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语的一般过去时态主要用以表示过去时间发生的动作和状态 ,但也可表示现在时间和将来时间。不管它所表示的是哪段时间 ,过去时态的实质是“距离性”时态 ,即时间方面、心理方面和真实性方面的距离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对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时态特征加以比较。揭示两种时态之间的区别,并由此进一步分析英语陈述语气中完成时态和非完成时态之!司的差异。一般过去时弄清现在完成时的时态特征的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将其与一般过去时在时态特征方面进行比较。例如:”Hecame”附着于过去某一时间点或某一时间段,与说话时间“现在”相隔离。正因为这一时间与“现在”相隔离,所以不论伴随什么洋的时间状语,动作始终附着于过去时间,所伴随的时间状语可以是过去特定时间(yesterd。y)、现在特定时间(tod。y)、不定时间(everyday)或者将来时间…  相似文献   

3.
一个英语动词本身虽只有现在形、过去形、过去分词形和现在完成形四种形式,但这四种形式运用起来,也可变成十六种不同的时态,即: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将来进行时,将来完成时,将来完成进行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将来进行时,过去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而动词不定式是非谓语形式,它在句中不能做谓语,然而它又保留着动词的特点。动词不定式“todo”能有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和完成进行时等形式。它们的特点与动词的一般…  相似文献   

4.
指示是语言与语境的一个接口。英语时态系统的形成是操英语的人们在时间轴上切分客观世界的结果 ,分现在时态系统与过去时态系统 ,以现在时态系统为规范。在这两个系统中 ,分别以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为规范 ,其他时态都相对于各自的规范时态。英语时态的选用 ,一般先选用时态系统 ,再选用规范时态 ,然后根据需要选用其他时态。但英语时态系统的选用与体裁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判断话语或言语的“真”与“假”有两条标准:一是依据客观事实;二是说写者意欲表达的信息。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看出英语语法中的主谓一致、否定和时态所展示的不一致。主谓的不一致表现在谓语动词的数与结构的不一致和与意义的不一致;否定的“真”与“假”包含了否定的转移、形式的否定与意义的肯定以及结构的肯定与意义的否定;时态的讨论含盖了一般现在时表过去和将来时间,一般过去时表现在和将来时间以及SINCE从句、“假”主动态和“假”被动态等。  相似文献   

6.
神木话表将来时的“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前,曾讨论过神木话的过去时助词“来”,本文研究将来时助词“呀”。神木话的“呀”是独立的时制助词,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7.
英语一般时态的视点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语动词一般现在时的“现联性”和一般过去时的“距离性”意义衍生于这两个时态的基本意义。英语动词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选择受制于语言交际者的语用意图、人际关系和心理时间视点的移位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时态是现代汉语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语法学界比较共同的看法是,现代汉语动词的时态是通过附着在动词后边的“着”和“了”来实现的.它们的作用和特征是“在于表示变化的过程,即所谓时态,语法意义重于词汇意义,而且附着性很强”.汉语是形态变化不发达的语言,由于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着”和“了”的产生,使汉语语法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介绍赣语岳西话时体标记的基础上,着重从复句或语段层面探讨岳西话句末“了”的性质和作用。岳西话句末“了”的表意功能可以概括为“凸A因,续B果”,“了”是因果复句中的后置关联助词。唐五代时期作为背景句的“VO了”,其“了”也有关联的性质,起“终A续B”的作用。近似后置关联助词,这是“了”从动词向时态助词虚化过程中的中间过渡状态。从复句或语段层面看,唐五代时期,“VO了”用作背景小句是多数情况,用作前景小旬是少数情况。当“VO了”充当前景句逐渐增多时,“了”就逐渐失去了关联功用.进一步虚化为单纯表示已然状态的时态助词。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经历了“完成动词〉关联助词〉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以往的过去时态观及其局限性和易仲良的过去时态理论及其概括性,然后通过例句分析,探讨了主要认知手段-隐喻在有关过去时态的语言事实中的运行机制。隐喻使过去时态在语言之初的起始意义(仅仅代表过去时间)得以扩张。它不仅表示逆时钟方向上的时间距离和真实性距离,还可以表示心理上的距离。过去时态的本质是距离性这一观点符合人的认知过程,真实地反映了英语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11.
关于英语情态动词过去时形式是否有“时”的标记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反驳无时态论观点从而论证过去情态动词具有过去时态,并通过语义分析、示例用法,进一步阐述了情态动词在形与义都具有时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的”在武安方言中可用作词缀、动态助词以及结构助词。用作词缀时,已经发展出极具地方色彩的武安方言的 “的”缀词;用作动态助词时,与普通话中的“着”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用作结构助词时,其往往省略或读音弱化为“诶”。  相似文献   

13.
九江话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市民所操方言,属江淮官话。 九江话里的“着”是一个后置的定位粘着语素,位于句末。它不是表示持续意义的动态助词。九江话里表持续意义的,一般是副词“在”或动态助词“倒”。如“小王在睏醒”;“钉儿高头挂倒一个书包”。九江话里“着”的意义,与北京话“吃了再说,管他挨批不挨批”中“再说”的意义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4.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着、了、过”,是词、词缀、形尾,还是动词的“体”?如果是词,是动态助词,还是时态助词?这些都不属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概以动态助词称说;但引述时则直录原文,不作改动。扬州话有动态助词“过”,读音为ko,轻声。“过”的用法和普通话同,不赘述。关于动态助词“了”和“着”,袁家骅先生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就一些方言点作了比较,扬州也在其内: 动词的“体”,表示完成的“了”(吃“了”饭)和表示持续  相似文献   

15.
株洲方言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以市区话为代表,属湘方言长益片,一种以醴陵话为代表,属赣方言。“咖”、“哒”是市区话的主要动态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16.
在象英语这样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中,时和态或者时间关系是由动词形式的变化体现的。但在汉语中,动词没有时和态的变化,各种时间关系或由语境推断,或由类似于“了”,“着”等助词与动词相接实现。本文通过分析“了”在汉语句式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揭示了它在汉语句法中实现语法关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维语既不是同语系,也不是同语族,它们的动词比较起来是困难的。从语法学的观点来看,汉语的动词没有象维语动词那样时态的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说,汉语就无法表示动作的“时”和“态”。那么,汉语是怎样表示的呢?与维语动词的时态有什么相应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我们试图用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例来说明这个  相似文献   

18.
四川话的“倒”和“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时态助词“着”、“了”、“过”,附在动词后面出现,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或者过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把“着”、“了”、“过”称作(动词的)“形尾”,并且追本溯源,指出它们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王力先生认为:“着”和“过”都来自表示动向的动词,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动词的形尾;而“了”从动词“终了”虚化为形尾并且得到普遍应用的年代较前两者还要早一些。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已经为普通话的时态助词“了”注了音(“了”音·le),这里为什么还要讨论它的音读呢? 我认为,辞书的注音不完全,·le不能代表时助词“了”的全部音读。而这种不全面的注音,直接影响了该字字音的规范和统一。比如“抓住他,别让他跑走了”中的“了”,有人按辞书所注去读,读作·le;有人按口语实际去读,读作·lou;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除直接用时间名词、时间结构表示将来时态外,还常用“将”、“要”等虚词来限定动词以表明将行事态。“将”、“要”是表将来时制的专用语法标记,它们有固定的句法格式及相关格式,虽然“将”、“要”在句中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充当状语),但二者有明显的句法差异:否定式不同;修饰限制的结构成分不完全相同;出现位置不完全相同等。此外,“将”、“要”同动态助词“了、着、过”有一定的和关系共现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