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的原因有三:战争的破坏和经济的萧条;新的藏书观和新型藏书楼的产生;晚清和民国政府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研究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的原因,有助于深入揭示中国藏书事业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根本动力,是中国藏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知识分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初期,继维新、辛亥两大知识分子群体转型之后,面对辛亥革命失败、复辟势力与尊孔文化的泛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首先,他们比较彻底地批判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儒家传统文化,对传统伦理道德及其价值观展开了批判,揭示其“吃人”的本质,提出以个人本位代替家族本位,确立新的价值观念。其次,把批判改造目标伸展到民族心理、性格与行为层次,提出社会变革必须把改造国民性作为根本任务之一,使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提升到新的层次。再次,五四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国民性的同时进行了自我改造,实现了自我的同步转型,同时,他们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促使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新的生活道路,一代新型国民不断生成。虽然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遗留下一些问题,但就近代意义而言,他们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发掘大量第一手史料,系统论述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初兴时期一些的基本状况,辨正了近代藏书楼与图书馆的关系,指出近代藏书楼就是现今意义上的图书馆,两者只是名称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在近代开始现代转型 ,在五四时完成现代转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深层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语言的变革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正是通过语言变革而完成的。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称图书馆为藏书楼,一个“藏”字,浓缩了古代藏书楼以收藏为主的全部意义。现代图书馆,是对社会开放的公众图书馆,是一种舶来的文明,20世纪初才从西方借鉴过来。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北京图书馆,再往前,当它在1909年筹办之际称京师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张怀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天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等涵义。当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知识传入中国后,才给天范畴的发展演变注入了新的因素。近代哲人对“天”作了新的诠释,赋予天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从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型的一般特点:1、融合性。近代哲学天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近代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是由西方的新知识新观点重新解释传统思想,而不是机械  相似文献   

7.
丁平一 《船山学刊》2002,(4):60-63,101
近代以降 ,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 ,中国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迁。这一时期 ,湖南教育也面临着急骤而全面的大转型 ,这一转型 ,标志着湖南教育开始由古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新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显示湖湘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迈出了极其重要和可喜的一步 ,它为湖湘现代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这一影响深远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湖湘书院向现代学校的转型湖南书院向现代学校的转型起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它是在省府大员和维新人士的密切合作下进行的。当时 ,省府几位要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徐仁铸都非常支持书院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从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和风行一时,成为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哲学世界观和救亡图存、维新变法、反帝反封建以及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西方进化论的输入和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国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的巨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哲学开始从古代逐渐走上近代。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如何才能使中华民族摆脱帝  相似文献   

9.
信古与主张复古,不论在古代还是近代都不乏其人。在五四时期——这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力主复古的人物与力主西化的人一样,都很有些特点。五四时期的复古者,不同于对西方文化愚昧无知的封建顽固派,而是些有较多西学知识,有的并且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如维新时期的中坚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杨度;辛亥革命志士章太炎、章士钊;两大翻译家严复、林纾;通晓多种欧洲文字,以了解外国而著称的辜鸿铭,还有如杜亚泉、梁漱溟等人。他们由疑古而信古,由革新转向保守,由向往西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图书馆是应社会的信息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从个别、分散、单一的藏书楼发展为近代图书馆,并向现代化图书馆系统发展。 目前,我国图书馆面临着迅猛发展的科技和社会改革的冲击,而现行的图书馆学理论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体制等制约了报纸的发展,中国报纸未能自行完成从古代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变,封建官报未进化为现代报刊.相反,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外生性.在西学东渐的宏大背景下,西方人将其文明中的现代报纸形态引入中国.但是,很快,中国人开始自办民族报刊,从而,中国报业发展实现了从西人办报向华人办报的转变,从外部引进向内部生长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文学转型在深层基础上取决于语言变革。殷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学的古代转型最终可以归结为“前古代汉语”向古代汉语的转型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最终可以归结为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型。从语言上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古代性”源于古代汉语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源于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由于历史语境的变化,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始终充满矛盾和张力,并且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典型地表现出来.就“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而言,它们在自身历史语境中的民族主义书写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文化构建和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彦宏 《船山学刊》2007,63(1):160-164
戊戌维新至辛亥、五四时期,在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浸洗下,传统封建婚恋观和婚姻制度发生裂变,中国传统婚姻逐渐向现代转型。婚姻变革思潮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动因,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加强对文化转型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对文化变革的认识,自觉地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社会转型呼唤文化的转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过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那次转型,是中国文化走出中世纪,由封建文化向资本主义文化,即旧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型。第二次,是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前夕,是由旧民主主义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型。第三次,是从建国开始到现在,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最主要的动力 ,并在五四时期达到一个巅峰。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权威的大胆挑战 ,表征着一种时代精神。其形成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叛逆品格的继承 ;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亡国灭种的现实日益积聚起来的焦虑情绪的必然行为结果。同时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造成的对西方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吸纳 ,也成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在西方文学和学科规范的影响下,从中国传统的文学学科形态逐渐向现代学科形态转型的结果。其形成始于1920年代后期,在1930年代初基本完成。具备了相应的学科基本理论、学科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在此过程中,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们起到了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在五四时期,他们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五四以后,又倡导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  相似文献   

18.
华夷秩序与中国古代国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小荣 《人文杂志》2004,(3):140-145
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国防的原因。作者认为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国防是在以中国中心为核心的华夷秩序观的指导下建构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之下 ,“中国”不是一个主权的单位 ,而是普世文化的体现 ① 。并对古代中国的国防理念、国防战略实施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近代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传统的华夷秩序崩裂 ,中国逐渐被纳入西方国际关系体系之中 ,近代意义的“中国”开始凸显 ,并即此启动了古代国防向近代国防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19.
粱启超在图书馆思想方面开创了中国现代目录学的先河,是中国现代辨伪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在图书馆实践方面,他是“近代藏书楼运动”和“新图书馆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与推动者,为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非常关注图书馆人才的培养,次女梁思庄在其影响和支持下,成为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她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东方目录学”,是继承其父亲图书馆思想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近200年来发展的客观必然.近代的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没有为中国找到出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分子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