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语文索养从哪里来,可从平常的语文阅读中来,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重大,我们要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贯穿在我们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在细节上.  相似文献   

2.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重大,我们要把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贯穿在我们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在细节上.  相似文献   

3.
职高语文教学应坚持在教学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方针.要想有效提升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必须加强职高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从语文教学中挖掘生活的元素,变知识语文为素质语文,变固化语文为生活语文,体现鲜明的职教特色,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职高生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保障.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兴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师生关系、语文教育观念、课堂设计和丰富多采的活动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是,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思维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加上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而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语文现状来看,文言文虽在教材中占据一定比重,考试中占据一定分值,但学生对文言文却普遍不感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下面,就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感想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的语文课改教改可以说是搞得如火如荼,注重语文教材的改革,注重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方法的研讨.语文教材作一定的改进,以更适合适应学生,这是应该的;进行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方法的研讨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这也是应该的.但仅就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的应用来说,不乏失败的例子(包括什么高水平的优质课、观摩课以及一般的公开课、平常的上课等)呀.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语文的课前预习.恰当的语文课前预习是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得以良好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必备条件,那么如何搞好语文的课前预习呢?本人就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点经验谈谈看法,以求教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7.
"对话"理念变革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话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视,但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对此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基于此,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形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语文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了对话,从而实现高效对话: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教和学,而是根据各种情况,创设各种氛围,构建高效的课堂,更有效地去教书育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而各种学习氛围的创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沃土,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培养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既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需要教师创设富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语文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语文是生活的再现,是对生活的典型性和概括性的反映.通过学习语文,可发现生活中闪光的瑰宝:回归生活,能让语文更具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学紧扣生活脉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和乐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牛热爱祖同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此处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郑汉升 《科学咨询》2023,(2):255-257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除了需要教会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素养中重要的语文思维。只有教师坚持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思维,但在语文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在高中语文学科中让学生掌握语文思维的必要性,而后又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希望此文可以带给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些理论帮助,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还是运用.职业中学作为与社会生产紧密接轨的一种教育,对文化知识的要求相对低一点,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并不低.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曲凡娟 《决策探索》2014,(10):54-54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读说为主线,组织各项训练活动。因此,真正的阅读教学需要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潜能、锻造学生的人格,又能发展学生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下面笔者就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文能力是我们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从大处着眼,树立起“大语文”观;从细处着手,积累好语文知识,在练习中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等师范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未来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体现在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且,他们的思维素养、创新意识、思想品质会对他们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数学是以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寓品德修养、思想教育、思维品质、能力培养于一体,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点上的优势地位是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革新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革新应以变"教"为"导"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9.
中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它是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更突出职业技术性、社会需求性和实践应用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课程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必需"、"够用"为尺度,致力于对学生作为从业者的职业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突出职教特色.然而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缺乏对中职学生专业特点的考虑,不能真正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要发展,就得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20.
加强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必备能力。我们要消除学生创新的认识误区,营造和谐的氛围,质疑问难,碰撞出学生的创新火花,探究与合作,开拓创新思维途径,激励想象,触动学生创新的灵魂,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