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焦氏易林》记载关于北极、北斗、司命和四灵诸星神崇拜的内容,可以窥知汉代人复杂的神灵信仰世界。北极星神太一是最尊贵的天神,具有佑护生命、厌胜敌兵、使人安福等功能。北斗具有富家、主杀伐、防盗贼、主忧乐、厌胜敌兵等多种功能,代表了最高的世俗权威。司命的主要功能是掌控人的生死寿命,还有纠过错、除不祥、掌刑罚、主忧乐等功能。四灵可以御凶辟鬼,佑护平安,是用以升仙上天的神物。  相似文献   

2.
美国兼具世界霸主和北极大国两种身份,近年来北极地区军事存在增多、经济活动频繁,美国认为其双重身份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的挑战。基于在北极事务上"落后"的认识,特朗普政府的政治精英们采取越来越多的措施以重塑其"领导者"角色。军事上,美国大力增加北极地区军事部署,恐会将北极推向"再军事化";经济上,特朗普十分重视能源开发,北极或可迎来"能源开发时代";外交上,在巩固与北欧盟友关系的同时主动修护美俄北极关系,试图提升影响能力和控制力。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强势措施,但美国国内北极决策部门尚未整合,注定其政策缺乏协调性及长远规划,美国北极利益维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3.
由于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北极地区长期存在分界争端。近年来,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融化以及世界经济对能源和航道需求的增加使得北极地缘政治处于一个活跃期。北极地区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发展等诸多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这是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的共同责任。中国是一个近北极国家,气候、环境和农业生产等深受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北极航线的开辟也将对中国的经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针对北极治理的中国参与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在研究角度上,多集中于北极治理的法学和政治学研究上;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理论探讨和策略建议上,缺少实践性分析,多注重宏观层面忽视微观层面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重视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未来的研究仍具有较大拓展空间,应从多角度展开研究,如人类学、社会学等,加强对已发生事件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理论的可行性探讨,加强对北极治理微观层次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一些定量研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参与方式探究。  相似文献   

4.
北极的地理范围构成北极治理制度建设的空间边界基础。在近30年的时间里,北极治理的进程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制度化建设仍存在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这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北极治理中的适用缺憾密切相关。因此,在总结北极治理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北极治理的制度化建设进程可谓是正逢其时。这一进程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拓展中国的北极权益,深化与北极事务其他参与方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制度构建的具体路径,需要从宏观层次上的顶层设计、中观层次的制度匹配到微观层次上的策略选择等方面多管齐下,最终为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地位提升,以及北极治理制度化建设方向的良性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北极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北极原住民组织研究对于预判北极治理未来发展方向及中国北极治理参与策略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原住民组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北极治理舞台上。当前,北极原住民组织创造性地构建了北极治理跨国倡议网络,利用“回飞镖”和“乒乓球”运行机制深度参与北极治理。北极原住民组织对于北极治理的权力结构、北极复合治理体系以及北极理事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北极治理从工业智能时代走向信息权力时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极原住民组织新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带来了新启示。面对信息时代快速变化的北极治理,我国应统筹自身在北极地区的信息硬件与软件优势,充分借鉴基于信息要素的行动策略,完善与北极原住民组织的制度性联系,最终为信息时代中国的北极治理参与和自身利益维护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北斗信仰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两汉时期北斗形象大量出现在墓葬中,除了刻画在陪葬器物上,也被直接用于装饰墓室。汉代墓葬中的北斗形象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北斗,它反映了汉代丧葬礼俗情况,在不同时空及信仰群体内其表现形式及其内涵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在北极地区引发了诸多问题。在该地区安全尚无有效治理机制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在北极地区不断挑衅扩张,在此压力下,俄罗斯于2020年更新了其北极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导纲领。俄罗斯的北极新战略更加重视“安全”问题:设置专门篇章予以规定,在军事安全上表现出对抗性;近年来在北极地区不断加强防御措施、提升作战能力、完善综合控制体系、更新建造基础设施。对此,北约及相关北极国家也作出了强烈反应,相关国家不仅也更新其北极战略文件,而且在军事行动上呈现联合态势。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对于北极涉俄罗斯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与俄罗斯及相关北极国家间的合作、捍卫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首的规则体系、利用气候变化等契机促进区域内外的合作的方式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北极及北极航线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极自然条件及北极航线通航所面临的问题、北极航线通航价值、北极航线政治问题及中国制定北极航线战略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对现有研究进行客观评价,指出目前对北极及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范围较广、研究方法各具特色、研究内容丰富集中但不够深入、一些领域研究不够具体等特点。提出应在研究的内容、方向、视角及方法上进一步探讨突破。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之后,北极不再是美俄对峙的前沿。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冰盖加速融化,北极军事、航运、资源潜力得以凸现,目前的北极又再次成为各国的利益争夺点。加拿大是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且大部分位于北极地区。一个边界明确、稳定、有序的北极地区,才符合加拿大的国家利益。而通过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北极争端,为加拿大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周边国际环境,从而也为其他国家解决极地争端提供了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极地科学考察,尤其要研究极地异常和全球变化的关系,将南北极对比起来研究分析,这是最佳方案。北极和南极一样,是一个圣洁雪白的世界,但对比起南极来,北极区有居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且北极游客日渐增多,因此向人们宣传树立极地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我能先后六次按计划圆满完成南北极的各项考察任务,得益于考察团的完善组织、队员间的团结互助;特别是这次北极考察实现了海峡两岸科学家的首次合作,为推动海峡两岸两极的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鄂栋臣他是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主要创建者之一,我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奠基人,中国测定的南极洲地图上有290多处得到国际承认的中文地名是他主持命名的;他是湖北省唯一到过地球南北两极的人,世  相似文献   

