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统筹、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构成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体系。它体现出邓小平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丹 《理论界》2007,3(11):17-19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曾经给中国农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具体情况的变化,中国农村在改革中面临着新的困难,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本解决这一困难的途径,因此,深入理解和挖掘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坚决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认清国情;坚持体现功利和公正的以人民为本位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孙继军  李海玉 《理论界》2007,3(11):14-1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实行对外开放。这是由精神文明本身所固有的历史继承性这一特征决定的,也是由精神文明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开放性这一特征决定的,还是由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决定的。实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对外开放,必须坚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率先提出的“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主张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这个转移 ,他关于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等观点 ,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提出的以“小康之家”来形容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和他进一步提出的分“三步走”到 2 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确立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现代化建设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方面他强调中国搞现代化 ,只能靠社会主义 ,不能靠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只有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工作 ,通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通过政府和农民共建农民城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变成市民。而在乡农民的土地产权则需实现家庭化,同时避免农村土地的反复调整,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养老保障权。长期改革的实践证明,近些年来的农村政策和改革、发展思路难以使内陆广大农区富裕起来,多数个体农民的发展遇到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政府调整有关“三农”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既支持农民向城镇转移,更支持在乡农民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走股份合作或协作的道路,帮助有条件的村发展第二、三产业,富裕农民。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江泽民在新形势下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方法途径等四个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8.
姚志刚 《理论界》2008,(1):39-41
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不能忽视。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对如何在农村进行法制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汪家寨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五个结合",全面推动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创新思维,创新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思路:以搞好科学规划为前提条件;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组织保证;强化农村社会保障措施;努力构建资源整合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从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导向,我们应该从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局及长远目标出发,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涛 《兰州学刊》2008,(4):113-114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石效民 《理论界》2008,(3):30-32
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整个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方向保障与制度供给功能。本文在对新农村社会主义政治和谐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包括党的领导的充分实现、村级管理的充分规范、农民权益的充分维护、农民民生的充分保障、干群关系的充分和谐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实现新农村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必须夯实经济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构筑坚强堡垒,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村级民主,保障农民权益;保障民生,建立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韩美群 《理论界》2004,(2):17-18
邓小平继承和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菊 《学术探索》2006,3(1):52-55
新农村建设是一场综合性农村治理运动,主体是农民。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需具备两个前提:有积极性并实现组织化。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在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方面承担三方面的责任,即用村庄实实在在的建设项目吸引农民;通过系列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精神伦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邓小平的民主思想。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民主不是抽象的,必须坚持把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民主与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其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上。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人文关怀,落实党和政府对农民的人文要求,即尊重民意,培育民智,谋求民富,净化民风.保证民安。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有关行业、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建设工程。规划是建设的指南,建设是实施规划的关键,要有序地、真抓实干地落实在“建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