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吴茗 《民族论坛》2006,(3):59-59
Blog,也就是我们讲的“博客”,英语字典里只有“航海日志”之意,现在被我们用来特指一种网上提供信息与人交流共享的方式。而在中国,博客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偏离最初的“博客精神”。很多人用它来书写自己的私生活,而且这种风气越来越盛,大有成为主流之势。最初的博客张扬的是“思想共享”,原本共享的是信息,而现在则被注入了私人的东西,再拿出来共享。于是标志着一个私生活共享的时代来临了。不想把木子美、竹影青瞳等提出来再造声势,只要看看搜索引擎里一目了然的各种Blog就可以发现,文章里的“我”多于一切。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笔调…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报告团在首都北京巡回演讲期间,我们访问了被誉为“侦察英雄”的广西边防某部参谋、壮族青年覃显凡。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和战友们在边防前线与越南特务作英勇斗争的事迹。我出生在广西一个壮族山村里,从小就迷上了看打仗的电影。有时就是赶十几里路我也要去看。特别是《渡江侦察记》,我一连看了五遍。那时,我就盼望自己早一天长大,成为一名侦察兵。  相似文献   

3.
育才善用     
<正>诸葛亮平生最懊悔的失败当属“街亭之战”。由于他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咽喉失守,使第一次伐魏的大好局面也因此失利而不复存在。如果诸葛亮能把刘备临终前对马谡言过其实的评价记在心上,另选一名更为理想的将领代替马谡,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市场竞争如同战场两军对垒,有时用错一个人,就会满盘皆输。你的企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吗?你能善用他们吗?“爱多”VCD的老总胡志标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就实现企业大扩张,算得上是商界的“枭雄”。他在总结“爱  相似文献   

4.
郭净 《中国民族》2014,(12):77-77
从19世纪中叶西方探险家进入滇西北以来,云南藏区就和西藏、青海、四川、和甘肃藏区一样,成为外部世界关注的地方。如今,它已经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外来的“甲”们(在此泛指游客)用文字和图像描绘他们看到的风景和人文,久而久之,外来人和当地人似乎借助“看”和“被看”达成了某种默契,携手塑造了一个用各种外来语言表述,供游客景仰和观赏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5.
我没去过草原,但我是在大自然怀抱里长大的。那时候被人欺负时,我心里就仰慕成吉思汗的铁血风流,希望自己成为哪怕是他马掌下的一颗铁钉。后来长大了,脱去了单纯和幼稚,对草原的了解渐渐多了。我在读书或看电影时,喜欢蒙古人随心说出来的话,觉得那像诗歌,豪野中透着清灵,是散文的形式,诗的灵魂。成吉思汗在我心中,也从一个铁腕的政治军事家,变成了一个潇洒不羁的艺术家。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管夺取统治权叫做“霸业”,一个“霸”字,含有了很多的意思。这些帝王不光活着占有财富,死了也不肯放弃,所以被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消费     
李增夫 《民族论坛》2002,(4):48-48,26
世纪之交,我在美国加州南部圣地亚戈生活了将近一年半时间,其间出入超市、酒店、菜场及游乐场所总计不下百次。过日子就要买东西,做为一个普通消费者,花钱购物消费后是不是满意,我还有所体会,仅就亲身所历,记叙数则,或对国内商家业主有参考意义。是“真上帝”不是“假上帝”“顾客就是上帝”这个口号如今喊得山响,但以前我在国内购物时感触并不深,偶尔碰到售货员热情耐心地给你介绍商品时,也觉得是用花言巧语引逗你掏钱而已,很少有“真上帝”之感。在美国则不然。稍大型一点的超市,都设有退货之处,顾客买了东西若感到不合适,…  相似文献   

7.
一次聊天,朋友说:“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哭呢?你看小泽征尔,说说就哭了。” 我不知小泽何以哭,后来想这句话,感觉东北亚民族,具体说是阿尔泰语系的人们常常会流泪。朝鲜人,日本人,还有蒙古人。从他们的歌声里能听出悲伤。  相似文献   

