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施史翁 《中华魂》2012,(8):31-32
近读《史记》,深为司马迁阐述的刘邦用人之道所折服。在秦末政坛上,刘邦是沛县(今江苏沛县)职位很低的泗水亭长。然而,就是这个无名小吏,在群雄逐鹿特别是楚汉战争的沙场上夺得了王冠并建立起西汉王朝。刘邦马上得天下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他善于用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吕雉评传     
<正> 从村妇到皇后 吕雉(公元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汉高祖刘邦的正妻,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为皇后,故史称吕后或高后。 吕雉的父亲吕公史失其名,原是单父人,因与沛县县令有交情,为躲避仇人而携家迁沛定居。在沛令为他举行盛大接风宴会上,他结识了刘邦,认定刘邦日后必大贵,便不顾妻子吕媪的反对,毅然把吕雉嫁给了家道远不及自家的刘邦。刘邦出身农家,本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  相似文献   

3.
关于“臣为韩王送沛公”“臣为韩王送沛公——意思是说我奉韩王之命跟沛公一起入关。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以示自己和刘邦没有太深的关系。”(本省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一一页) 这条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第一、张良的先人,只有两代担任过韩国的相。“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这种说法,同史实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在华夏历史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史界公认最具影响的杰出人物之一,人们对其了解主要源自前汉著名史家司马迁之《史记》,其本名《太史公书》。然而,太史公对刘邦生平的记述则集中在刘邦号为沛公之后至称帝兴汉这段不过十多年的历史。而对于其四十多年之平民经历则极少提及并冠以神秘疑云。个别文人无视司马迁表面上略  相似文献   

5.
《淮海文汇》2013,(4):24-26
<正>"丰沛"指的是位于今江苏省西北隅的丰、沛两县,两地人民一直有着"丰沛不分"、"丰沛一家"之说。沛县、丰县两地人民虽然都知道自己的家乡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有关,但对于"丰沛一家"一说的深刻内涵和铸成背景,以及"丰沛"单独作为中国历史上"帝王之乡"代名词的情况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陈胜、吴广起义埋葬了秦王朝,继之而起的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全国统治权的角逐。“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刘邦)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①。经过五年(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浴血奋战,兵寡力弱的刘邦居然能消灭劲敌项羽,开创统一的西汉王朝,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由于战争指导双方抱有不同的人才观,执行相反的用人政策,使得汉军能够适应而楚军无法适应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导致刘胜项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张良论     
张良是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但对其全面剖析和评价不够。张良在博浪沙刺秦,为韩报仇失败后,后知遇刘邦,为西汉建国立下不朽的功勋。其中有辅刘邦入关灭秦、劝阻刘邦入居秦宫、使刘邦摆脱鸿门之险、使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反败为胜、劝刘邦以权宜之计驾驭韩信彭越等人、赞同建都长安、谏阻易太子等举措、谋略,为汉室立下了功绩。这都与张良足智多谋,忠诚于刘邦等优秀品德有关。总之,张良是一位很有品德修养,多谋善断,光照史册的政治家、军事家  相似文献   

8.
正沛地古有沛泽,地处东夷,夷字"从大从弓",拉弓射猎,斗勇角力,习武之风由来已久。沛县又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冷兵器时代,虽有运筹帷幄之策,但攻城略地仍离不开刀枪剑戟和马上马下的功夫。刘邦早在起事之前便悟得此道,时常与周勃、王陵、夏侯婴等切磋武艺。史书记载,刘邦因习武时误伤了夏侯婴,差点受到官府的惩罚。1977年5月,在沛县栖山山阴9米深的石塘中,发现了两座汉墓,出土了汉画像石及两把铁剑,汉画像石上人物挟弓佩剑,  相似文献   

9.
《淮海文汇》2012,(4):49-49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闻名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季,沛县(今属江苏徐州市)人。曾在咸阳伶陕西咸阳东北)服徭役。秦末,为沛县泗水亭长。送本县刑徒往骊山(今临潼东南),途中将刑徒释放,自匿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萧何、曹参等推举,据沛县反秦,称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项梁,屡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后九月,奉令收集陈胜、项梁散卒西向攻秦。仅率数千人自砀郡  相似文献   

10.
多多益善     
韩信原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因为他为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盖世奇功,被封为楚王。不久,刘邦对他所封的异姓王产生了疑惑,担心他们谋反,便想办法逐个除掉。他采用陈平的计策,假装巡察,通知韩信在陈县迎驾,当场把韩信捉住,押在随行的车上。回到洛阳,刘邦想要惩治韩信,又  相似文献   

