋予近代意义。在他看来,"德治"是建立近代"法治"的基础,是造就"法治国"的前提,充分肯定了"德治"对近代"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严昌洪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120-126
本文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论述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指出孙中山针对国民素质低下的一些表现,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养成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大力推行普及教育,积极提倡教育平等,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热情支持女子教育,极力促进教育改革,同时非常关注社会教育。从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中,可看到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多重影响,并有与时俱进、与国情结合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6.
卜毅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34-136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的旗帜,在政治思想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将其“公共心”思想、“公仆”意识及重视党员素质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廉政理论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政治民主化和党员素质建设的道路,从而在根本属性上保证了党的廉政廉洁,使党的各项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王琼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16-18
儒家思想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形成及其政治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八目"思想与孙中山的建国构想(包括"五权宪法"、"三阶段建国")在根本政治理念上将统治者的高尚人格视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忽视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在政治制度建立的具体策略上把被统治者具体人格的完善看作是国家建立的前提条件;在政治文化上贬低个体权利在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表明这两个思想体系的关系并非表面、局部的相似,而是价值关注和逻辑思路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张学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2):73-77
孙中山立足振兴中华,提出了系统完整的中国经济发展构想。其总体目标是实现民生主义工业化,政治前提是消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必要条件是实行开放主义,制度模式是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的干预作用,实行公私并存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发展道路是从重工业到轻工业。构想中的许多见解与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基本一致,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相符合,因而具有超前的真理性价值,是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9.
华杰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124-128
本文在对《孙子兵法》形成前后历史时期的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水平进行梳理,尤其是对当时盛行的“鬼神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孙子兵法》与同侪先贤相比确实表现出了超前的唯物世界观的结论.并论述了《孙子兵法》在相对先进的唯物世界观的指导下,基于对国防和战争领域的思考与研究所表现出的成熟的辩证思维和理性的实证思维、成型的系统思维、敏锐的直觉思维以及超常的破规思维等独特思维方式在认识和实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