8.
鲍大可与费正清、斯卡拉宾诺三人,曾在一本80年代出版的中国学专家名录中被称为美国的 三大中国通”。很幸运,17年前,我差不多是同时与他们三人结识。1981年底我初访美国,就是应斯卡拉宾诺的邀请,去加州柏克来大学担任东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转过年来,我到哈佛大学访问,又去费正清家作客。费正清请我看他家二楼的一个房间,说“你的老师钱端升教授1947年到1948年在哈佛大学教书时,就住在我这间房子里。”后来,我到了华盛顿,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高级国际研究院会见了鲍大可。在此之前,他本来是布鲁金斯学…  相似文献   

9.
马虹 《民族论坛》2001,(1):44-44
“蔻”的本意,读点书的人大多知道。一句“豆蔻年华”,让耄耋翁媪也情不自禁地忆起能掐出水珠的嫩嫩往昔:高小时节,曾偷偷用高梁杆为班主任搭建一间新房;初中阶段,曾因越吊越短的裤腿而在异性同学面前一步一迟疑。而在眼下,“蔻”则如一场入冬的感冒,或似一场开春的雾,迅速普及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什么东西一流行起来,真是不得了啊。据说,“蔻风”之源远溯欧美,近起日、韩,不知何时被我国国民“借来”并且呼啦啦一下就弥漫了神州大地。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颇有些东风压倒西风的意思,从社会形态上看,则由民众贫富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10.
民族语文     
《中国民族》2008,(11):56-56
1990年,一位美联社记者了解到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的影视片在这一年里就有1119部时,他的反应是“我无法想像这个国家的人在同一个时间里可能会讲着多少种语言”。  相似文献   

11.
陈真 《民族论坛》2004,(3):37-39
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位哲学家问。是金钱、财富;是名誉、地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没有一个人的回答令哲学家满意。那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人们问。“是眼前你能够把握的幸福!”哲学家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     
9月,玉米棒子开始喷香,稻谷开始金黄,你种植了一年的希望,开始在山梁上茁壮。你驻守的大山之上,秋风已经开始萧瑟,秋雨已经微凉,迷雾开始给大山披上衣裳,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已经被雨水开始泥泞。站在收获的季节里,你无法目及到灵山秀水,也无法触摸到朗月星空。可是,在你的耳畔,一声声清脆的诵读,一曲曲童真的歌谣,那是这个寂静山村的绝唱,让你的热血在这个季节膨胀!在山村,你或许一个人就得教一个班,甚至扛起的是一所学校,或者是一座山的前途和命运。在那些远离繁华和富足的地方,你用汗水洗涤愚昧,用心血播撤文明,年复一年,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大山的希望。当雏鹰坚硬了飞翔的翅膀,当金色的硕果挂满了山岗,当梦想抵达现实的殿堂,当大山深处飞出了金凤凰,你的额头早已被山风刻下了厚实的印迹,你的青丝早已被粉笔灰染白,而你的青春和心血,已经在那一拨一拨茁壮的幼苗里拔节,你那朴实的容颜,染得整个山村金灿灿的。  相似文献   

13.
朋友,你到过宁夏嗎?你听过宁夏人唱的旱船歌嗎?他們在那里这样歌唱宁川的美丽富饒:东边靠的滾滾黄河千里水,西边是四季長青的賀兰山。綠林遍野,稻麦似天毯,人們才說宁夏賽江南。是的,当你乘坐包兰铁路往南开的火車,經过石咀山以后,拉开窗帘一看,一馬平川的田野就呈現在你眼前,藍天无云,山青水綠;千里稻香,万里麦浪。所謂“黄河影倒賀兰山”,“早稻嘉魚同登利”,試問这里何异于江南?  相似文献   

