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早就科学地解决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之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论》)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多年来宣扬所谓“句句是真理,  相似文献   

2.
以休谟、康德为典型代表的不可知论者,在哲学认识论的领域内,向传统的真理定义提出了最为严重的挑战。传统的真理定义具有朴素的自然信念的性质:真理是人的表象中与在人之外的客观实在相符合的内容。休谟和康德都承认人的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起始,但同时也指出,感性经验是否能向认识者透露客观实在的真实信息,这是永远无法得到证明的。这样,他们两人都使认识的客观真理性问题返回到了认识自身的范围内。与此同时,既然近代科学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功已经表明了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的存在,那么我们是怎样取得这种知识的呢?  相似文献   

3.
围绕三大问题:1)马克思有没有科学哲学?2)如何建构马克思的科学哲学?3)马克思的科学哲学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它们对于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展开讨论,认为:马克思有科学哲学;人们应该从当代科学哲学问题和马克思原著出发来建构马克思的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哲学的总体特点是反对实证主义,坚持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在科学哲学问题上,马克思坚持整体论的科学划界标准;承认科学有其独特的方法;赞成科学实在论,相信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主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承认社会科学也有规律。马克思的科学哲学对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我们中国早就有了,先秦以前的思想家、哲学家对此就有过精确而深刻的论述;二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决不能因为它们的某些似是而非的特征而将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真理论诸问探究屠志强一、真理性认识和真理现行哲学教材在“真理”这一章中使用了真理性认识和真理两个概念。如凡真理都是客观的。在真理性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反复熟读该章的全部内容,发现这两个概念被当作了同一含义的概念而被使用。其实...  相似文献   

6.
科学理解的逻辑性一直被认为是达到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尺度,然而,在哲学解释学的视野中,历史性的向度不可避免也是达到真理性认识的一种迂回——历史性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以一种传统的历史情境为基础来审视理解的过程,我们发现,传统在理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一,传统与理性、传统与自由并不存在绝对对立;其二,只有在传统中,我们才能克服时间间距所造成的"理解的异化",达到视域融合,进而走向效果历史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着重考察了客观过程必然性与认识结论真理性的相互关系,认为对二者关系的全面理解是科学把握"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哲学命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提出的二者相互关系的五种模式,是在这一问题上进行的全新思考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真理论是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论中一对基本范畴。因此,搞清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和研究。 一、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原则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人的认识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及其规律,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份,这样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如果在实践中由于主观和客  相似文献   

9.
[提要]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是古印度哲学中内容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理论体系。这两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探讨这种关联,分析二者中的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点与共同点,对于认识印度哲学的精髓,了解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论陈修斋先生的“哲学无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哲学观,陈修斋先生的"哲学无定论"是当代中国哲学关于哲学本性的新认识,它从原则上揭示了哲学认识追求自由的本质属性。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看,不仅哲学无定论,科学认识也无定论,关于"什么是科学"也是无定论的。人类的所有认识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其真理性都是有条件的。而有关"一切真理都是相对性的真理"这一陈述,也适合这一命题本身。"哲学无定论"有助于当代中国哲学从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为哲学正宗的教条哲学观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1.
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揭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双重演化的复杂的对象性世界,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个以信息为中介的信息活动过程。从信息活动的视角揭示人类认识过程的多级中介性,以及真理尺度以人的认识中介为参照的具体性、价值尺度以人的有目的性能动选择的相对性,有助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的中介普遍性,人的认识过程发生的复杂性,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是一个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尽管在哲学史上存在着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体系,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历史的考察发现传统形而上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基本特征显示出追求终极之真是形而上学的核心。但是,形而上学所具有的四个方面的理论困境却使其追求世界本真存在的目的不可能实现。如此,在求真背后涌动着的形而上的求善趣向,也就由于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缺乏人性的真实而造成实践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道学又称理学,指的是宋明间持续七百年的思想主流,而朱熹是这些思想的集大成者.韩国视野中的道学是一种正确认识人伦事实判断的客观真理和价值判断的规范性知识,修养人格以期在社会上实现正道的一种实践性学问,它同时具有人道精神、哲学精神与义理精神三个方面.在韩国固有的传统思想里便有道学思想的萌芽,而宋代的道学思想于高丽末期传人韩国.韩国道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郑梦周、赵光祖和赵宪.在道学思想的三个方面中,韩国的道学思想尤其强调义理精神.由于国家规模、民族传统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中国的道学思想是在包括性的、远心的立场中形成了以包容性的人道精神为中心的思想.与此相比,韩国的道学思想则在内在的求心的立场上形成了以批判性的义理精神为主流的思想,这可以说是韩国道学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表达着人在具体生存境遇中的精神追求,寻求着对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哲学视域中,对真理的理解,也应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因此,真理应是人的真理。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在理解真理时遵从客观性原则,使真理成为仅与对象符合的客观知识。真理与人无关。针对这一问题,从片面追求客观性、对人的抽象理解、人的生存实践本体地位的缺失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批判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6.
相对真理与谬误之间有严格的界线,即相互区别,彼此独立,这与绝对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是过程等都指认识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是指真与假的相互转化,不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严格界线。  相似文献   

17.
艺术真理问题是西方诗学与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19世纪西方文化界多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否认精神科学的真理要求。伽达默尔承继海德格尔的真理“言说”重提艺术的真理要求,并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深入阐发了艺术的本体论结构、艺术真理因表现活动而“在的扩充”、艺术真理与此在在世的问答逻辑等基础性问题,从而丰富了古典哲学范式下的艺术真理理论。  相似文献   

18.
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以求知求真为其主题。这种知识主义必然发展为实体主义。实体主义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模式 ,以世界的二重化为前提 ,以追求世界万物的根底———本质为宗旨。康德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现象主义路线 ,以现象思维取代实体思维 ,是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中 ,现象主义主要是围绕反对主客二分和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开展的  相似文献   

19.
西方诗学中的理性主义的共同特征是以理性为最高的人生价值尺度,用是否具有真理和知识,是否有利于培育人的道德来衡量诗的价值。极端的理性主义认定理性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而且只有哲学所运用的概念分析、逻辑判断的推理方法才是理性的;诗既不能给人真理,又煽动和滋养人的情感,摧毁理性,不利于国家与人生。温和的理性主义则从一种宽泛意义上理解理性、真理和知识,认为诗既蕴涵普遍性的真理,又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既能给人娱乐,又能给人教益。  相似文献   

20.
论真善美的当代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善美的研究是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哲学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现世价值实现相通观的体现。以探讨真善美的当代追求为主题,探析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复苏的时代背景,探究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的时代特点和困惑挑战,是探索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得以现世实现和长足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