11.
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北美大陆北部毗邻的北极海域法律地位,加拿大与美国等国家各执一辞。前者主要依据其对“直线基线”和“历史性所有权”的理解。后者认为,不应依据过去的气候、地理、水文等状况来判断,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层的变薄或者消失,将使北极海域冰层的法律地位发生质的改变。北美大陆北部毗邻的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如何解决?“北极南极化”的观点不可行,化解现有北极条约之间的冲突是解决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的前置问题。北极区域的环境保护应提升到国际合作的程度,敦促各国就北极海域环境保护达成协议;各国在北极海域的问题上加强合作十分必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北极事务。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英国在北极科考、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过去三年里,随着北极事务升温,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政府文件来重新评估英国在北极的利益诉求和角色定位。英国出于经济利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参与治理的综合考虑,进一步提升了对北极事务的关注度,并力图成为北极治理中的"领导性的伙伴"或"首要伙伴"。中英两国在北极治理上存在一些共同利益和相似立场,应当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和平、有效的北极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3.
有关北极科学考察的国际海洋法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海洋法作为适用于北极的国际法制度,为各国在北极开展科学考察规定了具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集中在航行权、科学考察的许可程序和行为规范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其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成了有关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法制度的主体部分,并且奠定了其基本框架。此外,一些相关国际组织订立的“软法”性规范在规范北极科学考察行为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在北极法律事务中科学考察是最容易开展国际合作和拟定统一规则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北极地区冰雪覆盖区范围的快速消退,无论在地缘政治或国家主权等传统的安全领域,还是在资源、国际航运、生物多样性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北极地区都已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关注焦点。就涉及北极地区的国际制度而言,从地理范围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涉及北极地区的全球性国际制度和特别适用于北极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制度。北极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制度不具有对成员国构成法律约束力的决策能力,而且所涉及的多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议题,这在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制度北极理事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中国而言,关注北极地区应该设定双重的伦理向度,即国家中心主义伦理向度和全球中心主义伦理向度。为此,中国应该在北极地区的国际治理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现有的涉及北极地区的全球性国际制度在北极地区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绝大部分人永远也不要去北极,果真如此,那将是生活在地球最北端地区的"居民"之幸。然而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些"居民"并非爱斯基摩人,而是生活在北极圈里的动物们。对于北极动物,我们最熟悉的自然是北极熊,其实,在北极,除了北极熊,还有其他一些动物。虽然温度处于零度以下的北方针叶林看起来似乎非常荒凉,但是有很多动物生活在北极寒冷的苔原上,有些动物非常奇特,比如"海中独角兽"和加拿大猞猁,你肯定没有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北极国际事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北冰洋沿岸国家以及其他北极考察大国越来越重视运用法律途径来确认、保障和拓展自身的北极权益,焦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北极国际法地位、领土海域及大陆架划分、航道的归属与管辖、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我国近年来日益重视北极考察工作,但是从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及立法供给还无法满足保障我国北极权益的需要。探索我国北极考察及相关权益的法律途径,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首先应当明确我国在北极法律秩序走向上的基本立场,之后从参与国际立法议程和拟定国内相关立法两个层面来开展有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极冰融加剧,北极通航为中国至北欧、西欧、北美洲东岸的航行提供了便利。毗邻俄罗斯的北方海航道和毗邻加拿大的西北航道具有较大的商业通航价值,航道沿岸国对航道的法律规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未来二十年北极大规模通航已成为可能,这对我国北半球航运网络将产生一定影响,北极航道沿岸国的国内立法和政策导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北极航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北斗崇拜是两汉时期人们信仰世界的一大内容,不管是文献资料还是出土文物都能清楚地说明这一事实。问题在于为什么崇信北斗,通过梳理材料,大体可知汉代北斗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观念主要有两点,一是北斗为“帝车”,是上天之主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地上人君的象征;二是北斗为司命帝君,人死后归于北斗门下,其司职类似于后世的地狱阎罗。其中,北斗司命帝君的身份较少被人论及,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对道教北斗本命神信仰影响最大的。同时,搞清楚这一点,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人对身后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在冷战结束后的短短30年里,北极已经由"边缘军事战区"急剧转变为"国际政治区域",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从一个"被动客体"演变为"活跃主体"。北极地区正在进入一个"以管辖权冲突为特征、以自然资源开采为核心、以全球性大国为主角的‘大竞争’时代"。随着北极地区由环境恶化、资源过度开发和物种锐减等所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严峻,北极治理逐渐变成一项引发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议题。本文从厘清"北极治理"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以及新兴的、多主体共治的治理理念在应对北极日益增多的治理议题上的合理性、局限性和二者间的矛盾,并试图从学理上提出一条融合两方优势的中间方案。  相似文献   

20.
北极不仅是一个地缘概念,还由其环境与文化定义而成。北极民族的文化生态体现了对极地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一方面,北极民族对极地环境的依赖形成了其特殊的生计方式、经济策略、社会组织、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另一方面,北极环境并非一个静态的、封闭的、世界体系之外的系统,上万年的人类活动与社会文化对北极环境的整体性形成了重塑与再造。北极民族所秉承的"视角主义"宇宙观和灵性本体论体现了环境的人格化和社会/自然的一体化特征,并可以为重建人类世时代的北极现代性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