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对史学的学习和研究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及其运用手段也并不是单一的。文章将多个基本方法相结合,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例,试析其戎马位偬的一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并剖析历史人物所生活的时代状况。  相似文献   

2.
普列汉诺夫是一个复杂多变、瑕瑜兼具的历史人物,在他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经历过革命民粹派、马克思主义者、孟什维克和社会沙文主义者等发展过程。如何评价普列汉诺夫,历来是学术界所热心探讨的一个课题。列宁对普列汉诺夫一生的各阶段所作的分析,为我们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榜样。本文打算以列宁的教导为指针,为科学地评价普列汉诺夫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厄鲁特蒙古的研究中,和硕特部的喇嘛僧咱雅班第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人物。他一生不仅致力于喇嘛教的传播,而且积极地参予蒙古族各部的政治活动,在十七世纪厄鲁特民族史上起着显著的作用。但在中外文献中,关于他的生平鲜有记述。一九五九年蒙古人民共和国以蒙文出版的《咱雅班第达传》,为我们研究他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本文拟以这本传记为基础,结合中外文献资料,对咱雅班第达一生的活动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生对史学亦颇有研究,他在学史用史方面主张多读史书,但要不为史书所惑,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学以致用。鲁迅关于“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等史学思想尤为可贵,对深化鲁迅研究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李大钊的大量文章中,对众多中国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李大钊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是由时势造就的;伟大人物也是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他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分阶段评价一个人的漫长一生,并把历史人物的评价融入历史过程之中。李大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认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变迁全为人力所造,决不是几个伟人。李大钊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功过是非、褒贬抑扬依据于客观历史事实。李大钊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值得史学工作者学习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党史人物传记,特别是重要人物的传记已有很多,但不少传记作品存在个别事实有出入、回避问题以及史实错误等问题,或仅仅停留在历史事实和过程的叙述之中,思想内涵不够深刻,对某些党史人物的评价存在拔高现象,不够客观准确.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党史人物传记编写的质量,应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加大对人物生平事迹研究的力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是中国清末民初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把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全面地、客观地进行考察,可以看到,袁氏一生在许多方面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许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清末民初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历史著作,它应该象精心镀铂的镜子,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本来面貌,而不能象化妆师装扮的演员,满面脂粉,面目皆非。这是撰写一切传记,包括历史上英雄人物、科学家乃至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传记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校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樊树志教授继《万历传》后,历时三年撰写的又一部力著《崇恢传》,已于1997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洋洋近50万字的传记严格遵循写历史传记必须“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朴学古训。作者在阅读了数以千万字的历史资料后,对长期以来各种不同政治背景下的史家们不太公正客观的评价,深感不满。作者深信,人类有意识地为自己而生活,但却常会在无意之中,成为达成全人类历史目的一种工具。皇帝也不例外。这一理念,被作者自始至终贯串于全书之中。这部传记,写了崇恢皇帝一生三十几年的历史,并将其概括为一句名话—…  相似文献   

10.
传记文虽以客观记录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但因作者的出身、经历、性情、操守各异,写作态度、目的、政治取向、评价标准不同,必然会使传记文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作为清初启蒙思想家和小品文名家的廖燕,其传记文所表现的多为出身"穷巷幽闺"而具"潜德显行"、或其"事关风劝垂训"的人物.由于他对传主的道德判断迥异于世俗之论,其传记文理论和实践在清初独树一帜.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廖燕的思想与人格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研究历史问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只有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正确的方式方法,才有可能较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才会对我们的史学研究和学习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不是因为他的一生几于近代中国的进程相始终,也不在于他官运亨通、权重一时,重要的是他的政治举措及其思想观念给予时代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本身的时代特色和意义。时代——人,人——时代,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历史地审度、剖析、透视这双重关系,是我们从总体上、木质上认识和评述张之洞其人其事的前提和关键。冯天瑜同志以其特有的敏锐和历史洞察力,疾速而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前提和关键,从而为评析张之洞一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固基石,找到了挖掘历史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王金发是光复会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影响虽不及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但他的革命实践,却显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在他执督绍兴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为革命作了贡献。但亦因改革遭之一些史家和后人贬斥,改革一事成了评价王金发这个历史人物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从王金发一生的主要实践出发,突出其督绍改革,从而对他一生试作评论。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其特性深刻地影响到了元代社会面貌以及思想文化特征。传记作为反映社会重要事件和富有影响力人物较为直接的载体,元朝的特性亦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写作的维度,令其富有独特的观照意义。元朝复杂的政治格局使得军人成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重要表现主体,多元的民族起源成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尤其值得注意的书写内容,程朱理学对于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写作立场和价值判断影响深远。这些不仅是元代传记独特性的表现,传记作为元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诗文的研究亦可由以上几个维度的探研而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不仅教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如何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镜"在考察古人活动时,依照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来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抉择."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这是史学家对海瑞盖棺定论的评语,此语难免有偏颇之处.评价历史人物应依据唯物主义的综合分析的办法,看其一生的活动,看其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进行时代的阶级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功是功,过是过.唯有此,进行新的史学研究才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李德裕文集校笺》新版问世。在此次新版修订中,我们仍然沿袭初版原则,把治国之策及其政治实践作为评述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突出李德裕的政治事功及其历史地位。历史人物及其撰写的历史文本在特殊时代有其特殊意义。对李德裕文集的校笺涉及对于牛李党争以及作为当权理国宰相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7.
桂萼是嘉靖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由于“大礼议”事件的影响,历史上对桂萼的评价与其事功并不相称。桂萼一生事功以“为学为政,为德为民”为核心,其思想精华重在“经世致用”,他在君德、吏治、民生、财政、科举、教育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思想,都是对儒家传统的仁政、德治、民本等经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可贵的是桂萼还针对这些思想进行积极的政治实践,对嘉靖朝革新及明后期改革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桂萼可以说是明中后期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与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传记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历史传记的审美化包括这样两个特点:第一 ,它对历史人物的态度是理解性的,而非褒贬性的;第二,它对历史人物的判断是欣赏性的,而非评论性的。历史认识的审美取向不是某一种特殊的或特定的视角,而是一种普遍的或超越的视角。它的基本原则是凡历史都是美的。审美判断是最具个性化的判断形式。而历史评价的审美判断就意味着它要求在评价历史时,必须尽最大可能地承认和肯定每一个人对历史所独有的评价原则和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一生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晚年也犯有严重错误。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作出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一评价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树立了典范,而且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孙党伯教授所著《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立论,充分展示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文学创作、史学研究、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一部达到了郭沫若传记研究新水平的学术著作。评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论从对象实际出发的学术研究准则,客观评述了郭沫若光辉、曲折的一生,既不抹杀他的功绩,也不为贤者讳而有意隐瞒他的缺点。如作者写郭沫若经过辛亥革命后,一方面看到他的眼光由个人、学校转向社会,政治视野大为开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把袁世凯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