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抽象并不等于枯燥无味.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令人兴奋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并发现数学的美,学生就会喜欢它,对它有感情,有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去学数学,就会变教师“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就会将学数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2.
美的体验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名言出自法国雕塑家罗丹之口。我还想在后面补上一句:“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发现美,更要用心灵体验美。”  相似文献   

3.
张尔宾 《金陵瞭望》2011,(10):84-85
中国文字是形、声、义相结合的文字,它不仅有形、有声。而且能表义。它能给我们提供许多的想象空间.文字的意象又给予诗的意境.音调及韵律则让诗歌和绘画具有了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4.
“小题大做”是写作活动中立意的一个惯用手法。它的好处是,能将平凡小事中非凡的意义挖掘出来,以小见大,深化文章的主题,给人以启迪。写作中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帮助我们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发现”的敏感性,及时地捕捉生活中的美。  相似文献   

5.
“美”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有、无人不有的特性。因此,作为构成美、美感的基元.必须与之相适应,也具有与它这些特性相吻合的、相一至的,最少可以根据这些要素,以形成美的基元的东西。在美的超越时空等条件中.人无疑是最为核心的主体。正是由于人的能动性,人的生活实践,人作为一个类的一代复一代的经验的沉淀与传递,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事事、处处、无不有人的存在,人的活动。因此,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生活,就不存在美,根本无美可言。既然如此,我们就—定要追问下去,是什么样的人类的生活能形成美,即这些生活必须具备了…  相似文献   

6.
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术学科的美育,是通过学习美的知识,掌握美的技能,发现美的规律,创造美的形象,体味美的价值这五个层次完成美育过程的.完成这五个过程,也就是使学生从最初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直接体现出利用视觉空间艺术的可感作用,使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使审美意识得到升华,对艺术上的或生活中的美与丑,都有较高的鉴赏和识别,促使学生达到思维的开拓和自身文化道德情操得到有益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利用本学科自身的特定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形成科学的审美观,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1.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我们都是天上的一颗星,都能发光,照亮一片天。 2.简洁是美的,复杂也是美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喻葵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我们的时代追求着美,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美。语文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同美结下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展现了一个万紫千红、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  相似文献   

9.
美,作为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对象化──关于美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思索胡家祥(一)美的东西总是具体的,因而是丰富的、多维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把握它,形成不同的定义.从现实的、人的角度考察.可以说,美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的对象化。美离不开人。自然界的享物只具有一...  相似文献   

10.
郝红红 《南都学坛》2009,29(4):136-137
健美操风靡世界已有时日,至今仍然“风景这边独好”,究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而它的美,是众口皆碑的原因之一。经过比较和研究发现,它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就像一篇朴实的隽秀的散文,还充满了诗性美。这种美与福柯的“生存美学”不谋而合。“生存美学”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生活的本质即审美;二是寻出真正的自身,  相似文献   

11.
喜欢     
喜欢,是一种很淡.很美的感觉,它时常驻留在我的心间。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寄托于玉。古玉之美,不仅在于它”材质的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如今.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收藏古玉的爱好者日益增多。为避免收藏者由于玉器养护知识不足,从而导致一些珍贵玉器受损跌价,失去珍藏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把这句话引用到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上来,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样,学生才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才会以正确的审美观去看世界,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美在不言中     
黄桂宁 《今日南国》2008,(19):54-55
我承认大爱无言,大美亦无言。自然界中,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水不言自流,山不言自重,海不言自宽,花不言自美……而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那么一个美在不言中的平凡群体——城市环卫工人。  相似文献   

15.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高原之舟耗牛,以负重、沉默、忧郁、孤独、凝视为特征,“半人半牛”是藏族青年诗人到美平措的自画象,并通过它而概括了雪域高原和整个藏民族的性格和灵魂──其诗歌发现和创造正在于此,即把最典型的“雪域塑雕”推到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7.
论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刘玉贤我们每读毛泽东诗词,便象面对着崇山峻岭,面对着大海怒涛,面对着天翻地覆,我们的心灵,便感受着一种无限的崇高美。在美的分类中,是分优美和崇高的。优美的对象,博克说它是小巧的,光滑的,娇弱的,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的。优美给人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断代研究的方式,对汉晋南朝书法评论语辞进行梳理、考释和美学分析,发现最早为人们关注的书法美是书体的典范美。典范美与书体的成熟和美饰息息相关。对典范美的崇尚意味着书法正统的初步确立。“实用”是文字由书体规范升华到典范美的内趋力,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典范美审美价值取向的理论根源。以“工美”为核心内容的典范美.从形式、技巧到艺术品味.均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后来,典范美又进一步泛化繁衍,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书法“中和美”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12,(18):F0003-F0003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周国平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优秀的边塞诗比作开放在当时诗国大地上的一簇簇奇丽的鲜花,这种“鲜花”之喻,仅只道出了某些边塞诗的优美品格,并未真实地传达出它的美学价值.当然。我们不否定其中有优美的诗作,但就整个格调来看,只有说它是空间艺术中的巨型雕塑,是语言艺术中的宏伟史诗,是音乐艺术中的“英雄交响曲”,是建筑艺术中的金字塔……如此,才能将它内在的雄浑力量表现出来.边塞诗真实地再现了祖国北疆壮丽苍茫的自然景色,生动地塑造了守边将士的英雄群像和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激动人心的崇高美.所谓崇高,它是与优美并行不停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