14.
人都有名有姓,这不足为奇,不过如果要根据你的胖瘦高矮、你的职业或住处来决定姓什么的话,那就有趣了。法国人的姓氏就是这样有意思。最早用绰号互相区别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当属中国,至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了。相比之下,西方姓氏的变迁和使用要晚很多。在法国,大约到11世纪,人们才有了一个洗礼时用的名字。12世纪,随着人口的膨胀,有了人群聚集的地方,又出现了市镇,人们不得不开始用绰号来区别你我,以避免搞混。后来,有绰号的人又把绰号传给他们的子孙,这便是法国甚至很多西方姓氏的起源。对于不了解法国姓氏文化的人来说,姓名只是一个符号,比如启蒙思想家卢梭,可谓尽人皆知,但你恐怕不知道“卢梭”这个姓的意思是“红头发”,因为他的祖先很可能是长着红头发的人。其实,法国人还有些姓氏更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埃布尔”的意思是“呼吸”;“伯纳德”意思则是“像熊一样勇敢”。记者曾听说过一个人的姓氏,翻译过来竟然是“屁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朱茜 《民族论坛》2006,(9):22-24
(一)那晚步出戏院的时候,已是夜里十一点多了,散场时的熙攘人流和车水马龙渐渐散了去,路上行人已稀。在等出租车的间隙里,我又回头看了看戏院门口大幅的宣传海报,《1699·桃花扇》的字迹在深沉的夜幕里已不甚清晰,耳畔依稀还萦绕着的三弦的咿呀声也慢慢地模糊了起来。“要车么?”一个中年人的声音招呼道。“嗯。”我回过神,拉开了车门。出租车缓缓起步,司机笑道:“是看《桃花扇》演出的吧?这年头,像你这样的小年轻,没几个人会看昆曲演出了。”“我看到的年轻人还不少呢。”我应道,“不过还是老年人多些。”“我在这块带了两天客了,基本上来…  相似文献   

16.
鸟的往事     
记得那鸟刚来的时候,从头到尾都娇嫩地裸着。虽不会站,不会自己吃食,却懂得人对它的疼爱。蜷伏在人的手掌里,自若地瞪着晶亮的眼睛,看你看我,看天看地,世上恐怕再找不出这般天真了。鸟是生来就懂得吐哺的,只要碰碰它的嘴,嘴便张得大大的,同时发出欢快而急切的呼唤。我们把食物嚼得精细,但小东西还是常常噎着,那份咽不进又吐不出的样子委实可怜。据说,雏鸟是不懂得什么叫饱的,总喂便总吃,直到撑死。鸟长得挺快,不断有黑黢黢的东西从皮肤  相似文献   

17.
草原的味道     
舒泥 《中国民族》2013,(1):8-12
有一年我工作的单位里两个包头的汉族同事在一起聊天, 一个人说:“哎呀,我爸爸当初跑大车的时候,看见蒙古族在杳无人烟的地方搭两个蒙古包,吃又酸又硬的奶做的东西。”另一个说:“我爸爸原来也下乡,他下完乡回来口味就不一样了。自己熬奶茶,冬天把冻得带着冰碴的肉直接泡在热茶里喝……”  相似文献   

18.
人生多彩     
这就是你吗?魁梧的身躯,老宽的脑门下那双闪耀的大眼。透着回回民族那种豪放而又细腻的神韵,睿智、深邃,看上去一副全然不累的劲头。依布拉欣·尹式曾,你这位民族职业高中的校长,跟你聊天“侃山”的头一个印象便是——痛快! 不错,现实生活里,你真是个痛快的人。早在你上中学的时候,喜好打篮球,只许赢不许输,输了就急眼——刚一过中场就生往球筐里塞。人说,你还是个充当“粘合剂”的核心人物,多少年来如是。在本校里,你的威信颇高。其实,你原先在劲松一中当副校长那阵儿,又何尝不是呢?面对黑压压的一片人群,别人,哪怕是校长讲话,底下也是乱哄哄的。可只要你一登台,底下便立马鸦雀无声。邪了!  相似文献   

19.
昨天是奴隶,今天作主人。过去給地主当过丫头、坐过地牢的苗族妇女郭桂珍,現在已成为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委員会委員和班枝花人民公社社长。这一根本变化,用她自己的話来說:“要是沒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我怎能有今天!”郭桂珍原来住在貴州省貞丰县一个叫毛岩大灣的苗寨里。她两岁死了娘,接着父亲又被地主逼死了,九岁就靠自己拾柴过日  相似文献   

20.
法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生活。因而,才会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以后不管你跑到哪里,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成为一场流动的盛宴。食物不是餐桌上的物体,而是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在巴黎,形容一个人轻松自在,会说“在他自己的盘子里”;在纽约,形容一个人很有钱,会说“他去JeanGeorges吃饭”。或许我们还无法像彼得·梅尔那般潇洒,放弃了伦敦的高薪到普罗旺斯过悠闲的生活,但至少我们可以走进餐厅,走近餐桌,用美食法国地生活。普鲁斯特从一块泡芙开始追忆似水年华。当纯正地道的法兰西美味落在舌尖,你是否忆起昔日欢宴的盛况?还是连今天都来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