11.
蒯通是战国纵横家的一员,秦朝统治时期处于蛰居状态。他参加秦末农民起义,说降燕、赵数十城,功绩不凡。他先追随项氏,继而归附韩信,曾力劝韩信据齐自立,以与刘、项成鼎足之势。后投曹参,终老于齐。由于他追求的是谋主的成功,关注的是自己作为附丽者的利益,因而希望造成一个诸侯对垒互峙之局,竭力阻挠刘邦的统一战争。他目光短浅,不讲政治,摈弃道德,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耶律阿保机作为契丹族一位杰出的首领,他能审时度势,创建契丹(辽)王朝;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开拓疆土;南进中原.行州县制,灭渤海国,建东丹国;崇尚儒学,以“仁义”治国;弭兵轻赋,与民休养生息;广揽汉人,尊重人才;番汉分治,强干弱支;以法治国.变易旧俗。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在唐代诗人汉朝情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伯鸿 《南都学坛》2002,22(3):76-79
唐太宗出于治国和使国家长治久安以传万世的需要 ,对汉朝历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他 ,又将自己的这种对汉朝人事的评价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在客观上成为武后时期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形成的诱因  相似文献   

14.
王翰,元代河西诗人,党项羌族。他出生于将军世家,少袭官职,青年之时即有能名,后留居全闽守将陈友定幕府。陈友定为朱元璋所灭后,王翰不愿臣服明朝,遂隐居于福建永福的观猎山,教子、赋诗十余年,创作大量诗歌,首首都值得吟咏诵读。在被明朝查知行踪、强征其入朝时,以自刎之举表达了自己不事二主的决心,体现了一个羌族人的刚直与守义。本文对王翰的身世与诗歌作了考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秦汉变革之际,叔孙通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审时度势,应变自如;持守儒家学说,又不囿于门户之见。他几经周折,终于取得汉初统治者信任。汉初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儒学至汉武帝时得以成为显学,叔孙通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新近发现的席夔墓志是唐代重要的诗人墓志,不仅可以明确席夔的生卒年、家世、科举、历官等生平信息,对研究其文学成就和交游往还也有重要价值。首先,墓志揭示了席夔的文学家世,祖父席豫为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张说、韩休等人关系密切,为文为官备受推重;表兄李舟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音韵学家,与梁肃、杜甫、岑参、刘长卿皆有交往。其次,从墓志评价及席夔现存文学作品可知其文学创作与科举、仕宦经历息息相关;与其有文学交往者如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陆畅等皆为中唐文坛的扛鼎人物,呈现出中唐时期特定的文学环境。再者,墓志撰者陈讽是中唐时期代表性诗人,书者裴潾是唐代重要的文学家兼书法家,亦是席夔墓志重要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楚辞》中最瑰丽、最重要的一篇抒情长诗,被誉为《楚辞》之祖。而汉后诸籍,也常将《楚辞》径直称为“离骚”。历代研究者认为,此种现象为艺术上之假借。但笔者通过对《楚辞》的成书过程的考查和对有关历史资料的重新爬梳,认为“离骚”一词,不完全是用借代的手法以篇名来代指集名,而可能是一部真实存在之集名。且《楚辞》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之过程,并在汉代逐步完成了由个人别集向地域流派总集的转变。极其可能的是,在汉初刘安时已经存在一部名日《离骚》的诗人别集,并一直沿用《离骚》之名,直至《楚辞》最后成形即刘向编辑《楚辞》。  相似文献   

18.
王禹偁是北宋初期诗文革新的先驱 ,其诗歌能从宋初的白体诗中解放出来而发展其讽谕的传统 ,并提倡学习杜甫 ,开宋学杜先河 ;在散文改革上能发展韩愈的“文以明道”与“文从字顺”的理论 ,提出“文以传道明心”的新见解 ,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宋初诗文革新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9.
韩愈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尊为"文宗",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格品性、思想文章、立身行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上,"道济天下之溺",在佛老盛行的中唐,举起儒学复兴的大旗,建立道统;人格上,"忠犯人主之怒",勇于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情操上,"勇夺三军之帅",忠君爱国,致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仲长统是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他才华横溢,满腹经论,明于知人,期望为东汉皇朝刷新政治,重整秩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后由尚书令荀或举荐为尚书郎,参与曹操军事活动.在荀或因反对曹操专权死于非命后,仲长统即转而发愤著述,留下一部<昌言>.他猛烈抨击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擅权造成的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和百姓苦难,揭露豪人之家势力膨胀带来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公.提出限田抑兼并、减刑救贫弱,慎选举正官风,重本抑末发展经济,以及加强武备,注重教化,移风易俗等主张,展示了儒家的传统理念.由于仕途受挫,他又深感"名不常存,人生易灭",希望"卜居清旷",远离尘嚣,在大自然中享受生之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